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悟《伤寒论》

2013-12-09 14:38 楼主
我悟《伤寒论》









《伤寒论》是东汉医圣张仲景的呕心沥血之作,为万世之可法,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我开始学习中医药,对《伤寒论》敬畏有加,以为一书在手,万书皆抛,临床日深,方知需要化裁。可能这也是中医界存在“经方派”和“时方派”的争议所在吧。学习该书应学其“神(心髓)”,不能单纯学其“皮、肉、筋、骨”。谈谈对《伤寒论》的肤浅体会,期待大家不吝斧正。

1 《伤寒论》不是包含一切外感病的万能书。该书作者在自序说,整个家族患“伤寒”而死者十分之七,可见是得了一种烈性传染病,不是平时的感冒受凉的小病。该病潜伏期与普通感冒类似,但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况且仲师下药猛烈,实迫不得已之事。后世有些医家不明,私心篡改减少剂量,是非仲景本意。瘟疫岂能下药数钱而能覆杯而愈乎?《伤寒论》从汉传到唐,一直到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才真正认识到盲目信服硬套伤寒论方剂的恶果。才有了数百年后温病派的崛起。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自序中说,《内经》明言六淫皆可致病。每次大的瘟疫流行时,照搬硬套《伤寒论》,不知害死多少病人。六淫是六种不同性质的传染病,疾病谱必然不同,传变规律岂能相同,岂能全部按照“伤寒”规律走,医家不可不知,不要嗔怪仲景本人,想必仲景不但会治疗“伤寒”,也会治疗其他五类疾病,只是汉朝属于两千年大气候中的寒冷时期罢了。现代近贤多有主张伤寒、温病统一,笔者认为不妥,不同的疾病谱用药岂能尽同哉?即使传变征候部分重叠,也不能作为依据,一千年来,不知蒙蔽多少医家,实不能体会仲景苦心,与仲景心心相映也,尊经太过反成仲景罪人,也为西医所耻笑也。

2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区别

(1)邪气在表用药不同。想必大家皆知,不再赘述。

(2)主要在中气着眼点不同。无中气则死。“伤寒”诸方大多数皆有“生姜大枣炙甘草”,温补中气也,而“温病”多用增液汤“生地麦冬玄参”,凉补中气,用伤寒患者火上浇油,会造成大多数人心肺衰竭而死,为医者岂能不猛然警醒乎。

(3)结局不同。“伤寒”不愈,阳衰而死;温病不愈,阴竭而亡。

3 《伤寒论》方子加减后可能已经不属于《伤寒论》了。

所以本无“经方派”和“时方派”之争辩,仲景写《伤寒论》背景、本心每位中医同道想看穿后,灵活应用,顺应时代,方不辜负仲景一片苦心也,此方为真正继承仲景衣钵。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2-10 14:59 2楼
楼主辛苦
2013-12-10 15:49 3楼
学习伤寒论的序言时,一定要仔细的阅读,细心的体会,张仲景的家族死亡三分之二的时候,张仲景还不能看病用药,从哪里看出来?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2013-12-10 17:17 4楼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2013-12-11 09:04 5楼
学习该书应学其“神(心髓)”,不能单纯学其“皮、肉、筋、骨”。

都希望直取其髓
实际还是得先从皮毛入手,渐及肉、筋、骨
2013-12-11 09:09 6楼
实事求是,不随意曲解。
2014-07-31 10:16 7楼
人们对伤寒论的理解和认识实际已超出作者的构思和想象,在渲染自身的价值和取向,但这不为过,这是对中医理论的推动和发展,是好事,应当继续百家争鸣。
2014-07-31 22:20 8楼
因人而宜,因地制宜,方为良医
2014-07-31 22:58 9楼
就你对伤寒与温病的三点看法来讲,你也是个糊涂人.
2014-08-01 08:03 10楼
伤寒与温病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的新思维新理念,是以伤寒论的版本模式来刻画温病学的重要,渲染其有超脱的想象力,他脱离了伤寒论的精神实质,大力倡导寒凉,打压阳气。这在当下是不和适宜的。
2014-08-05 17:40 11楼
《伤寒论》是东汉医圣张仲景的呕心沥血之作,为万世之可法,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我开始学习中医药,对《伤寒论》敬畏有加,以为一书在手,万书皆抛,临床日深,方知需要化裁。可能这也是中医界存在“经方派”和“时方派”的争议所在吧。学习该书应学其“神(心髓)”,不能单纯学其“皮、肉、筋、骨”。谈谈对《伤寒论》的肤浅体会,期待大家不吝斧正。
⬅ 《伤寒论》第24条质疑 老茶馆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妊娠外感咳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