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经典认识和治疗-----金谷子

2013-12-15 15:30 楼主
颈椎病的经典认识和治疗--金谷子

目录
颈椎病的概念
现代定义
经典相关的疾病
辨病 –风、痹、虚、劳
辨证—麻、晕、痛、眩、疲、呕
辨脉—有余、不足,
大、小,
滑、涩,
缓、急。——别以微、甚。
辨治-方药——方、证、药、用。
针灸——针哪里——针所在
怎么针——法四时
为什么——合于道
——无法—有法—无法而不失法的方法。
其它方法。

颈椎病的概念
颈椎病简介: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颈椎病的分类
1、颈型即落枕型:症状发作时颈项疼痛,并牵连到背部,不能俯仰旋转,可有一段时间的缓解。

2、神经根型即痹症型:以颈神经根受压为主的颈椎病。颈、肩、背部持续性隐痛或酸痛,有时一阵一阵地剧痛;疼痛向单侧或双侧前臂放射,手的握力减弱,手中握物突然掉落,手指感到麻木、疼痛。此型最常见。

3、椎动脉型即眩晕型:颈椎不稳定,常与头、颈转动有关。刺激或压迫颈稚动脉使其扭曲、狭窄、闭塞,导致头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症状,甚至头脑清醒但突然摔倒。

4、脊髓型:风、虚病 常见头晕症状,单侧或双侧下肢神经机能障碍,有“踩棉花感”,行动笨拙,甚至不能站立和行走,大小便障碍。

5、交感型:风、虚、痹 症状复杂,多数有轻微颈、肩痛,头昏、头胀、头痛、偏头痛,枕部痛,视物模糊,眼发涩、流泪,眼窝胀痛,一侧面部或头、颈、手、脚多汗,手麻木、肿、发凉、疼痛,血压升高,头昏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蠕动增加或嗳气。

辨脉、 辨证
辨证—麻、痛、晕、眩、疲、呕。
辨脉—有余、不足,
大、小,
滑、涩,
缓、急。 ——别以微、甚。

方药辨治

1、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2、少阴三方——麻细附方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对脑供血不足型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3、少阴三方——麻附甘汤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对脑供血不足型

4、少阴三方——附子汤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方四。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5、栝蒌桂枝汤
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金匮杂病)

6、《古今录验》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复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部分脊髓型

7、《近效方》术附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椎动脉型即眩晕型

8、黄桂枝五物汤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9、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10、吴茱萸汤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茱萸汤。 〈伤寒论243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309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378条》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针灸辨治——相关经脉
1、膀胱足太阳之脉: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趾不用。

2、大肠手阳明之脉: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鼻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3、三焦手少阳之脉: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4、小肠手太阳之脉: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针灸辨治
针灸的总则
《经脉》: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取刺法则
《灵枢 经筋篇》:
足太阳之筋:
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针灸辨治——太阳络的缪刺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 《素问.缪刺论第六十三》
具体治法,随气盛衰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 ——刺哪里
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刺多少
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 ——怎么刺
月生一日一,二日二,渐多之,十五日十五,十六日十四,渐少之。——有度数 (缪刺论)
——说月盈亏,是比之说气之盛衰。

取法四时的总原则
《灵枢 寒热病篇》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
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

其它方法
按摩、导引、药熨、膏摩。
针刀、牵引、手术、康复。
提前预防。

2012-8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2-15 20:08 2楼
此贴很好,很实用
2013-12-15 20:35 3楼
金谷子乃一代名家,赞赞赞
2013-12-15 21:07 4楼
中西医结合的典型.
2013-12-15 21:28 5楼
谢谢楼主的分享!金谷子老师系统的总结分型,很是不错
2013-12-16 06:27 6楼
金谷子老师分析的透彻全面,多谢分享
2013-12-17 08:15 7楼
三十一.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一。31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1. 这条文与第十四条对比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在一些文字版本中两个方子是一样的,后世很多人认为前面就是桂枝汤加葛根,因为汗出恶风。而只有葛根汤是加麻黄的。

2. 这个错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前一篇中如“桂枝加附子汤,或桂枝去芍药汤”都写有一个方式,“本云,今桂枝汤加附子将息如前法。或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方子与条文编在一起的加减法,并不是所有版本都这样的,这是后来经过编写为了看的方便,把方子附在条文下面。如桂枝加葛根汤后面没写“本云”而这方子看着与桂枝汤类似也有葛根,有可能在历代的编辑之中产生的错误。

3. 从其他有关用桂枝用葛根的条文中来看,一般是有汗用桂枝,无汗加麻黄,这是辨桂枝和麻黄的区别,并且从刚开始的第二、三条看,“发热汗出,恶风,名为中风”,“脉阴阳俱紧,名为伤寒”伤寒中没写汗出。还有第三十条,“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中风生微热,脉浮加汗出;而伤寒脉是阴阳俱紧的,又不出汗,所以用麻黄3两来发汗。

4. 这条提出“无汗恶风”,无汗用麻黄,恶风只不过是太阳病的表证,本方用桂枝汤加葛根、麻黄,与前方看着是一样的。其中麻黄的量比桂枝,芍药量大,麻黄三两,葛根四两,桂枝、芍药、甘草各二两。在实际运用中,有汗用桂枝汤直接加葛根,无汗用葛根汤加麻黄。而前面的桂枝加葛根汤也可用桂枝三两,芍药三两,葛根四两,药量的变化可以随着病情的变化适当的加减。

在用法上,“覆取微似汗”与桂枝汤一样,煎服法上,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麻黄,葛根是需要久煎的。现在煎麻黄看不到很多白沫,可是去滓的时候锅底一层白沫。麻黄的表面非常不光滑,很涩,很容易吸附尘土。葛根去皮也不会产生沫,现代中药做成饮片已经不需要去皮,修枝,很多工序已经省略。

三零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方一。301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 这个条文很简单,病:少阴病,病程始得之,时间不长,反发热——那就是不当发热。这个反是从道理上说的不该发热。发热是具体的见证。

2. 脉只点出了一个沉来,而少阴病的提纲中是:脉微细,但欲寐。那么这个沉脉之中应该是沉而微细。微和细是指的形状和力度。沉和浮指的深度和浅度,就表里来说的。那么这个方子到底是治什么用的?历代注家好多说法,太阳和少阴两感的,有的说叫少阴表证的,有的说叫太阳病证,但是少阴是内在肾的虚寒的。这些说法我看着很乱,越看越不明白。就是他这一切叫法不是在一个标准上说的。你说太阳、少阴那是从表里来说的,你说少阴之表,那就等于说阴阳的太少、表里混在一起说了,谈到肾和膀胱那是辨脏辨腑。而这里他只是用六病来分类法,三阴三阳分类法。就是少阴病,你只要不去追究少阴他属于经,属于脏,属于腑还是哪个部位上,那些辨别上用处不是很大。你要辨别那些的话,在一个体系之内是可以的,不是不能辨别。但你掺在一起就成了一锅粥了。就成了一些矛盾、争论,成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事实就是这么简单,少阴病应该就是这个精神状态不是很好,但欲寐,脉还比较弱一些。你看着沉,但是这种情况应该一派虚寒呀,但他发热,发热是否有外感,可能有,也可能不是外感,但一个少阴病就说明了,他本身的体质虚寒,不应该发热的。这种人见到发热,脉沉的时候。虽然发热脉还沉,这说明他不同于单纯的太阳发热那个情况,那么这个就可以考虑麻黄细辛附子汤。

3.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能破八片的附子,是大个了,按现在的切片厚度,一枚一般只能破四片。

4. 这方用麻黄和细辛,需要久煎。

5. 这是一个常用的方,这个小方能治很严重的病。

6. 在这个条文中提到的是发热脉沉,而在实际临床中,见到少阴表现,虚、寒,带着浑身疼痛,后背疼,脖子疼,腰疼都可以用,甚至有些消化不好的也能用。你看《金匮》本身有个桂枝和麻黄细辛汤,两个方合在一起,应该是表里都能治。所以这个方做为少阴病的第一个方,提出了发热脉沉,结合上麻黄细辛,一般的当为表药,当为少阴和太阳相表里的话,现在这个辛温解表药应该就是对少阴病的表证和里证都可以治。提到脉沉,一个是少阴属里,一个就是他的不足的现象。对于一些老年人,术后体虚的病人,素体虚弱的病人,有感冒或者没有感冒,是感染性发热,外感发热,还是长期的低热,只要是少阴病这一类的,有发热,都可以用。

-<金谷子讲伤寒论>
2013-12-20 09:52 8楼
是否可刪繁就简呢?还是分的越细越好,凡病来,多不单至,常常互相夾杂,而当然可有某种突出,青壮年实证,外感为主者多责于足太阳经加督脉,因本经所过也,兼之顾肝,因肝主筋,多风寒湿加外伤,法可祛风寒湿加舒筋通络活血,如老老弱人虚证,责之与肾,因肾主骨,主脊髓,通于脑,临床辨证可看那个为主,标本兼顾。并可适当配合手法调正,针灸火罐膏药等等,本人知识浅薄,讲的不准,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2013-12-21 17:09 9楼
二八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1. 从阴阳的太少来说,少阴和太阴相比,一个是阴多,一个是阴少。照《内经》上对五藏阴阳分类,胸膈以上为阳,阳中有太阳、少阴,阴中分太阴、少阳,这么分。那么就阴阳来说,太阴和少阴都属于阴,太阳和少阳都属于阳,那少阴到底算在阴位还算阳位。是阴中之阳,还是阳中之阴,很简单就想明白了。从两分法,分阴分阳,那么这个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时候,阳中的阳叫太阳,还叫阳,阳中的阴叫少阴,虽是阴,但是阳中的阴,那么阴中的阴就是太阴,更阴了;阴中的阳,虽然是在阴类分出来的,但他属于阳,叫少阳。而不是太阳少阳属阳,太阴少阴属阴。这是从阴阳太少这么分的。那么单纯的一分为二,这边属于阳类的,这边属于阴类的,那么太阴少阴归于一类,都属阴类,那太阴是阴中阴,少阴是阳中阴。注意阴阳两分和四分的区别和单纯阴阳分类这个区别。意思你要明白,少阴病他是阳中的阴。

2. 在这里把少阴做为病的归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把它做为一个病来讲,脉象是微和细的,证是但欲寐,老想着睡觉,疲乏感。太是有余,少是不足,是属于阳,但是在阳中它阳气不足,不足就见微细的脉,阳气不足,阴气太重,就见但欲寐也。

3. 在十二经,太少分阴阳的时候,少阴手足是指的心和肾,在五脏之中根据血气的多少来分的。当然按五藏阴阳分,《内经》把心分为太阳。说心肾是少阴,是说的十二经脉气血的多少来分的。

4. 这条做为少阴病的提纲,典型的代表性的脉证。



二八二.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1.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这一句和前面太阴病的利,自利不渴,这是一个鉴别性的表现,同样是下利,兼渴的属少阴,他毕竟是阳中之阴,不渴的是太阴,他是阴中之阴。

2. 欲吐不吐,心烦,——都是表现为不足的现象,不象是实证,是虚证。所以后面有一句,虚故引水自救。虚、不足就想着喝水了。

3.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如果渴欲饮水,加上但欲寐,再加上小便色白,没有火热现象,寒象了,少阴病的情况就全具备了。

4.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上面见渴,下面见寒,既有不足,又有寒象,少阴病是以虚寒为代表的,所以提到少阴病形悉具,下焦虚寒。



二八三.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

1. 脉阴阳俱紧——指的是寸和尺俱紧,那么看上去象是麻黄汤证的表实证,但是反汗出,汗出应该象桂枝汤证,应该脉缓。这是一个亡阳,因虚而见到的脉气。此属少阴,少阴的虚象,见到的脉紧。

2. 法当咽痛而复吐利。——那么这个咽痛属于虚热还是虚寒,在这里叫少阴咽痛就行了。少阴阳虚出现咽痛和吐利,阳虚应该是脉微细的,但是这里可以出现脉紧,内虚以后,看上去象表实。
2013-12-27 09:21 10楼
二八三.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

1. 脉阴阳俱紧——指的是寸和尺俱紧,那么看上去象是麻黄汤证的表实证,但是反汗出,汗出应该象桂枝汤证,应该脉缓。这是一个亡阳,因虚而见到的脉气。此属少阴,少阴的虚象,见到的脉紧。

2. 法当咽痛而复吐利。——那么这个咽痛属于虚热还是虚寒,在这里叫少阴咽痛就行了。少阴阳虚出现咽痛和吐利,阳虚应该是脉微细的,但是这里可以出现脉紧,内虚以后,看上去象表实。



二八四.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284

1. 少阴病可以见到渴、下利、谵语,那么在这里,少阴病可以理解为一个虚寒的的病人见到咳嗽、下利,还见到谵语,这怎么个情况?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误用了火热的药,伤及了水份,小便也难了。本来是虚寒现象,更加上阴液的不足,原因就是:强责少阴汗也。虚寒的病人过度发汗以后,导致这种情况。那么也可以说叫阴阳俱虚。那么这个阴虚指的是水液,阳虚指的是有寒气,有特指的时候,可以说是阴阳俱虚,否则说阴阳俱虚,一个虚字就代表了。

2. 想想一些所谓的“火神派”,虚寒的时候过度的大量用附子,导致出汗的,什么情况?就是这个情况,导致病加重了。我见过一个病例,她说年轻的时候因为关节疼,说是风湿,被某地的一个老中医,用了药以后,那什么药?她也不知道,吃完以后,浑身燥热,盖上被子,象蒸一样,出大汗。出现一个脱发,浑身怕风,到我这看的时候,已经20多年了。我给她吃了一次药,没再过来,我估计效果不会很好,那只能是慢慢的调补,20年的病,月经也一直不正常,一直也没有孩子。这有可能是因为开始是少阴病,过用了出汗的药,伤及了根本。为什么我猜想是用附子类的呢?就在她说的去看病的那个地方,有一个25岁的青年,关节疼,来我这看病的时候,说有一个老头给他用了120克附子,吃了以后,也是那感觉,但他病没好,就没再去看。我这细看以后,是一个搞装修的,老是蹲着,膝关节内侧附韧带损伤。就一个点,局部的外伤,很简单,用了一针穴位注射,轻微的拨一下就好了。所以看病忌讳拘执于某一派想当然,见少阴寒,就用什么附子派、干姜派,那是不合适的,一定要注意。治虚寒的时候,不要伤及阳分。过汗能亡阳。

3. 这一条对于某些偏执于温补派、火神派、桂附派的,就是一个明显的警示。一定注意不要偏。



二八五.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

1. 这条是对284条病理的解释,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少阴病即便是见到脉微细但欲寐,甚至有虚寒了,小便白了,但是脉是沉的,很细,是在里的病,里面本来虚,不可发汗,发汗是治表。病在里你不能发汗,里面虚了,外面再虚,内外俱虚,也可以叫阴阳俱虚,也叫阳气和水液俱虚。

2. 所以这条一句话,表里要分清。少阴在寒,不能用发汗来吧,那现在临床上分为畏寒和恶寒,畏寒就是怕冷,得衣被能减,说这是在里的,少阴病是这个畏寒。恶寒是在表的,浑身怕冷,甚至寒战,得衣被不减,感冒这个怕冷,盖上衣被也不管用。
2014-01-01 10:12 11楼
三零二.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方二。302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以二三日无证,——有的版本上是无里证。说无里证更能通一些,得之二三日应该是在三阳的,但是呢少阴病本身的这个体质是弱的,或者这个病态二三日就到了少阴了。用这个汤的目的是微发汗,轻微的发汗,虚人不能过多的发汗。虚要发汗的时候,微发汗。

2.后面是解释:以二三日无里证,还在表,故微发汗也。这就比较通了。在表应该发汗,但少阴病又不宜发汗,所以就微发汗。微发汗,只用了一味,麻黄为主。麻黄汤中的麻黄、甘草,没有象太阳伤寒以后用桂枝、杏仁。桂枝、杏仁是治喘的。他这个少阴病是在下,阴寒,下焦的虚寒不足的,上面可能没有这些证状,所以就没用桂枝、杏仁。而用的是附子,附子是温肾阳的,温里的一个药。

3.这个方子和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区别,就是一味甘草二两和细辛二两的区别。有二两细辛的时候,他用的火候比二两甘草的火候还大。那么就药材的质地来说,甘草是灌木的一个根,坚硬一些。而细辛是一种草本的根,又非常细小,久煎以后,它味道会散出去,辛辣味能散,假如说仅仅是按照质地的软硬或粗细考虑煎出浓度的话,不应该是这样,应该是麻黄甘草附子汤火候大,而上法用的小呀,而在这里正好是反过来,麻黄细辛附子汤用的火候长。那么从这里能看出上面那个需要火候长,一个是因为麻黄附子需要火候长以外。有细辛也得用大火候。现代临床上细辛不过钱,过三克要你签字,而这里细辛二两,三两的用,你照一两10克、13克、15克用,那都严重的超过了细辛不过钱的那个规定。实际在临床上做汤药的时候,细辛不过钱是没道理的,而这个说法最早的出处,是说的一个散剂,为散不过钱,多了令人窒闷。后来就以讹传讹,弄成汤药不过钱,小心又小心。这里用这么大的细辛量,又久煎的话,按说细辛的有些成分他就挥发了。不会有太大的副作用。有人报导用超大剂量的细辛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用到90克,说是只有到这个量,才管用,细辛我20克、30克最大用过,一般6克、10、12克就能起效了。不需要特别的久煎。假如说你用过于的大量,过久煎的话,是否就象附子那个煎法一样,是一种形式,造成药效也没了,毒性也没了,只剩下浪费药材了。所以在这里附子没有先煎的,反而是麻黄先煎的。附子用的量也不是很大,那同样比较这个说法,细辛是否也可以考虑用6克、12克,一两左右用来同煎,而不久煎呢?这就是从经方中,你看到的用药的一些技巧。还同时有一个问题,就是细辛可以大量用,大量用的时候,不比这附子更大的火候,不需要很大的火。

4.细辛我自己用过45克,有感觉了,麻嘴,麻脸,象面罩那样胸闷的感觉。但是过去以后,马上就痛快了。当然分三次服,一次15克,不多,你服了一次好了以后,第二天可以不服了,一天15克的话,那相当于1次5克,汤剂煎也是很安全的。为了安全呢,从安全量开始,如果效不好,往上加的时候,有个规矩,从这个量开始,可以加到二两,三两,不要超过了。再加的时候要谨慎、久煎。

5.少阴病首先提到这两个方子,类似表证,这是少阴病的代表性的方子,就象一说少阳病,想到小柴胡一样。

三零四.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方四。304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这又回到一二日,时间比较短,比较轻浅的。

2. 口中和,——口中不干,不渴,不苦,没有内在的火热证。如果是到了阳明,常常见口渴,到了少阳见口苦,得之一二日是阴病,那肯定不是阳病。

3. 其背恶寒者,——背恶寒是否是太阳病,这先说的少阴病的话,那就应该少阴的脉证都有,脉沉细的,脉微细的。现在说的恶寒和畏寒是有区别,说恶寒是外感,畏寒是阳虚,这是人为的一个分法,在《伤寒论》中,这个畏寒,恶寒,畏恶风寒,区别并不大,他是指的一个意思。这个背恶寒并不一定是得衣被不减那个,他恶寒常常热的也舒服,和现在教材上人为分的那个畏寒,恶寒不一样。

4. 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这里首先提到灸法,当灸之,刺法前面提到过。按照《内经》的说法,陷下者灸之,陷下是不足,是虚的,灸之。那么少阴的背恶寒,不是太阳的风寒在表,宜发散的。而是一种虚的恶寒,典型的阳虚恶寒,所以这用灸法。因为《伤寒论》这本书谈的是汤药为主,所以先提的当灸之,后面提一句,附子汤主之。用汤的就用附子汤。

5.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在陈修圆的《长沙方歌括》中是附子二枚生用。生附二枚附子汤。一般的生附子,我不太用,我用的都是炮附子,炮附子用了,对这些病都能肯定的有效。有的同行提到附子质量不行,胆矾太多,所以得多用,久煎,有毒,头一煎不能用等,各种各样的说法,好多提倡温阳派的那么说,实际上还是在方的配伍,附子的差别并不大,一般的质量过关的,差别不了那么多。任何一个品种里都有次品,但大部分还是合格的。

6. 这个方重用的是白术,白术用到四两。

7.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你看附子炮了以后,没有先煎,是同煎的。火候也不是特别长,比桂枝汤稍长一点。

8. 这个方和前面学过的真武汤特别象,真武汤的差别是在哪里?真武汤没用人参,用的是生姜,用了三两,白术用了二两,附子用了一枚,所以这个方子中应该看到他病的程度,虚的程度或寒的程度都比真武汤重,一般真武汤偏于水重的,所以相对来说,他芍药、茯苓用的量大,芍药能通血痹,和血脉。

三零五.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五。用前第四方。305

1. 连续两条用一个方子,这一条也是典型的《伤寒论》的方子,病(少阴病)、脉(沉脉,说明在里的)、证(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治(附子汤)。而真武汤的脉证是太阳病汗出以后的,他说的是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我前面提到过所谓的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不一定非得是你误治以后的,而是通过这个事件来说明这个病的具体情况。是表面的阳气虚了,里面并不是很重,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有点动摇,晃当,头晕,这个还是偏浅一些的。那么相比较起来,这个附子汤的证状是:身体痛,——周身都疼痛了;特别提出:手足寒,——应该里阳虚或中阳虚,而真武汤没提这个;骨节痛,——肾主骨,所以骨痹之类的,典型的是肾阳虚;脉沉者,——是里证。那么比起真武汤的太阳病发汗以后,就是相对的表里的区别,因为在里,所以重用了白术、附子和人参。而真武汤因为他有仍发热,表的多,用了三两生姜,散水气,散表气,温表阳。

2. 这样一比较,看上去类似的药物,仅仅是有一味的差别,和量的不同,而所治的部位大不一样,脉、证都不一样,这样你就可以辨证,辨是附子汤证,还是真武汤证。而假如说你只辨一个肾阳虚,一个证形的辨证的话,这两个是类似的,甚至都一样,那么具体临床上应用,命中率会大打折扣,不够肯定了。所以说辨方证,不是简单的拿了条文去套方子,而是你要看透比较他的本质是什么?差别在哪里?就象有的人用15克麻黄也叫大青龙汤,石膏用20克,那不叫大青龙汤,那只能叫用麻黄就算了,麻黄配石膏叫大青龙,那麻杏石甘也是,那不能那么算,甚至有的人说续命汤都是大青龙汤的变方,那这就是完全想当然的,按照一个病机和药性,用现代的说法来解释。一个是中风病,一个是水饮证,治溢饮。差别太大了,从量上来说,差别更大,一个用六两麻黄,一个用二两,不是一般的差别。所以学经方,是做为一个整体的方子,看他的结构,看他的剂量,看他的具体的对证治疗,才能学到经方。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1.太阳病,其证备——说的其证备,就是《伤寒》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疼、恶寒那一套。

2.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太阳病,身体出现僵硬感,那脉应该是浮的,但脉反沉,沉弦还好理解,有寒气。但它沉而迟,是内在不足的现象。容易产生痉病,这就痉病早期的预防。

3.栝蒌桂枝汤主之——叫栝蒌桂枝汤,用的是栝蒌根。就是桂枝汤原方加上二两栝蒌根。桂枝汤,伤寒论的第一方,煎法上用水九升,比桂枝汤量要大一些。服法和桂枝汤一样。

4.因为有身体强,脉沉迟,加了栝蒌根养其津液。栝蒌根是清热养津的一种药,栝蒌根的品种不太一样,有些品种过于寒凉,吃了以后能腹痛。现在这个栝蒌根还做为引产的药,因为寒凉,有滑胎作用。用它做为引产的药,有做成的栓剂,内入阴道中,能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是妊娠的禁忌药。

5.桂枝汤的系列方中加减的很多,在这里加栝蒌根专门治痉,用的是桂枝汤加,对比上面来看,应该针对的柔痉,太阳病应该包括的发热汗出的那种,桂枝汤是有汗出才用。对比着下一条看。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1.葛根汤也是在《伤寒论》中讲到的一个方子,这里用来治欲做刚痉,那么前面说柔痉,这边说欲作刚痉,还没形成刚痉。葛根汤原来是治太阳阳明合病形成的下利,还有项背强几几,在这里欲作刚痉,那么这个欲作刚痉应该和那个类似,在这里,除了项背强几几以外,带着口噤不得语,牙关有点紧了,说话有点困难。这个在高热无汗的时候,是容易见到的。

2.葛根比起栝蒌根来说,它纤维要多一些,粗的葛根津液也很多,南方长的葛根象胳臂那么粗,象扁担那样,很大的,比白薯还要粗,很长一根,好象没什么纤维,可是干的制剂里面有很多纤维。在云南大街上有卖的,说治口渴用的,含着,象吃零食那么吃。这个对痉病来说也是养津液的。

3.条文和《伤寒论》方不一样,服法是一样的。他这是欲作刚痉的方和治。
⬅ 第二节、少阴病提纲 老茶馆 胆囊炎的食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