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修课【伤寒论】

2013-11-23 15:31 楼主
中医必修课【伤寒论】
-学习体会与心得


顾名思义;伤寒论应该是论述‘伤风受寒感冒’之病症的?
【伤寒论】共分太阳篇、阳明篇、少阳篇,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六篇主六经,六经各主本经的疾病;太阳篇专论太阳经的疾病,也称太阳病。
太阳病应该是发热性疾病的初期;六淫病邪由皮毛进入肌肤,其症状;脉浮、颈项强痛而恶寒;宜取发汗疗法。通过5—7天治疗而愈,尚若不愈即可入里。
阳明病或少阳病;如果进入胃肠系统就是阳明病,其症状;腹部胀满,大渴、大热、大汗,宜攻下疗法。如果进入半里半表就是少阳病,病主在肝胆,其症状;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肋胀满欲呕,黄疸诸症;宜和解疗法。
由于以上三经之病所累,或由于个体体质因素;病情进一步向深部发展,或阳虚或阴虚或阴阳具虚。进入三阴经之范畴。根据其症状可分为;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其病情虚实互见、寒热夹杂、并且危症叠出,如治疗得法或自体自然恢复转危为安,病情进入恢复期。笔者认为六经所辖如下;
1、太阳经;主营卫肌表、肺与皮毛方面的外感疾病症状。
2、阳明经;主胃、肠疾病方面的症状。
3、少阳经;主肝胆疾病方面的症状。
4、太阴经;主脾、肾疾病方面的症状。
5、少阴经;主心与心包、血液疾病方面的症状。
6、厥阴经;主大脑神经及脏腑功能减退综合征疾病方面的症状。
热性病自初期的起发、到中期、以致到后期、最后是恢复期;仅单纯用六经辨证的理论;来论述整个热性病、的确很难论述得具体详细。热性病应该包括一切发热性疾病。例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传染病;(如传染性肝炎、麻疹、疟疾、伤寒、传染性痢疾,等等)。一级流行性传染病(如;天花、鼠疫、霍乱、、、、、、)。二级流行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出血热、白喉、、、、、、)。在1800多年以前的热性病都有那些,不得而知。仲景的家族在【伤寒病】中伤亡十之七八,应该不是感冒吧?应该是比较厉害的流行性传染病。
只要是有‘太阳病’的症状,就可以求取‘太阳症’的治疗方法。太阳病的第一方即是;【桂枝汤】。
笔者仅取【桂枝汤】症为例;作以简单粗浅的论述,以供初次学习【伤寒论】的朋友讨论, 是否可以启发领悟仲景先师的治病慎密的思路,仅是笔者的井蛙之见;以求达到抛砖之效。
一、太阳病的纲领;
主症;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基本方剂;【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药理作用;发汗解表温中补阳。
二、适应症;
1、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发热、头痛、出汗、恶风、脉缓者。
3、时发热、自汗出、无脏腑之病而不愈者。
4、小便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者。
5、发汗已解、半日又复、脉浮数者。
三、在【桂枝汤】所治病症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其适应症更加广泛,其【加减法则】如下;
1、兼有颈、背强痛者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汤】
2、偏重恶寒不出汗者去;白芍。 名【桂枝去芍药汤】
3、如果阳虚自汗者去白芍加;附子。 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4、如果热偏重者加;石膏。 名【桂枝二越婢一汤】
5、如果偏重恶寒不出汗又身痛者去白芍加麻黄。名【麻黄汤】
6、如果咳喘者加;麻黄、杏仁。 名【桂枝麻黄各半汤】
①、如果咳喘兼有内热者加;石膏。名【大青龙汤】
②、如果咳喘兼内寒有水气者加;
干姜 细辛 半夏 五味子。 名【小青龙汤】
7、如果感冒8—9天不愈,仍然时热时寒,并且热多寒少者; 取‘桂枝汤’半量加‘麻黄汤’半量合用。名【桂枝麻黄各半汤】
8、如果服桂枝汤后发汗不多,病情反复者;取‘桂枝汤’二份、
‘麻黄汤’一份合煎。名【桂枝二麻黄一汤】
9、如果发汗后胸闷气喘者加;厚朴 杏仁。 名【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10、如果发汗后身痛气虚者加;白芍、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
名【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质疑;为什么取‘桂枝汤’为治疗太阳病的基本方剂呢。因为人们的体质多偏重于阳虚体质。
四、【桂枝汤类方】的禁忌症;
1、 口渴口干者。
2、 疮、痈症。
3、 淋症。
4、 出血症。
5、 贫血症。
6、 内实症。(当先下之)
7、 发热汗不出、脉浮紧者。
8、 酒后或经常饮酒之人。
9、 或已发汗、吐法、下法、针法仍不愈者必为坏病。桂枝汤不中用。
为什么以上几症为【桂枝汤】的禁忌呢?答案自己去思考。
五、关于药的用量;
1、例举【桂枝汤】;(汉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灸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12个
以汉方一两等于现在的15克计算如下;
桂枝45克 芍药45克 灸甘草30克 生姜45克
大枣12个
2、例举【麻黄汤】;折合现在药量;
麻黄45克 桂枝30克 甘草15克 杏仁21克
3、例举【小青龙汤】;折合现在药量;
麻黄45克 芍药45克 细辛45克 干姜45克 桂枝45克
灸甘草45克 五味子38克 半夏42克
以上三个方剂的药量明显超越现代习惯性所用药量。难以让人接受。万一吃出了问题,是要负责任的啊。有人说‘艺高人胆大’,现在这个社会还是谨慎点为上策。我的中医老师在驻马店地区曾经是权威专家,行医50多年,世人称他为‘九克先生’,虽然治病疗效慢了些,可是一生平安啊。
六、药剂的煎法与服法;
1、例如上剂【桂枝汤】的煎法;
上五味、以水七升(1400毫升) 微火煮取三升(600毫升)
去渣、适温热,服一升(200毫升)当为头煎的三分之一量。
注;仲景煎法;可能是每剂药、水添定数,只煎一次;分三次服。
2、服法;
①、服后须臾,喝热稀粥一碗(约300毫升),以助药力发汗。
②、然后盖被令2小时,以遍身微微小汗为佳,不可汗如水流。
③、服一次出汗而愈,即不再服。不必尽剂。
④、无汗继续服。‘以前法再服,又不出汗,在半日许可服三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汗不出,可服二三剂。
⑤、服药忌口;禁生冷、油腻、酒肉、五辛、等物。
⑥初次服药未汗,症状不减轻者,针刺风池、风府。
仲景药剂虽大,煎药、服药方法最为绝妙。笔者研究诸多方剂的煎法、服法,每服一次量均为一剂量的三分之一。况且密切观察,中病即止。或者根据发汗后的反应,进行相应的辨证及时制定处理意见。
七、服【桂枝汤】发汗后的反应与相应的辨证及处理;
1、服【桂枝汤】、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与;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2、服【桂枝汤】、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3服【桂枝汤】、大汗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服【桂枝汤】、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5、服【桂枝汤】、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服【桂枝汤】、发汗后;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7、服【桂枝汤】、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
【调胃承气汤】主之。
8、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再与【桂枝汤】如前法。
9、服【桂枝汤】、不汗出;如疟症,日再发着;【桂枝二麻黄一汤】
10、服【桂枝汤】、仍头痛项强,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1、服【桂枝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12、服【桂枝汤】、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四逆者;
【茯苓四逆汤】主之。
13、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
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
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14、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
身振振欲辟地者;【眞武汤】主之。
15、发汗后吐下,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八、误服【桂枝汤】的辨证与处理;
如;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此症;误服【桂枝汤】后;
1、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取【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2、若厥愈足温者,用【芍药甘草汤】其脚即伸。
3、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4、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仲景先师治病的原理探讨;
以主症为纲,设计出‘基本方’;随后根据病情轻重,有汗、无汗、汗多、汗少,辨别阳虚、阴虚的体质,以及其他兼症进行灵活增减用量,再对症加减药物;并且药量恰到好处,方剂药物组合精简效力专一。
其二;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服药后反映,判断病情的发展,分辨是顺症、逆症,相应地采取措施。
其三;煎药、服药的方法;的确是从大量的实际操作中总结而来,条条精细、服法精确,犹如给自己的亲人治病一般。
每条每文都可以看到仲景对病家的高度负责,对病情的精细入微的观察。眞乃是大医致诚大医致仁也。
先师仲景在治疗热性病以及疑难杂病的水平的确为前无史人、后无来者,无人超越。【伤寒论】至今仍是我们中医学子学习的经典。当你研究学习【伤寒论】,当领悟到绝妙处时,的确让你拍案叫绝,在你临床上应用其‘经方’治病时,会让你心服口服,张仲景为‘医中之圣’当之无 愧。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1-23 18:41 2楼
欢迎楼主继续
2013-11-26 20:25 3楼
伤寒论表解,列个表更好理解
2013-11-27 19:58 4楼
9、如果发汗后胸闷气喘者加;厚朴 杏仁。 名【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楼主的这条是不是临床实践出来的啊!?好像经典说的是”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可子佳“啊,按原话意思就是太阳中风兼有气喘病的人用桂枝加厚朴杏子为佳
2013-12-14 18:30 5楼
好分析的好,仲景确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无人能超越!
2013-12-14 18:45 6楼
呵呵,咱认为中医必修课“亲近自然”。
⬅ 单用薏米妙案 老茶馆 为一位高校校长治病的经过和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