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益医案:下多亡阴不救案

2013-12-16 19:55 楼主
本帖最后由 三先生 于 2013-12-16 19:59 编辑

《卫生宝鉴》卷一

真定赵客,乙丑岁六月间,客于他方,因乘困伤湿面,心下痞满,躁热时作,卧不得安,遂宿于寺中。僧以大毒食药数丸,下十余行,心痞稍减,越日困睡。为盗劫其财货,心有所动,遂燥热而渴,饮冷酒一大瓯。是夜脐腹胀痛,僧再以前药复下十余行,病加困笃。四肢无力,燥热,身不停衣,喜饮冷水。米谷不化,痢下如烂鱼肠脑,赤水相杂,全不思食,强食则呕,痞甚于前,噫气不绝。足胻冷,少腹不任其痛。

请予治之,诊其脉浮数八九至,按之空虚。予溯流而寻源,盖暑天之热已伤正气,以有毒大热之剂下之。一下之后,其所伤之物已去而无余矣,遗巴豆之气,流毒于肠胃之间,使呕逆而不能食,胃气转伤而然。及下脓血无度,大肉陷下,皮毛枯槁,脾气弱而衰也。舌上赤涩,口燥咽干,津液不足,下多亡阴之所致也。阴既已亡,心火独旺,故心胸燥热,烦乱不安。《经》曰:独阳不生,独阴不长,天之由也。遂辞而退,后易他医。医至,不审其脉,不究其源,惟见痞满,以枳壳丸下之。病添喘满,利下不禁而死。

《金匮要略》云:不当下而强下之,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此之谓也。夫圣人治病,用药有法,不可少越。《内经》云:大毒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如不尽行,复如法以谷肉果菜养之,无使过之,过则伤其正矣。《记》有之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盖慎之至也。彼僧非医流,妄以大毒之剂下之太过,数日之间,使人殒身丧命。用药之失,其祸若此,病之择医,可不谨乎?戒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2-16 21:46 2楼
《金匮要略》云:不当下而强下之,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

其理当是 ,咋不见其文呢?

古人医案 ,多有此些文字。亦或经文有遗落?
2013-12-16 21:49 3楼
用一甲煎如何。或重用熟地淮山山茱萸白芍药炙甘草
2013-12-16 22:34 4楼
“脉浮数八九至,按之空虚”,脉象属于古传“死脉”范畴,难治啊。
2013-12-17 09:02 5楼
飞翔的鹰 说:
其理当是 ,咋不见其文呢?

古人医案 ,多有此些文字。亦或经文有遗落?



是呀
我在现在通行的版本里也没找到原文
罗先生倒是反复引用这句话
搜索了下,在《医心方》中这么一段:仲景曰:不须汗而强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塞,令人闷绝而死。又须(余吕反,又羊汝反,善也,待也,参与也)下而不与下之者,使人心内懊恼,胀满烦乱,浮肿而死;不须下而强与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不禁而死。又不须灸而强与灸之者。令人火邪入肠,干错五脏,重加其烦而死。须灸而不与灸之者,使冷结重凝
2013-12-17 09:24 6楼
吐泄并作,施以理中,舌上干涩,想来水走肠间,小水不旺,肠伤寒之脱水重症,叶案中有类似一案,不如本案之暴,且时时防脱。
2013-12-17 09:34 7楼
三甲腹脉汤加赤石脂可用。
2013-12-17 09:34 8楼
《医心方》 撰者丹波康赖(公元912年—公元995年)系东汉灵帝之后入籍日本的阿留王的八世孙,他医术精湛,被赐姓丹波,累迁针博士、左卫门佐。他于日本永观二年(即: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4年)撰成

罗是金元时期的人,或许看过这书?
2013-12-17 09:36 9楼
三先生 说:
是呀
我在现在通行的版本里也没找到原文
罗先生倒是反复引用这句话



这个或许是古人理解经文后的解说吧,也不像是经文的一贯语法。
2013-12-17 09:37 10楼
不过在那个时代救阴执法还不够完善
2013-12-17 09:47 11楼
用巴豆

在《伤寒》的三白散方后:
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 阳旦汤 阴旦汤 桂枝汤 考证 老茶馆 中医本来就不是医 中西医的本质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