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回镇汉墓发掘出重要医学文物(转)

2013-12-17 21:06 楼主
成都天回镇汉代墓群公布发掘成果,创下多个国内首次
华西都市报:成都老官山汉墓考古取得重要发现。墓葬内发现920支医学竹简,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4台蜀锦提花机的模型,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填补了我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
石破天惊
2012 年 7 月至 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成都地铁三号线建设工地的一处西汉时期墓地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共清理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4座。

光回溯到西汉,在3米高的大型纺织机前,一位长发及腰的织女技术娴熟,手起手落之间织出精美的蜀锦。昨天,成都老官山汉代墓群公布发掘成果,让穿越2000年的想象成为可能。2012年7月中旬,为配合成都地铁3号线施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牛区天回镇建设工地(俗称老官山)进行抢救性发掘。
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汉代蜀锦织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丝绸纺织技术的考古空白。而出土的九部医书中的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已久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另外,带有“心”、“肺”等线刻小字的人体经络髹漆人像的出土等一系列的发掘成果都创下国内首次考古发现。
考古现场
一根丝线牵回2000年前
4座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出土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铁器等620余件文物。其中漆器240余件,器形有耳杯、奁、几、盘、盒、俑、马等,有些漆器上有精美的云、龙、鸟等纹饰和文字符号,木俑形态多样,服饰有深衣和裋褐两类,部分俑身上有彩绘和文字;陶器130余件,器形有罐、鼎、盆、钵、瓮、壶、井、灶等;木器140余件,器形有璧、杖、器座、案、半圆形器、房、织机模型等;铜器(含钱币)100件,器形有弩机、带钩、扣饰、半两和五铢钱币等。
“出土的竹简质地脆弱状态已经如豆腐渣,但是相对整体上是完整的。”文保专家肖磷说,因为古物在饱水状态下容易长时间保存。“你看,织机上甚至可以看到类似丝线的细致物。”
考古发现亮点一 墓葬现巫术求子木牍
在4座古墓中,一号墓为双棺合葬墓,分一大一小。“这应该是夫妻合葬墓,亮点在于漆器上的铭文。”考古现场负责人谢谢涛说,出土物品中有耳杯、盘等,虽跨越2000年,记者看到这些古物上的彩色漆依然光鲜如新。在漆器的底部,“景”字扯人眼球。根据文献记载景氏曾为楚国的名门望族,属于当时的三大家族。西汉初年景氏贵族迁至关中一带,后景氏一支又入迁蜀地,墓主或与此有关。
而在二号墓葬内,还有大量的木牍。根据内容初步分为官府文书和巫术两大类,官府文书涉及内容应与汉高祖时缴纳赋税的法令和汉武帝时“算缗钱”有关,为研究西汉时期赋税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巫术类涉及内容应与妇女求子术和禳灾术有关。”谢谢涛说,还要经过后面的研究才能确定墓室主人的身份。······
亮点三 920支医学竹简为墓主陪葬
说来巧合,老官山汉代墓群处正好位于天回镇土门社区卫生站的东侧。而出土的三号墓葬内,920支医学竹简成为此次考古发现的最大亮点之一。
谢谢涛说,除了《五色脉诊》之外,其他8部医书都没有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候》、《脉数》。从出土九部医书内容分析,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如《敝昔医论》。在这些竹简中,有184支竹简的内容为如何医疗马匹疾病的《医马书》。“竹简书籍很昂贵,不是平常人都随便购买收藏的。所以这些竹简医书很有可能是当时官方出品的中医古籍,而且还是四川版的。”谢谢涛说,可以大胆猜测可能是个医官。
另外,3号古墓内还有两件人体经穴漆俑,五官,肢体刻划准确,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
人体经脉木俑为我国发现最早的医学模型
出土的930支竹简,作为西汉时期简牍是四川地区首次发现,使成都地区成为我国又一处重要汉代简牍出土地。在3号墓中出土的完整人体经穴髹漆人像,应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经脉医书相对照,为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完整
( 以上载于2013.12.17华西都市报第8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2-17 21:41 2楼
好消息啊,希望能整理出来
2013-12-18 15:51 3楼
徐明之 说:
好消息啊,希望能整理出来


成都天回镇出土上千件医简 医学价值远超马王堆
2013年12月18日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老官山出土的汉简。
在成都老官山汉墓群的发掘中,3号墓地出土了920余支医学竹简,由于年代久远,竹简上的文字通过肉眼难以识别,考古人员通过红外扫描,破解了其中部分内容。

其中,医简上的“敝昔”与“扁鹊”同音通假,很可能就是指脉诊法的创始人扁鹊,考古专家推测,出土的部分医简可能属于失传的扁鹊学派医书。


脉诊医简


找回扁鹊学派经典

扁鹊是医方祖师,以诊脉闻名,并创立了切脉诊断法。“脉相学的博大精深让中医成为中国的瑰宝。”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和中浚说,扁鹊学派也奠定了中医切脉诊断的先河。

在此次发现的医简中,《敝昔医论》、《经脉书》、《脉数》、《五色脉诊》等都属于扁鹊的经典言论。

负责此次简牍识读工作的荆州简牍研究所研究员武家璧指出,特别是《敝昔医论》中的“敝昔”,与“扁鹊”同音通假,可能就是指扁鹊,“这次发现或重新找回了中医扁鹊学派的经典”。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也认为,“敝昔”通“扁鹊”没有问题,这是很重要的线索。

此次发现的医简《五色脉诊》,详细记载了通过脉相观察病痛的方法,“心气为赤色,肺气为白色、肝气为青色,胃气为黄色,肾气为黑色,故用五脏气色……”通过对脉相的观察、诊断即可找准病症。
专家解读


证实成都有独立扁鹊医学派系

和中浚介绍说,天回医简《六十病方》与马王堆《五十二病方》同类,但病名和疗方不同,表明成都存在一个独立传播的医学派系,也进一步证实东汉时期广汉(微博)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脉诊为特色的医学派都是扁鹊学派的继承人。一号墓里的经脉漆人,可将医简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与经脉人对照,更加立体、形象,解决医学史上的实践问题。

医简价值远远高于马王堆医书

此前,马王堆、张家山汉墓也曾出土过医学文献。但成都天回镇出土的医简,在医学史上数量最大、最集中、和医学关系最密切。马王堆医书的内容有很多原始、巫术的成分,医方也是以单方为主,经验的成分比较大。成都天回镇医简的药方也比马王堆医书更加成熟。这批医简在医学史上的价值,远远高于马王堆医书。

古时病方

迄今为止,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2万多字的医学竹简著作中,大部分巫医不分,药方多以单方为主,在现代中医中,很多已经不再使用。而在老官山汉墓中,天回医简中除了经方外,还有多味药剂的复合方,说明中医已经走向独立发展的轨道。“从数量来看,也有2万多字的样子。”

蜀椒入药治痛风

“八治风: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风、细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陈朱臾一分,圭十分,薑六分,皆冶合”——《六十病方》

竹简中记录,以蜀椒作为药引,带有明显的四川本土特征。“蜀椒是可以入药的,可以治疗痛风,现在有些中药药方中还在沿用。”中医名医馆医生张勇说,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
黄牛尿治黄疸

“治黄瘅,取黄牛尿,外敷。”

——《六十病方》文中的黄瘅即黄疸,黄牛尿治黄疸靠谱吗?“这是民间偏方,当时可能通过医生的临床使用,是有效果的,但是现在看来是没有科学依据,现在没有这种治疗方法了。”和中浚说,“在马王堆汉墓医学竹简中,这种以原始药引为主的药方比较常见。”

很多药方沿用至今

在这些竹简中,还发现了3个药方,内容基本相同,略有增减。药方中以“柷实”为主药物,“鸟喙半一物”是药引子。按照每天的量,逐渐递减。药方的格式是:药名、用量、服药方法。

从药方的构成和疗程上来说,“基本体现了‘君臣佐使’的基本结构以及中医‘辩证施治’的治疗原理,是中医药基本成熟和独立发展的很好说明。”和中浚说,这次发现的医书中,很多药方现在中医也在使用。而这种疗程药方,在马王堆汉墓中,也是没有发现的。

华西都市报记者 许冬琳

墓葬4座

M1、M2、M3为一组;M4为一组

出土遗物

1、医简920支分两处存放,编号 M3-121 共736支(含残简),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叠压次序和简文内容,可分为9部医书;编号M3-137 共 184 支(含残简),内容为《医马书》

2、人体经穴髹漆人像

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画准确,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脉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不同部位还阴刻“心”“肺”“肾”“盆”小字,应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的经脉医书相对照。

十部医书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谢谢涛说,发现的920支竹简分为10部医书。

除《五色脉诊》之外都没有书名,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候》《脉数》。这些医书中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等。

其中,首次发现的《医马书》,填补了中国兽医史的空白。
2013-12-18 18:04 4楼
王昆文 说:
成都天回镇出土上千件医简 医学价值远超马王堆
2013年12月18日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2013-12-18 18:15 5楼
希望能仔细整理,医学成就高出仲景。
⬅ 扁鹊学派失传医术或出土 专家称可能改写中医史 老茶馆 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一点个人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