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床导论------金谷子

2013-12-07 16:03 楼主
伤寒论临床导论

1、伤寒论是本怎么样的书
四大经典之一
经方家,医学四家之一
经方之祖
经典方


经方的历史演变
经方家
经典方
伤寒金匮方
一切经验有效方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
《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四十卷、《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
《客疾五藏狂顛病方》十七卷、《金瘡瘲瘛方》三十卷
《婦人嬰兒方》十九卷、《湯液經法》三十二卷
《神農黃帝食禁》七卷
右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经方家的研究方向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唐时尚有多家经方行世。

2、基础与临床
学科分配要求:现在把伤寒列为基础学科,是人为的分类,与传统不同。
理论与实际:只有切于临床实用的《伤寒论》经方学,才是伤寒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3、辨证与辨病
辨病、脉、证、治的体系
伤寒113方。
以三阴三阳为纲辨病,以疾病传变和误治为目辨脉、辨证、辨治。

4、病机病因病位与病证的关系
审证求因
因证见机
从证知位
一切都是通过具体的证来推求的

5、证、症、病的关系
证、症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病是一个整体的过程
伤寒以六病辨证,金匮以杂病类病。

6、伤寒论的疾病分类方法
阴阳
三阴三阳
经络分类辩:伤寒论虽说到传经,和《内经》经络辨证不同。
六经辨证同异:同在阴阳,异在病与经

7、辨病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病:胃家实
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
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
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脉、证。证必有。所以称是“辨证论治”的始祖。

8、辨脉
分阴阳
脉有阴阳何谓也?——平脉法
脉辨病:太阳脉浮、少阴脉微细。
脉辨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脉辨治: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9辨证
发热恶寒——汗出桂枝、无汗麻黄、小汗各半
只热不寒——不大便,三阳阳明,胃中寒
往来寒热——大小柴胡大黄芍药有寒当减
大、小青龙汤辨证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三层论述、鉴别诊断、误治后果。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多种或然的情况,申明辨证加减。
桂枝汤辨证举例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原因分析、一般原则、误治后果、对治及正确解决的方法。四层解析。

10、辨治
观其脉证,——证为证据
知犯何逆——病因从证而知
随证治之——治疗以此为据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麻黄、桂枝、葛根、柴胡、承气、四逆、大小青龙、乌梅丸
栀子豉汤系列辩证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 ,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11、法度严谨
剂量规定
用法规定
增减法则
观察依据
剂量规定
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擘,十四个)生姜(五两)香豉(绵裹,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任意一个方,都有用药量、用火量、用水量、一次量、一天次数,效果观察。
用法规定
抵当丸
水蛭(熬,二十个)虻虫(熬,去翅足,二十个)桃仁(去皮尖,二十五个)大黄(三两)
上四味,捣分四丸。
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晬时当下血;
若不下者,更服。
——药后的效果观察
增减法则
大陷胸丸。方一。大黄(半斤)葶苈子(熬,半升)芒硝(半升)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
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
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观察依据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第一方提出的药法准则。余方准此。明此,则无经方量大量小之惑。

12、伤寒论的学习方法及诸家观点
伤寒温病有无学派及观点异同
伤寒方治外感还是也治内伤
伤寒论的观点、方剂现在是否适用
古方今病不相能是否正确
扶阳与滋阴、攻下与补土
方证相应讨论
六经辨证与经络讨论
表里阴阳讨论
内经和伤寒关系讨论
伤寒温病有无学派及观点异同
病有寒温,治有温凉。舍病而无派。
伤寒有白虎,大黄石膏用所当用;条辨首桂枝,附子鹿茸用得其所。
伤寒方治外感还是也治内伤
以伤寒说病变,以病证为纲目,如序言,循此集,虽未能尽愈诸病,思过半矣。
伤寒论的观点、方剂现在是否适用
人类数百万年,或是天地同永,万物与人共生,病药相值一贯。
古今人同、病同、万物同。
所异者,语言文字有异,流动不居。
古方今病不相能是否正确
古方得传,因效而存;今病名异,病证不异。变革创新,时势所在。
扶阳与滋阴、攻下与补土
阳虚则扶,阴亏则补。四逆灸甘,各有其证。
攻实泻虚,医道一贯,执一成偏,见识宜全。
方证相应讨论
方证相应,是方是证,是证是方。病证相当,方乃其方。
执方对病,执病对方,笼统硬对,失于周详。
方证在辨,病脉在辨,辨析周详,万用万当。
六经辨证与经络讨论
伤寒所论唯六病,六病分阴阳,阴阳复三分。或言“太阳随经入里”,不可混阴阳与经络脏腑。
表里阴阳讨论
阴阳表里,自然无误。执此论病,失于粗疏。不失大概,笼统过度,详辨证脉,名词不拘。
内经和伤寒关系讨论
医经、经方,所通在医,言理言用,所验在实。
阴阳共用,道合于一。明言撰用,理通无异。
三阴三阳,尚有彼此。争论异同,大可不必。

-2012年9月揭阳市中医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2-07 16:58 2楼
有没有电子书下载??
2013-12-18 09:29 3楼
总结的比较好。期待下文
⬅ 小腿前外伤久不收口治验三例 老茶馆 本人治验,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