脾脉

2013-11-14 16:12 楼主
最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阴当令,两关紧细,弦细长(关上下延伸)的特别多。十个人中都快有五个人是这样的脉了。虽然随着一年四季变换,脉象会出现一定的相应变化,但是这么密集的出现类同的脉象,第一次见。

今天一例。两关清清楚楚的紧细脉然后向下延伸到尺,向上则没有。人特别容易拉肚子。一天好几回,肚子不能受凉,不能吃凉东西。明显脾病。

虽然脉书都说脾脉在右关,但是临床上,我发现左关也会出现脾脉的。脾脉应该侯在两关。当然如果两关出现弦脉,就要注意区分是不是木克土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1-14 19:15 2楼
今年大运应人身是肺气逆,大肠虚,若有受寒,当大肠受之。还有你这个脉和大肠的脉差不多,或许是你判断错误?
2013-11-14 21:39 3楼
今年是火运不及啦。
2013-12-01 00:21 4楼
脾主四季,其脉当缓。肝为厥阴,其脉微弦。脾见肝脉,必为所克。
2014-03-29 22:02 5楼
《内经》曰,如鸡践地。此脾脉也。
2014-04-01 16:41 6楼
《内经》: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士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难经》:
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
2014-04-01 16:58 7楼
本帖最后由 阿孟 于 2014-4-1 17:00 编辑

寸关尺取脉,中浮大者,是脾脉也。内经曰善者无恶则见,是浮取。其唇四周色黄以应之。
太过者浮而大,不及者浮而尖,浮之越甚,病之越深。
脾之善恶以沉浮决之。
2015-02-06 16:04 8楼
想听听各位老师如何解释“脾主四季”之言。
2015-03-31 20:29 9楼
淡世闲人云中客 说:
想听听各位老师如何解释“脾主四季”之言。

【原创】“长夏”识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 栋

关键词: 长夏;季夏;五时;脾主长夏

1、经文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胜,相克之义。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四时,依次序而循环,季节气候由温热而转寒凉,自然界万物赖以生长收藏,为何“四时之胜”中又有“长夏”呢?
2015-03-31 20:30 10楼
2、五时之长夏

四时春、夏、秋、冬加之长夏谓之五时,系出于理论需要,为了与自然界五行(木火土金水)之土、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之脾等相配而构建的五大系统使然。此乃《内经》以“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即由“取象比类”-四(五)时五行五脏阴阳的整体观类比推演思辨而来。

《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五)时之胜也。”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脏,其来源于天之四时。脏有五,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1]

长夏的词义当如王冰所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六节藏象论》次注)又说道:“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藏气法时论》次注)即“长在夏中”。长,当读掌zhang,非读常chang。

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六月,指阴(农)历六月,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故由脾所主。

长夏,首见于《内经》,或是由战国时期邹衍“季夏”一词演变而来。邹衍云:“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2]时贤孔德立《先秦诸子》说道:“季夏的出现,是邹衍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创举,解决了土德在四时中不占具体位置的缺陷。”[3]

《春秋繁露•五行对》:“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
2015-03-31 20:34 11楼
3、四时与五时

四时中虽增加了季夏而成为五时,但仍多言之四时与阴阳、五行等相提并论。

如《管子•四时》:“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径也。……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四时与日月星辰、五方、五行相配。《四时》名义上讲四时,实际上是讲五时。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吕氏春秋•五行相生》:“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汉书•律历志》云:“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阴气伏于下,于时为冬……水润下”、“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火炎上”、“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金从革”、“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木曲直”、“中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四季,土稼穑蕃息。”此乃五方、五行、四季之相配,而中央之土于时为四季,无季夏之称。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为了与脾、土、湿相配合,故《内经》的作者,将季夏换成了长夏,是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成熟的标志。但《内经》大多数篇中四时仍多是与阴阳、五行等相提并论,这也充分说明了《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王冰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谓四时之生长收藏。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风,长夏湿土,谓五行之寒、暑、燥、湿、风也。然四时之气,土虽寄王,原其所主,则湿属中央,故云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也。”

而言及五时者,可见于《灵枢经》,如《经别》篇云:“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五阅五使》篇云:“五气者,五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说明此时期五时与五脏、五行相配之理论或已经成熟。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明显的是受“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灵枢•通天》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

天有四时、五行,四时如何配五行?即如王冰所云“春木风、夏火暑、秋金燥、冬水寒、长夏湿土”也。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才得五行之配五时也。
因为《内经》一书,非一人一时之作品,所以纵观全书来看,有时是春、夏、秋、冬四时相提,有时是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并论。四时相提符合自然界现象,而五季并论则是出于理论之需要而已。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而经文中之内容却是五季内容之回答。名义上讲四时,实际上是讲五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生、长、收、藏,是以四时而言,长夏哪去了?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王冰注:“春夏为阳,故生长也;秋冬为阴,故收藏也。”
⬅ 鼻子干痒食疗缓解 老茶馆 关注中医。。十个中医十个方分析及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