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后腾艮山脉论★

2013-12-15 23:46 楼主
本帖最后由 kabasky 于 2013-12-16 01:51 编辑

脉者,四诊中之末,而其言不俟赘也。汉唐以来方书取其一而舍其三,而一又未明,讹承掩藏,不肯勇革,是以本帮医人亦皆移于浮辞,可深叹哉!凡四诊之于病机也,彼此叁伍,不可欠一。吾门于四诊上,非唯加之按腹、候背、手足看法,且以鼻嗅知病人臭恶之气,此可谓详补古今未言及缺典者矣。于是乎邪之浅深久近,证之轻重缓急,断然无复可疑者也。夫脉元是气血活泼充灌之势,内非各开三口沸腾而出,则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之患,更无显于两手掌后之理,而况有运气、支干、分配、假托之言者乎?何也?有一病人于兹,暗坐室中,穴壁出手,默然不谓形色性情,试使历几医人,切其脉道,而预以辨识何病何证者,则予未之或闻也。意其持脉即验轻重生死之一事,而绝无某病见某脉之定规也,略可知矣。先以中指探掌后高骨上为关,得其关位,然后齐下盐、禁二指。若人臂长则疏排其指,臂短则密排其指,轻手得之曰举,重手得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所谓三指停稳者,自然之行也。二指不足,四指有余,仍执其中焉耳。古不称关,总寓尺寸,故《素问》似以中附为关位,关之前去鱼际为一寸,而盐指之所下因名曰寸,关之后去尺泽为一尺,而禁指之所下因名曰尺。原其关名,肇于《难经》,此以三指揣按之次,犹两州画首之设一门也。又,秦越人虽无明文,而不主喉旁、附上,独取两手掌后者,其见卓矣。盖病脉之来,多不单至,然全属大小、浮沉、迟数六脉,而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迟不数,调匀和缓,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谓之平脉。故紧、弦、细、伏、促、结等脉,今之病者虽多有之,亦无不自六脉而推焉。其他华人妄立脉名、图形、韵语,以便记诵,而卤莽灭裂,实不能自知者也。就其分呼,愈添蛇足,皆使后人以启好异之心矣。方书论脉,非但七表、八里、九道之谬名,而如《素问》之鼓、搏、喘、横,张机之惵卑、荣章、纲损、纵横、逆顺、及《奇经》太素、天和、真藏、关格、妊娠、五运、六绝、七独等脉,皆是无用饾饤,不堪其烦也。毕竟脉者,惟察数与不数耳。脉数,俗呼谓之脉进,即病进也,殆可以一言蔽矣。不问男女老幼,不别外感内伤,若指下脉数,或兼见沉细,则轻者必重,重者必危,危者必死,甚可畏焉。又有脉旁行者,谓之反关。或有一手反关者,或有两手反关者,或有反关得病,则顺行复原位者,至于其六脉之见,则一也。此得之于有生之初,而不可必为病脉矣。大概有证脉相符者,有脉证相佐者,或元气顿虚之证,其初脉病也多,或元气渐虚之证,其初脉病也少。故后世舍三取一之人,如夫脉之不始病者,飘然自外,而遂至笃证矣。呜呼,学者朝研夕考,翻悟前迷,则可免乎连代沿习之歧蹊也。

愚按: 后腾省氏之脉论可谓是先得我心矣。历来中医以脉诀为不传之秘,余起初亦深信不疑,可读书日久、临证越多,愈发感觉脉诀之荒诞。赵晴初云:“一脉不主一病,一病不主一脉。执病以求病,脉无定也,执脉以断病,病亦无定也。” 故学医者当有所主见,摒弃历代之伪学,继承明贤之灼见,临证融汇各家之长,变而通之,细心揣摩,四诊叁合,亦不至于临证管窥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2-16 09:48 2楼
囿于名目则流散无穷
持其纲要则阴阳而已
舍三取一法虽为陋习
弃脉诊不用亦失根本

后腾省氏何许人?
2013-12-16 12:21 3楼
三先生; 说: 三先生 发表于 2013-12-16 09:48
囿于名目则流散无穷
持其纲要则阴阳而已
舍三取一法虽为陋习

后腾艮山为何人,详见《先哲医话》
2013-12-16 15:04 4楼
后藤艮山





近世古方之学,以名古屋玄医并河天民为翘楚,而未免金元陋习。至艮山先生,豪然崛起,一洗从前弊风。其识见理疗,必当有迥异乎先辈者,世以为好奇非矣。盖吾医术至一溪道三氏之门,流碎残极矣。是以享元医人复转而 古,此亦自然之势也。(拙轩曰∶一部伤风约言,翁之本领在此,可谓善读《伤寒论》者。后来豪杰辈出,皆闻翁之风而兴起者,斯为吾道中兴。先生起笔,兹非偶然也。)

谷肉果菜者,正性也。草木虫石者,偏性也。故古昔养精以正性者,治病以偏性者。后人不知此义,拟以药品补精气,盖亦误矣。(《素问》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毒药攻邪,此即医家大纲领。先生早标揭焉,而为他日东洞诸辈立论之蓝本。)

乱世人其气剽悍,肝胆气郁少。治世人其气游惰,肝胆气郁多。故宜以熊胆开其郁,令肝胆气达。(永富凤曰∶余征之于都邑市朝之人,比比皆然。盖太平日久,五民蕃息,金钱虚耗,奢佚日盛,则知巧之民不免病气势也。医人施治之日从这处下工夫,则有大裨益矣。)

其人有 癖而饮食减少者,譬之于人家犹廊颓厢敝,而堂室渐狭小也。故不去 癖,则胃不能振。医不知此理,欲与毒药补胃气,且菲饮食,益损精液者,不亦谬乎。凡疗此症,先驱癖,以滋味养胃气为主也。痈疽饵食鸡肉或鸡卵,能托出其毒。优于参 ,故治疮以饵食为专一也。(徐灵胎曰∶服药原为治病而设,并非借以生长气血也。殆是同一见。)

外感以汤液为主,内伤以饵食为主,错之则不得其治也。

赤蛙不止治小儿痫,亦治大人痨,盖痫痨皆属 癖也。此品能治癖气,妨害脾胃为下利者,兼制蛔虫。(杨氏直指曾氏口议并云∶十五以下为疳,十五以上为瘵,颇与此说合。而二氏徒用固阳滋阴之剂,更无发明。艮山特用 血荡气之药,以除腹里之 癖,其术高一等。)

痫利者,饵鳗鲡以炙干为可。

按腹自心下至脐,任脉突起者,病聚脉下故也。病不聚者,脉不必突起。老人肉脱发此证者,为近死期。

按腹心下任脉左右充满有力者为实,若濡弱不充满者属虚也。

虚惫症,唇色不淡白。耳叶未萎者,可救活也。是宜熟察。

阳气浮泛者,难认肉脱之候。先诊背部,其人每咳或喘,背上陷下者,因气逆见脱肉之痕也。此证属气胀,故名曰虚浮,不必水气也。

诊病患宜先审问曾患霉毒否,何则?今世霉毒浸淫筋骨,多元气为之壅塞者也。

病至大患目不瞬者,眼胞元气脱也。乃为反目,兆近死期。

诸病以渐成者多难治,若肉脱或有水气者不治。

凡有痛者,脉多紧弦,如太阳病头痛者是也。动与紧似相反,而紧弦者,动之甚也。动脉变迟者,正气弛而邪气未除也,如结胸脉迟是也。盖动变迟者可救,不变而数者殆。

黄胆未发前为腹痛者,多是属 癖,又有脾脏郁结为腹痛者可辨别。(《金匮》云∶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此所以湿热为腹痛。又云∶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此系黄胆腹痛治法。)

嗝噎一旦食进者,不可恣吃,其人原胃中虚竭,反招害。

卒中风,多系 癖塞心,故人事不省,不能活。若不塞心者,半身不遂,或口眼 斜耳。其虽人事不省,而六脉相应,手足厥冷者,一身大气犹存,可救也。

男女俱年未壮而身不了了者,多系风寒,宜调护。若缓漫经日,则大便溏,以至重症,故此证大便秘结为佳,溏泄为恶。

专发声音者多吐血,而脉不数,是不足畏。真吐血者,其脉必数急,是大可恐。

凡病不论六淫七情饮食男女,皆因一元气郁滞。故皮肤郁者,经络滞者,遂皆及腹里,犹水之凑陷地,医者先得其大纲治之为要。

霉毒沉滞骨节者,经络壅塞尤甚,故发种种变证。不可不知。

其人虚弱咳嗽久不止者,此由寒气壅表,与虚火扇肺,故咳愈甚,而肺益涸。

奔豚证有肝气兼霉毒者,有肝气带疝者,但霉毒与疝不为奔豚。古语云∶诸风掉眩属肝是也。

痉及痱之类,身体不自由者,苟健啖不运动,则脾气不能行,故四五年后必死。患此证者,宜务运动,以行脾气,庶几终其天年。名古屋玄医曾患之,善全其终,可以证焉。

水肿咳嗽甚者,必水气辐凑上部。又水气发暴咳者,为濒死。

杂病饥而不能食者有二道∶其人虽饥,闻食臭忽恶之者,虫也;但饥而不能食者, 瘕也。

痿与痹易混,而详之,则痹者,主皮肤不仁;痿者,主筋骨萎软。

风邪难愈,或虽瘥复发者,不必服风药,唯以助阳气散风邪为要。

病阳虚者易治,阴虚者难治,何者?阴虚则阳益虚,如虚劳是也。故阴虚火动者,虽能食遂至死。阳虚者,脉不数而食减,是以多肉脱。故主饵食,禁灸。灸之则反脉为数,其为害亦不鲜矣。

虚劳脉细数者,脉乍见和平,则为近死期。易所谓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虽缓者,不出五七日而死。

一夫病似狂,恐惧恶见人,闭居陋室半年所,后神气渐爽,而手足拘挛,舌强直难语言,心下如板筑, 癖妨胀。因灸脊际,服熊胆,病颇愈。盖此证癖气妨胀,故不发狂。若癖气内攻,则精神失职,必发狂。今不然,故免此患也。

妇人脐下及任脉有块者,不孕。凡 癖所在,阳气必不行,故以艾灸资阳气为可。

父母有癖气者,其子必受之,犹如霉癞之系遗毒也。

霉毒入眼者,其始必头痛也。

诸出血后血气未复,犯风寒,则多成痨。假令不成痨,证候错杂,难遽愈。

一男子素有癖气,偶感邪气,其热炽盛,谵语烦乱。医治之,热颇解,但心下冲逆,大便秘,元气虚惫,数日不能复。余诊之曰∶癖气耳,莫为意。因使绝药,治专饵食,而精气渐复,大便快通,全愈。此证虽元气惫,幸大便秘结,故知病可愈也。

喘哮下部肉脱者,属癖气。凡癖气逆上者,多下部肉脱。

其人脉数,腹气不和者,为中风兆,宜速灸。若缓漫经日,则因伤食,外感忽发中风也。

霉毒脉数咳嗽,与劳相似,但霉毒不肉脱,大便秘结,小便淋涩。如劳,虽小便浊,不淋涩,且肉脱或下利也。若霉毒下利者,在病末殆为凶候。(按霉毒咳嗽似虚劳者,霉疠新书栝蒌汤能治之。)

诸病将死时,多见厥阴证,是必然理,不止伤寒也。

火动证病未发喘者,系下元失守,为难救。

喘哮甚者,与香效木、沉香亦可。仲景专用浓朴、杏子,此系无癖气者之治。在今世则多属癖气,故沉香、木香奏效也。余为制一方,茯苓、枳实、半夏、干姜、木香,共五味。

郁证与痨相似,但痨脉微细数,郁脉多沉,或虽见他脉,未曾至微细,是为辨也。

痨之极,有便蛔虫者,有下肠垢者,皆为濒死候。凡旧病羸劣吐下蛔者,皆濒死候。不止痨也,仲师厥阴所论为有旨。

劳发白疹者,多在胸膈而不在面部,此热气熏蒸,津液外泄也。其理与元气衰卫气失守绝汗者,同为恶候。伤寒发白 者,邪气从 而解也,故为善候。然宜与他证并看而决之。

蓄水者,阳气郁于中焦,上下不相和,故发烦渴,如五苓散证是也。

狂证以白虎汤治其里,以艾灸治其外者,此白虎消肠胃之郁热,艾灸散荣卫之郁滞,即寒热并施,内外兼攻之妙用也。(狂症者,灸心俞、患门、三里数万壮得效。《扁鹊心书》云∶一人得风狂已五年,时止,百方不效。余为灌睡圣散三钱,先灸巨阙五十壮,醒时再服,又灸心俞五十壮,服镇心丹一料。余曰∶病患已久,须大发一回方愈,后果大发,一日全好,是亦同揆。)

霉毒壅塞经络者,患疟或痢之日,善驱除其邪气,则宿毒并去也。如他痼疾亦然。

妊娠与血块易混。然血块者顽固沉着,无发扬之势。妊娠者,凝结温然,有润泽之气。

又讯之于妇人夜阴快寝后,小腹勃然突起者,娠也。又乳头黑者娠也。(妇人经闭者∶乳头多黑,故难一定。贺川氏《产论翼》有详说,宜并考。)

后世以黄花、人参、为补涩邪气,误矣。今痈疽痘毒专用黄 者,其毒自里达表也。人参亦同。(古方用黄 主表达非补气,人参亦主滋津,故柴胡泻心方中用之无嫌也。)

本邦人性刚悍,不喜甘味,若强食之,则泥恋生气滞。西人性柔弱,喜甘味,故药方甘草分量每过于邦人。譬之于病患犹元气虚者,虽服人参多量不泥,在壮实者忽生闷也。昔者今大路一溪翁悟此旨,专主顺气,常用香苏散,而至甘草不用,匙以指头排散少许尔。(按香川修德顺气说。世以艮山先生为滥觞,殊不知先生实本于一溪氏也。盖当时升平已久,浩然气皆馁,于是有顺气之说。盖万 以根于气也。)

求嗣法以温腰为主。故灸腰眼穴效,浴温泉亦效。

妇人有血块者,虽怀孕,临产时或难分娩。(拙轩曰∶一种有横骨狭隘害分娩者,非手术则不得治,不可有知。)

一妇人腹痛在脐上一寸许,按之惕然彻痛,脉数,乃断为内痈。饵以鸡蛋,服以黄 、薏苡剂,后十日,大便果下脓血。

暑邪概自汗出,故难有表证,不枵发汗剂,与白虎汤类可。

狂证在妇人难治,霉毒在妇人易治。(妇人因瘀血发狂者易治,在男子发狂虽轻者不易治。)

四苓散加汉苍术治雀目屡效。雀目多属疳,因治疳方中多用此品,亦能奏效。(拙轩曰∶《眼科提要》云∶四苓散加苍术,更加夏枯草一味,治晚盲极效。)

戢菜能治结毒骨节痛,但其臭恶不易多服耳。

余每称心小胆大之语,以为医家吃紧。(先生之术,固创出前贤。然先根底医经经方,而复致力于思邈诸子。故其于大疾沉 ,自然游刃有余矣。)(拙轩曰∶读此条,可谓名下无虚士也。)

黄连性燥,虽浸水出之必干。黄芩性润,虽去水犹湿。故知芩连同治痢而各异性也,治呕亦然。

诸疮内攻为水气者,与赤小豆汤。热甚者,与大连翘汤效。

病患虚里动甚者,多遗精。(陈修园以龙胆泻肝汤治梦泄,曰以肝实而火盛也。沈芊绿曰∶当先治其心火而及其余,宜黄连清心饮,亦与此说相发。)

大病后表气薄弱者,偶感风冷则卒厥,此虽在夏月,属中寒也。(李挺曰∶中寒冬夏同有之,旨矣哉。)(拙轩曰∶与古人霍乱四时有之云者同。案俱皆理到此言,足互发明。)

疟与痢同因而异其位∶疟邪在表里间,而痢邪即着肠胃。故疟在外易治,痢在里难解也。(《医说》云∶暑毒在脾,湿气连脚,不泄则痢,不痢则疟。而艮山能发其理。)

噤口痢者,毒瓦斯剧甚,自肠中熏蒸胃口也,急与承气汤下之为得矣。若失下,腹濡口噤者,宜独参汤。

膈、噎、反胃、三者,同病也。但反胃者,胃中不和,饮食难化,或朝食暮吐。膈噎者,胃管萎HT 无润,谷气不能下,或 癖壅闭胃口,饮食为之妨害。故反胃反在壮年,而膈噎多属其人屡患喉痹者,多为膈噎,此因喉痹气管耗损,津液失润泽也。壮年者可治,在老人难治,何则?胃气衰弱,胃管硬强,譬之革囊,犹水渍火焦,则缩不能容物也。

膈噎与鼓胀同因属 癖也。癖气横梁,腹皮为之膨胀者,鼓也。癖气潜匿,腹皮为之陷没者,膈也。二病俱系精气不振,腹里失润泽也。

凡长病面部肿气俄减者,阳气下陷也,不可忽诸。

其人气血凝结,腹里生郁热,水谷之气渐蚀以为羸瘦者,名曰劳瘵。此不必虚乏人,虽壮实者往往有之。

喘急有因奔豚者,此癖气上侵心肺也。(按三因息奔汤能治此证。)

喘家其证虽剧。甚多无害于性命。若伤寒卒中诸急病,或缓病咳忽止但喘者,有不测之变,不可轻忽也。

积年苦头痛者,多属癖气,如偏头痛尤然。故癖气在右则右痛,在左则左痛也。

丹波一妇人患腰痛三年不愈,食干过腊鱼有效。(按恐是血沥腰症,花冈青洲治痿证,亦用干过腊鱼末,宜试。)

痛风与香港脚同因。而痛风其邪浅,香港脚其邪深,故其愈亦有迟速之别也。

方今所行香港脚,即《千金》、《外台》所谓风毒香港脚也。宋元以来所谓香港脚,即今所行疝气也。(后藤徽曰∶吾邦往昔风毒香港脚消熄无行,宝历以来,流行复煽,是以先子有此说。)

中风偏枯,多因癖气壅塞经络,气不能外达。故癖气在右则右枯,在左则左枯也。

中风口眼 斜者,因正邪分争之势而血气偏胜也。故 斜在右则病则左, 斜在左则病在右也,如半身痹痿者,亦同此理。

遗精多因肝胆气郁,又有因疝者,其证概腹中拘急,梦里精水激动而漏出也。其人虽每夜有之,反无脱阳之患,与构精者异。(拙轩曰∶论病精细,近今世人多有此证,真无大碍。)

小儿疳证,目盲,而其病愈者,与霉毒耳目鼻自毁,而毒解者同理。

妇人怀胎,则脏腑向上,故气多塞。紫苏能疏通其气,是以妊娠方中使用此品也。妊娠有水气者,紫苏大腹皮尤效。

按∶当时传艮山先生术者,京师有香川修德、山胁尚德,浪华有市濑穆,伊芳势有山村重高,备前有赤泽贞干,家着户述,不乏其人。而后来私淑先生者,以筑前龟井鲁为最。曾着《病因备考》,补翼其说。又赋诗云∶长沙太守元儒绅,述古兼医百世人。直指经方归易易,谁家私说言断断。枢机何用烦汗简,糟粕须知耻刘轮。卓乎艮山藤老子,才良仁术足相亲。
2013-12-16 15:12 5楼
后藤艮山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著名医家,因提出万病源于“一气留滞”的疾病观和对中国医学的反思,对日本汉方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称为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的真正创始人。


万病源于一气留滞的观点跟写《易氏医按》的易思兰倒是不谋而合
2013-12-16 15:25 6楼
本帖最后由 三先生 于 2013-12-16 15:35 编辑

后藤艮山是德川中期医家,名达,字有成,俗称佐一郎,号艮山,他天生聪明伶俐,自幼入林大学头门下研习儒家经书,后又师从当时名医牧村卜寿,27岁出道,悬壶于京都,俗称彦兵卫,改号为养庵。行医二十年间,名声大噪,各地的病人,不远跋涉,接踵于门。艮山的次子后藤省,字仲介,号椿庵,继承家业,以灸治扬名天下。后藤省去世后,其子后藤敏(字求之,号慕庵,又号衡阳)继承祖业,诊治之余,整理、编辑先祖遗著,并于日本宝历十三年,中国乾隆二十七年,将《艾灸通说》刊行于世

理顺下;

后藤艮山--->次子是 后藤省--- >孙子是 后藤敏
2013-12-16 16:16 7楼
三先生 说:
后藤艮山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著名医家,因提出万病源于“一气留滞”的疾病观和对中国医学的反思,对日本汉方医

2014-03-07 18:22 8楼
顶一个
2014-03-07 19:40 9楼
脉法深奥,非临床所悟得与师授脉法,吾不敢用于诊断。
2014-04-01 14:31 10楼
小医大道 说:
脉法深奥,非临床所悟得与师授脉法,吾不敢用于诊断。

的确如此
⬅ 伤科对症用药歌 老茶馆 【医贯】这本书的中医观点很独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