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之精髓----“通”(连载)

2013-12-21 09:49 楼主
说明:本文正在写作中,本想写的基本结束后再发上来,可最近感觉思路不太明朗,为了有一个较好的较明朗的思路,故先发上来,让大伙给提提意见,给提个醒。
在此,谢谢过了。多谢大家,多提意见。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2-21 09:50 2楼
内容提要: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气血通畅百病不生,通者,达也,畅通也,通畅也,使其通畅也。
脑血管不通了,心血管不通了,肺栓塞了,食道不通了,血脉不通了,大小便不通了,闭经了,……不通是各种疾病的症状表现,通是完成疾病治疗的本质。“通”是中医治病之精髓,通可使机体气血流畅而无病,通可使药达病所而发挥治疗作用,通可使邪有出路而避免闭门留寇之弊,通可使阴阳得以制约转化而平衡。通是临床治疗的手段,通是临床治疗的目的,通是健康的保证,通是长寿的须要,通为你打开治病之捷窍,通为你的健康长寿保驾护航。“通”虽不能尽其善,通可尽其力。
愿一通百通。呵呵。
2013-12-21 09:51 3楼
前言:
我的QQ网名叫快乐郎中,下面是我与一位同是中医人的QQ聊天摘录。
快乐郎中 09:47:25
治病就一个字,通。
金华烟云 09:48:04
对!但通的路你了解到了吗?
快乐郎中 09:49:48
上下、左右、前后、里外都要通。通,可使药达病所,通,可使病邪有出。
金华烟云 09:50:12
上下怎样通?
金华烟云 09:51:30
肺胃降肝升,但动力在肾阳的气化和物质重力的降
快乐郎中 09:51:33
辨证,当活血则活血,当理气则理气,当泻下则泻下,当解表则解表,……
金华烟云 09:52:32
但怎样抓住该活血还是该泻,要有个大纲,大纲呢?
快乐郎中 09:54:32
大纲在四诊。
这是我和QQ网友“金华烟云”的一段聊天摘录,我也是通过和网友金华烟云的聊天知道了河北的郭志辰,知道了郭志辰的“空间医学”,我对中医治病之精髓——“通”的感悟,在很多程度上就是受到了郭志辰“空间医学”的影响,当然主要还是受《内经》气血理论的影响了。
金匮言: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通者,达也,畅通也,通畅也,使其通畅也,也有通晓、懂得,传达、来往交换之意。
通过这次与网友的聊天,使我对中医之“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同时在中医中药论坛、百草居发表了“中医治病之精髓”的主题,正文就一个字“通”。虽然未引起网友的热议,但也有许多网友给予了回复、点评。
网友“ 医海之水源于泉”曰:“理太偏”。 复言:“ 愚意平。试想脑血管堵塞单纯靠通,能通一辈子吗?每一个人出生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接生医生平背,断脐。阴阳失调靠通恐怕也欠妥”。
我回复:“ 堵塞的脑血管不靠‘通’,其堵塞之处又何以能复通,不能通一辈子也只有在不通的时候使其再通,只有通而不堵脑功能才可健运。当然通不是简单地活血化瘀,益气、养血、温阳……,具为其通也。 每一个人出生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接生医生平背,断脐。一个人出生后断脐,也是为了赌住婴儿脱离母体后所形成的漏洞,只有漏洞堵住了才可使体内经脉复通而阴阳调和,是想一个封闭而周流的管道如有一处破漏,其内液体还可正常运行吗?至少会不断有液体渗出,而使原有的液体逐渐减少,甚至亏无。堵是为了通,也是一种通。阴阳失调更须要靠通,是想,阴阳失调无非就是阴阳或多或少,或须补或须泻,但无论补或泻都需要其通道通畅,若其通道不畅,所补阴阳又何以到达需补之处,所泻之药又何以能到达需泻之处而发挥泻的作用,故调和阴阳也需通,通,通其道路也。与老师讨论学习,望不吝赐教”。
网友dychina说:“对这个字有深悟者,必为大家”。 我回复:“老师谬赞了,我也很想成为大家,可惜呀……”。
网友dychina复点评:“说老师真折杀我了,大家交流交流,共同学习。感觉朱良春,颜德馨,张学文.众多名家无不是’通’家,李可温阳是为了通(温运阳气),张真如滋阴还是为了通(增液行舟)。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也是一个’通’。血瘀要通,湿阻要通,风闭要通,痰於要通,寒凝要通,气滞要通,通了才能够阴平阳秘,目的都是阴阳平衡。宇宙也是要有规律,顺畅的运行,地球运转不顺畅二十四节气就会紊乱,房间要通风,河水要通畅,否则都要’生病’。愚见,见笑了。楼主老师是个通家”。
网友“亦痴顽 ”言:“一脉流畅,万病离身,补气是通,补血亦通,阴平阳秘,亦唯气血通”。
网友bingbingbd回复 说:“通并不是全部诠释中医的全部精髓”。是呀,中医博大精深,岂一个“通”字了得。“通”者,余现时水平所得而已。
2013-12-21 09:52 4楼
目录:

绪论:关于“通”
第一章 通表里(内外)
第一节 寒邪束表的通治法
第二节 暑、湿袭表的通治法
小结:
第二章 通窍以畅气机
第一节 通鼻窍利气机
第二节 畅咽喉通气机

第三章 通上焦
第一节 清伏热以通上焦
第二节 润燥而通上焦
第三节 疏风散热通上焦
第四节 清热祛湿通上焦
第五节 温阳祛寒通上焦。
小结:

第四章 通中焦
第一节开上焦以通中焦
第二节 疏肝和胃通中焦
第三节 运化通中焦

第五章 通下焦
第一节 温阳祛湿通下焦
第二节 清热去湿通下焦
第三节 活血祛瘀通下焦
第四节 “提壶揭盖”通下焦

第六章 通血脉
第一节 益气养血通血脉

第二节 活血祛瘀通血脉

第三节 温经散寒通血脉
第四节 清热利湿通血脉

第五节 理气解郁通血脉

第六节 健脾除湿通血脉

第七章 通脉络
第一节 祛外邪以通络
第二节 补气养血、解郁通络
第三节 活血祛瘀通络
第四节 化痰祛湿通络
第五节 清热解郁祛毒通络
第六节 通乳房乳络


第八章 通气血津液
第一节 益气解郁通气血
第二节 养血活血通血
第三节 通津液
小结

第九章 通治五脏
第一节 肺脏病患的通治法

第二节心脏病患的通治法

第三节 肝脏病患的通治法

第四节 脾脏病患的通治法

第五节 肾脏病患的通治法

第十章 通治六腑
第一节 胃腑的通治
第二节 肠道的通治
第三节 胆腑的通治
第四节 膀胱通治


第十一章 通医理药理方理
第一节 通医理悟医道
第二节 论病邪与治疗
第三节 通药性方理
第四节 “与时俱进”者方可成为大医


第十二章 通养生之道
第一节 法四时
第二节 恬淡虚无
第三节 慎饮食
第四节 常运动
第五节 防外感、刀刃、虫兽伤

第十三章 通人情世故
第一节 治病不避亲疏
第二节 贵贱贫富、长幼妍蚩区别以待
第三节 不同患者就诊心态分析
第四节 为医出言当谨慎
2013-12-21 09:52 5楼
绪论: 关于“通”
通,可为量词、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在不同的地方应用可有不同的解释。百度一下其基本解释可见:
1.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风。~天。~气。~宵。~行。~过。~衢。贯~。四~八达。曲径~幽。
2.懂得,彻底明了:~晓。~彻。~今博古。~情达理。
3.传达:~令。~讯。~报。~告。~知。~缉。~谍。
4.往来交接:~敌。~商。~邮。~融。~假(jiǎ )(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串~。沟~。
5.普遍、全:~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论。~体。~身。~读。~常。~病。~盘。普~。
6.男女不正当的性行为:~奸。私~。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器、组织、器官等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体,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其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保持生理的相对平衡。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经络的通畅等无不相关。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医治病就是在调整阴阳,使机体处于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是阴阳平衡,甚者有说中医理论就是阴阳而已。
虽说治病求本,本在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但我认为学医要“活”,不能死于句下。
人世间,洪水、干旱、地震,自然灾害不断,撞车、失火、毒气泄漏,人为灾害也接二连三,各种灾害都需要救援。然而救援,人力、物资虽然必不可少,交通运输工具不可或缺,要紧的还是要交通的通畅,无论海、陆、空,必须有到达需救援的场所的通道,通道不畅一切皆惘然。
机体某处有病,犹如某处发生了某种灾害,治病就犹如救灾解困。医生就是一个淡定的指挥官,“救灾”的成功与否,在于医者能否全盘掌握“灾害”发生的范围与程度,是否了解自己“救灾”物资的储备数量、质量、种类,也就是要考虑自己的救灾能力,还要对自己的指挥、掌控能力心知肚明,不可做无为之举。不断的学习就是在培养我们的指挥救灾能力。
药物、器械,以及各种治疗工具就是我们储备的“救灾”物资、人力,包括各种“交通工具”。经络、血脉就是我们救灾的运行通道,救灾物资的输入,伤病人员的输出,灾害物质的排除等都需要这样的通道,灾害也常常导致这些通道的堵塞。经络、血脉的通畅是身体健康与病时“救灾”的保证,我们平时储备的“救灾物资”,既要用于灾害发生的地方,也要用于疏通“救灾”的通道,因为这也是“救灾”的需要,救灾的一部分。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云:“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国医大师贺普仁:“病多气滞,法用三通”。“贺氏针灸三通法”是贺普仁大师辨证思想和诊疗技术的结晶。
山西中医学院张英栋、孙学达在《时-人-病-症辨证框架》一文中说的好,“疾病最终是自愈的,不是治愈的”,“治疗只是在为自愈创造条件和扫清障碍而已”(《中国中医药报》2013.5.9)。
气血通和百病不生,中医治病就一个字——“通”。
“通”可使机体气血流畅,可使药达病所,“通”可使邪有出路,“通”可使机体阴阳得以制约转化而平衡。 “通”,就是要时常保持机体三焦气机的通畅,使机体上下、左右、前后、内外都要通畅,既要保持机体气血运行道路的通畅,饮食物由口入胃,经大小肠,出魄门的道路要通畅,机体进行内外气体、物质交换的场所、通道要通畅,还要使无论外感内伤诸病病邪的驱出道路通畅,给邪以出路,开门驱盗,勿闭门留寇。
通气血,通血脉,通脏腑,“通”是完成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质,“通”是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的必要手段。也只有通“通”了才可使机体五脏安和而邪祛病怯。或曰:“通”可治百病。
一说通,人们常会想到通下、泻下大便,诚然泻下是通的一种手段,但通不是唯一的通下、单一的泻下。通的部位不同,通的性质、病邪的性质不同,通也须要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方法和手段。
《素问.邪客篇》曰:“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泻下可以通脏腑,舒经活血可以通经脉,祛痰除湿可以通脉络,益气养血保持机体有足够的有效循环量也是通经活络的必要手段。解表祛邪可使表里通,宣肺肃降可以通上焦,疏肝理气健脾祛湿可以通中焦,利水渗湿可以通下焦,寒邪须温通,热邪须寒通,……温、和、汗、下、补、清、消、吐,皆为通也。
临床方药、针灸、推拿、按摩、刮痧,以及各种功能锻炼等,皆是通气血、通经脉、通脉络、通脏腑的主要手段。
小时候,老家门口有一个较大的水塘,常用作人畜饮用水,有时也用来浇地。水塘低,地远而位高,浇地需用水泵来抽水,当时的水泵不像现在的潜水泵,而是离心式的扬水泵。水泵要想抽上水,必须向水泵中灌入足够的水,以排除水泵管道中存留的气体,使离心机与水面之间不存有空隙,这样才能使水泵完成抽水扬水的任务,否则,水泵只有空转圈而不会有滴水扬出。补水,补即通也。还有现在许多平原农村还在用的压水井,在压水前也需要在压水机中灌注足够的水量,才能完成压水汲水的任务。
补,也是通的一种手段。
小时候老家门口还有两台驴拉的水车,水车通过驴象拉磨似的拉动链条、齿轮,使水通过一根插入深井的管道而提升到地面,而驴拉动的通过管芯的链条每隔几节就有一个活塞,活塞起到了堵水而不使其下泄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活塞,水是绝对不可能被水车拉上来的,现在我们常用的注射器不也是这样的原理吗?
川流不息、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如果没有红绿灯的存在将会变的涌堵不堪,甚者水泄不通,红绿灯堵一方通一方使交通变的井然有序,畅通而无阻。
先心病的堵漏,各种瘘管的堵漏手术等,堵都是为了其正常的通。堵,为其通也。
寒主收涩凝滞,通不远温,温通。古代医家认识到,通过“温”的刺激可以产生“通”的效果。用艾通过火、热来以温促通,艾灸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达到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等多个方面的效果,以温促通,通调气血是艾灸温通的重要作用。
2013-12-21 09:53 6楼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3-12-21 18:44 编辑

第一章 通表里(内外)

第一节 寒邪束表的通治法
内外调和,邪弗能害。
肌肤有保护机体的作用,同时也是机体内外气体或其他物质进行交换的通道、场所,可吸收外界物质,可排泄机体组织的代谢谢产物,随着肌肤腠理的开阖对机体温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寒邪伤人,先袭肌表,邪经皮肤而入里,其证常在表,不解可入里,也有直接中于里者。
寒主收引,寒邪在表,肌表被寒邪所困,腠理紧束,或寒邪致淤,阻塞肌肤内外交换之通道,肌肤失其交换、排泄、体温调节之功能,则会出现头痛身痛、身困酸楚、畏寒、恶风,高热、咳嗽等症状,脉多浮,更多的是涩。
寒邪束表,历代医家虽言发汗解表,但实为“通”表也,即通过发汗或其他祛邪手段,使表邪解,腠理开阖得以正常,机体内外交换之通道得以通畅,恢复肌肤之正常交换、排泄、调节功能。
寒邪束表无论表现为何种症状,治疗一般都须发汗解表。发汗解表仲景之麻黄汤、桂枝汤类诸方至今仍是临床首选,方药对证,其效是后世诸方无法比拟的。但麻黄、桂枝,历代著书立说皆言其发汗解表,余通过多年的交流学习,以及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认为麻黄、桂枝并非通过发汗而解表。
寒邪束表,用麻黄、桂枝解表时,表解未必皆有汗出,实是麻黄、桂枝通阳祛寒的结果。阳主温煦,可开阖腠理,阳运而腠理开,腠理开,邪有出路而寒邪外散。寒散无涩滞之邪,而使肌肤腠理回复正常之开阖调节功能。
阳运寒散之时,由于腠理开,而津液随之外泻,或腠理开,使寒邪随着津液的外泄而散祛,故寒祛时有时可见微微汗出。然麻黄、桂枝所谓的发汗之剂用量过大时,腠理过于开放,肌肤对体内之津液不能起到有效的固涩约束作用,致大量津液外泄而见大汗,大汗出者,腠理开泄过度也。腠理开泄过度,大汗,麻黄、桂枝所通之阳也可能随汗而出而脱,则可见阳随汗泄的逆证。故笔者认为麻黄、桂枝通阳通表开腠理也,非发汗之专剂也。
内经有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汗出是因腠理开泄所致,腠理开尤如久闭的门窗突然打开,内外通风通气则热气外散,或尤如门窗大开,驱冦盗于门外,避免了在屋内的打斗,减少了内部物品的耗损。即气道通,邪有出路,避免了机体气机的郁滞,故汗出而脉静身凉也。
汗出是内外气机通畅的象征,脉静身凉是因腠理开,内外通,机体恢复了正常的体温调节功能所致,“疾病最终是自愈的,不是治愈的”,此之谓也。
外感寒邪,气机郁闭,闭久而常易化热,化热则邪常易入里,导致我们常说的往来寒热的半表半里之症。或本有内热,外寒内热合而为病,导致所谓的表里同病。表里同病或半表半里之症其治疗以“和”为主,此时“和”就是为了通,通表里通阴阳矣。此仲景之小柴胡汤是不二之首选方,但若有外寒仍束于表,且表寒较重者,仍须麻黄、桂枝类通阳祛寒解表。
寒邪化热入里,或外寒内热合而为病者,和解之时切忌过用苦寒。苦寒伤阳,阳伤内虚,寒邪则易乘虚入里,造成少阴寒证、厥阴逆证等,悔时晚矣。素体阳虚表不解,或现逆证者可用仲景附子理中、四逆辈等,温阳、补虚、救逆,以通表里。
寒邪束表,有体虚,无论气、血、阴、阳,不可发汗者,亦即体内无兵可派无将可用,无阳可通者,可先补虚再通阳,或补、通兼施。切勿强通,犯虚虚之戒,勿忌“有表当先解表”之语,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即是。
外邪束表,可致上焦不通,通上焦,有时需要先解其表。内虚,寒邪直中于里者,温阳补虚祛寒。
2013-12-21 09:54 7楼
第二节 暑、湿袭表的通治法
身居寒湿之地,或外出淋雨,冷水洗浴,夏季贪凉饮冷,房间空调温度过低等,均可导致寒邪郁闭腠理,湿邪淤滞肌表,阻碍肌肤气血营卫的正常运行的表里不通现象。遇此患者临床常表见为:恶寒发热、头重、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痠痛、咳嗽、咽红、舌淡、苔薄或腻,脉紧涩等症状。
长夏季节湿气最盛,空气流动性差,人体阳气常被湿邪郁遏,人多湿病,人体常感觉胸闷热不疏,肌肤粘腻不爽,低热,口渴,心烦,喜冷饮,不思饮食,多舌淡、苔腻、脉滑弱。
暑多夹湿者,也常是在长夏季节。炎热的夏季,虽然人易中暑,但此时的暑多不夹湿,中暑者多是所谓的阳暑,多是因气候炎热,烧灼机体津液水分,机体津液水分损伤缺乏所致,常表现为高热,身灼无汗,口渴欲饮冷,便干,溺少或无,舌红、脉洪大而数等症状,常不会导致机体内外表里气机的阻滞,一般多饮水,补充足够多的水液,降温即可。长夏季节气候炎热而潮湿,因湿性粘滞,故湿与暑热夹滞而袭肌表。
暑湿伤表导致患者的表里的不通,常表现为发热身困,头晕、身重,心烦、恶心、汗出而凉,身凉,不思饮食,舌淡、苔腻、脉弱而数等症状。
湿邪所致的发热常不能随汗出而解。
各方书常说的“首重如裹”,多为寒湿袭表者,治疗当通阳发汗、祛湿解表,方如: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桂枝加桂汤等。常用药如:麻黄、桂枝、生姜、佩兰、羌活等。
长夏湿气重浊郁表者,治疗以芳香化湿、温阳健脾利湿为主,方如:三仁汤、藿香正气散等,常用药如:滑石粉、藿香、茵陈、佩兰、苍术、厚朴、生薏仁、白蔻仁、益智仁、白扁豆等。
暑气夹湿,暑湿伤,肌表困阻者,治疗当益气滋阴,温阳祛暑化湿,方如:常用药如:滑石粉、藿香、佩兰、茵陈、芦根、知母、益智仁、党参、白扁豆、沙参、香附等。
2013-12-21 09:55 8楼
小结:
《内经》有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体是一个相对开放而密闭的整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的内外交换。机体上下、左右、前后、里外、四肢、百骸、九窍都要通,脏腑要通,经络要通,气血、津液也要通,也只有全通了才可能使机体的气血流畅不息,内外交换顺畅,才可能使机体阴阳得到相对的平衡状态。

一、解表实通表也。
或问,外邪自外袭表,常是导致机体表里不通的主要原因,而外邪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何以独言寒邪、暑湿之邪,而不言风、燥、火诸邪袭表之通法呢?
风邪贵为外感六淫之首,百病之长,虽为历代医贤所认可,后世继承之也无人有任何的疑虑,但笔者认为,风只是一种气体流动的自然现象,而不是实实存在的物质。气有寒、热、燥、湿之别,故风也有寒、热、燥、湿之分,所谓的风邪伤人只是寒、热、燥、湿之邪气伤人的一种形式。临床所谓的风寒、风热、风湿等诸病邪,当为寒风、热风、湿风、燥风等。历代医家所言,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寒风易袭人之面部,导致面部的浮肿淤胀,鼻粘膜的充血水肿,流鼻涕,打喷嚏等,遇此疏风祛邪解表即可。热风常自口鼻而入直犯咽喉,闭阻人之上窍,常属上焦之患。燥风常袭肺,湿风常流注关节,故所谓的风邪常不是导致机体表里不通的主要病邪之一,也就无须在表里通治法之处过多地论述之了。
六淫之火邪,或言热邪之袭人,亦多从口鼻而入,多犯机体之上焦肺卫,常造成机体上焦肺卫津液的亏乏、气机的瘀滞失畅,病多在上焦,上焦不同于表,故温热病的通治首当从上焦立论,即通上焦也,而非什么辛凉解表也。火为热之渐,温、热、火实一种病邪也,火热越盛越容易入营入血,伤津耗液而动风动血,热入营血当清营凉血以通调营卫。当然若表里不通果真是因温热之邪在表所致者,亦当在表就把温热之邪解除之,勿使其入里伤津耗液而阻碍机体内部之气机。
燥邪虽亦常能伤表,但多不会导致表里的郁滞不通,反而更易侵犯上焦,或入里而伤肺,故,燥邪也不单列在表里论之。
经常洗澡以清除或减少皮肤外的灰尘、坏死的皮肤细胞组织、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物等不必要的附着物对肌肤毛孔气道的蕴堵阻塞,保持皮肤良好的通透性,也是疏通表里的必要手段,尤如空调的过滤网要经常清洗,汽车的空气滤芯要经常更换一样。
通表里,平时饮食亦宜温热、清淡,忌贪凉饮冷,穿着要适时保暖且通透性佳。为了机体气机的通畅疏利,情志调节也不可或缺,为了不使内郁生热而淤堵,辛辣、烟酒、膏粱厚味亦当忌而勿用。
慎之、慎之。
二、“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疑。
一天下午,门诊来了一位女性患者,言:“浑身怕冷已多年”。
怕冷或曰畏寒,可能是有多种原因引起的,随着“火神派”的兴起,一见此类患者,可能很多人就会说是阳虚了,下焦虚寒了。
寒邪在表,上焦不通,阳气不能外越,可能会导致恶寒。阳虚失其温煦之职能,可能会恶寒。气血亏虚,经脉、肌肤失养,可能会恶寒。痰湿、气血瘀阻,经脉不通,四周失养,也会导致机体的畏寒、恶寒现象。气郁,气机不利,也会导致畏寒。……
观此患者虽带着墨镜(眼周、手臂有白癜风),也掩饰不了她有些虚肿的体态。已入夏天,天气预报最高气温30多度,最低气温也不下20°,其身穿一件薄毛衣,并言车上还有一件黑色皮尤呢,怕冷。还言:“虚不受补,即使喝点儿西洋参,也会立即鼻出血的,很少有汗出”。检查见:舌体胖大而瘀紫,舌苔厚腻,脉沉弱。
观其脉症,知是阳虚,水湿淤积所致。告知曰:“整天把你泡在冷水里,不冷才怪呢”。
2013-12-21 09:55 9楼
第二章 通窍以畅气机
第一节 通鼻窍利气机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郝万山话中医》一书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晚上,附属医院急诊室送来一位哮喘发作的中年男性农民病人,病人早晨到地里干农活,突然哮喘发作,服用止咳平喘糖浆一类的成药,不见缓解,从早晨一直喘到傍晚,喘息不能平卧,最痛苦的是整整一天解不出小便,膀胱充盈饱满,整个小肚子胀满疼痛。急诊科医生看过病人后,下了两个医嘱,一是静脉推氨茶碱用来止喘,二是下导尿管导出憋在膀胱里的尿,在病人家属去收费处缴费取药,护士去准备导尿器械的时候,针灸科一位姓刘的大夫来到了观察室,看了病人的情况,随意从桌子上撕下半张处方纸,捻成纸捻,用纸捻捅病人的鼻腔,捅了几下后,病人突然连续打了三个喷嚏,没想到这三个喷嚏使腹压突然增加,憋了一天的尿,一下子全都尿出来了,等家属取回药,护士准备配药输液时,病人已经不喘了。
众所周知,鼻腔鼻窍是人体的第一或又一屏障,为机体气机出入之门户,机体内外气体的交换,绝大部分要有鼻腔或通过鼻腔来完成,因此肺之窍,鼻窍的通利与否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肺乃至全身的气机的疏利。现今,随着环境生态的恶化,鼻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外界不良气体、有害物质的侵扰与损害,各类急、慢性鼻炎患者越来越多,且多因反复长期受到有害物质的侵害而久治难以痊愈,或长期反复发作。
有害环境,有害物质对鼻窍可造成伤害,而火性炎上,人们常食或过食煎炸、焙烤、辛辣之物,郁而生热,或内热熏蒸,易致火邪上郁,导致鼻窍粘膜充血水肿而引起鼻窍气机不利。
外界环境、饮食不慎可导致鼻腔鼻窍的病变,同时脏腑功能失调也会造成鼻腔之气机不利,如肺热熏蒸、心火上灼、脾虚湿郁、肝郁气滞、肾虚相火上炎等。
鼻窍气机郁滞的早期大都只有鼻部的自觉、不自觉症状,局部症状不严重时常不会引起患者的重视,鼻窍气机郁滞对全身造成的影响诸如头昏脑胀、耳鸣、记忆力减退、燥烦、反复感冒等更是诸多医者、患者所不能察觉或不认可的。鉴于鼻窍对气机的影响,我们无论从既病防变,还是从治未病方面考虑,都应该及时疏理疏通肺窍之气机。
通鼻窍,首先应该让患者远离有害物质,脱离有害环境,或尽可能地减少与有害物质接触的机会,避免过食辛辣、煎炸之物。
肺开窍于鼻,鼻属肺经,又火性炎上,故清肺泻热是临床常用的通鼻窍之法,但临床处方选药不可胶柱鼓瑟、墨守成规,应当根据四诊所集,结合气候环境,天人合一,着眼局部,放眼整体,协调内外,燮理脏腑阴阳气机而组方选药。
清肺泻热、调理脏腑气机之方之药多矣,然而药性温、味淡、质轻者善于上行,性寒、质重、味浓浊者偏于趋下,故通鼻窍利气机应慎用苦寒、质重、味浓之品,多选味淡、质轻、性温之品,避免因药物苦寒、质重、味浓而使药性下行,不利于鼻部病变的治疗。处方药味过多,用量过大,也易使药液味浓质重而趋下,故通鼻窍宜量小味少之小方,不宜味多量重之大方,当然这亦因人、因时、因病而灼定。
历来辛夷花、苍耳子是通鼻醒窍之常用或必用之品,然鼻属肺经,在五行属金,在色为白,鼻窍不利,多因鼻粘膜充血水肿所致,通草色白、味淡、质轻而善上行,功能活血利水通窍,故通鼻窍常须加通草一味。
白芷色白、味辛香,也是引经、开窍一佳品。
一、 温肺散寒解表通窍
寒邪束表,肺气不宣,导致鼻窍气机不利,常表现为:鼻塞,流清鼻涕,打喷嚏,或兼有头痛、畏寒、发热、咳嗽等全身症状,常遇寒加重。检查见鼻粘膜充血或肿大而不甚红,舌淡、苔薄,咽喉也不甚红,脉浮或弱。常用药如麻黄、桂枝、杏仁、紫苏、荆芥、细辛、干姜等。
二、 清肺泻热通窍
外感风热之邪,或过食煎炸、辛辣之品,导致肺热炽盛,肺热熏蒸致鼻粘膜充血水肿或生痂,鼻涕粘稠,常伴有咳嗽,或有发热、头痛的症状。多舌红、苔淡黄,咽喉红痛或干渴,脉常略数。多数患者常口干、口苦,溺黄、便干。常用药物如鱼腥草、谷精草、桑白皮、百部、贝母、黄芩、石膏等。
三、 清心泻火通窍
火性炎上,心火更是易于上窜。心火上窜,出上窍,尤如火走烟道。心火出上窍走鼻道,易致鼻粘膜充血水肿或生痂,致鼻窍气机不利,常见患者鼻粘膜充血或水肿,鼻腔被干鼻痂或血鼻痂蕴堵,感觉呼吸不利。患者常伴有面部小疖,多舌红、苔少,咽红,口苦,或见口舌生疮,便干、溺黄、脉数等。常用药物如栀子、生地、黄连、麦冬、白茅根、淡竹叶、莲子心、生甘草等
四、 健脾利湿通窍
脾虚,运化不及,鼻部水湿不能得以及时运行,致使鼻腔粘膜淤阻水肿,而导致鼻腔呼吸不利,表现为鼻粘膜肿胀而不甚红,患者呼吸不利,易反复感冒,常流清鼻涕,因鼻部气机不利,呼吸不畅而常感到头晕头胀,学习、睡眠效果欠佳,时有饮食不馨,易胃脘胀痛不疏,多舌淡、苔薄、脉弱,大便不爽或时溏。治疗常用药物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鹿角霜、陈皮、枳壳、干姜等。
五、 疏肝解郁通窍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七情郁滞,肝气不疏,易致机体气机郁滞,鼻为气机之外窍,同样也会受到肝气郁滞的影响,常见表现为:鼻腔粘膜充血水肿,呼吸欠畅,多抑郁,善叹息,常伴有胁肋胀痛,睡眠不佳,不思饮食,易腹胀,舌淡或有瘀紫,苔薄,脉弦涩或弱。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兼以宣畅肺之气机,常用药物如柴胡、青皮、香附、郁金、菖蒲、远志、杏仁、枳壳等。
六、 温阳益肾通窍
素体脾肾阳虚,或病患后过用苦寒损伤脾肾之阳,致中、下焦阳气不能上蒸,上焦乃至鼻窍气机不利,表现为:鼻粘膜肿胀,鼻窍不畅,呼吸不利,时有头或脸部淤胀感,患者不耐寒,易劳累,畏饮冷,四肢常欠温,舌质淡,太薄白,脉濡弱,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女子或有宫寒痛经,月经量少,男子可见阳痿、遗精、性冷淡等。治疗以温阳益肾为主,药如:干姜、附子、肉桂、仙茅、巴戟天、菟丝子、蛇床子、鹿茸、阳起石等
2013-12-21 09:56 10楼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3-12-21 18:46 编辑

第二节 畅咽喉通气机
鼻为肺窍,鼻窍的气机郁滞,主要影响肺之气机。咽喉为机体最大之上口,为机体三焦气机出入之门户,可谓三焦之窍。三焦为全身气血运行之通道,咽喉的通利与否直接影响着机体三焦乃至全身的气机的疏利,影响着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
咽喉邪淤气滞,可有局部疼痛、梗阻、时欲清嗓、喉痒干咳等不适的症状,属外感者可有身痛、发热的症状。但绝大多数慢性久病患者常没有咽喉部的任何不适的感觉,有倒是一些自认为和咽喉没有任何关系的病症,如头晕、头胀,睡眠不佳,咳嗽,干呕(常发生在晨起或张口时),胸闷、气短、气喘,喉鸣,口苦、口臭、口腔异味,胁肋胀痛,胃胀不思饮食,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干硬或稀溏,女子月经郁滞不利等。
导致咽喉气机不利的原因多样而复杂,疏利畅通咽喉也不是简单地理气、清热、祛淤,而是要根据导致咽喉局部气机郁滞的病邪的性质、郁滞的程度,以及四时气候的变化和个人体质的不同而或清热利湿、或祛瘀活血、或补气虚行气郁、或滋阴润燥通脉络,或温阳化湿祛痰淤,或宣肺以开窍,即审因辨证论治也。
虽然导致咽喉气机不利的原因复杂多样,但咽喉位居于上,又火性炎上,故咽喉病症仍以热性者为多。清利咽喉余常用的药物有:谷精草、板蓝根、山豆根、鸡冠花、土茯苓、黄精、枳壳、干姜、地龙等。或一药单用,或两药为对合用,但总不忘机体是个统一的整体,解除局部的郁滞是为了服务整体,整体调节才有利于局部郁滞的通利,故常辨证而配伍它药组方。
谷精草常用于风热外感,或内生郁热,而咽喉红肿不甚者,多与鸡冠花合用,热邪郁滞较甚者又常与山豆根成对。板蓝根常用于热邪较甚,有入里动血之象者,多表现为咽喉深红疼痛,兼有舌质红,苔薄黄,大便干硬,脉洪实者,有时也可见于脉虚弱者,要在配伍益气温中、温补下元之品。土茯苓用于热郁兼有水湿郁滞者,患者常咽喉淡红,或有滤泡,感觉咽部不适,或长期声音偏于嘶哑,舌淡,苔薄,脉濡弱。热邪郁滞的程度感觉在谷精草与板蓝根之间时,多用山豆根与其他辨证之药处方。黄精多在秋季运用,或用于辨证属津伤、气阴亏虚的患者。枳壳用于肝郁气滞者,多配伍当归、柴胡等。干姜用于寒凝气郁、或过用苦寒伤脾败胃、下焦肾元虚寒者。咽喉瘀紫,舌质瘀暗,脉或涩者,用地龙活血通瘀。
2013-12-21 09:56 11楼
第三章 通上焦
第一节 清伏热以通上焦

现代社会随着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食品中须要不须要、国家允许不允许的各类添加剂的层出不穷,人类健康越来越受到了各方面的严重威胁,导致邪淤上焦的病症现象越来越多,慢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的患者几乎遍及了一半儿以上的人群。
临床遇到一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自诉头晕,眼部不适有时胀痛,常有胸闷的感觉,大便不爽,很长时间才大便一次,但大便并不干硬,小便有时也不利,虽不太感觉饥饿但总想吃东西,月经尚可,白带不多,诊断处方前后一直在问:“我为什么总想吃东西”?检查见,患者鼻腔粘膜充血水肿,咽喉部红而有少量滤泡,舌淡、苔薄,脉弱而涩。经过短暂思考后告知曰:“这是上焦热邪郁滞所致,上焦气机郁滞,气机不利,故可见头晕、胸闷的症状,大便少而不干硬,也是因上焦郁滞所致,就像我们提水壶倒水,如果上面的盖子不打开,水就不易流出来”。患者听后认为我说的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无鼻塞、咽部不适的感觉,从其表情来看,对我的鼻炎、慢性咽炎的诊断仍持怀疑的态度。直到处方抓药后患者还在问:“我为什么总想吃东西呢”?
是呀,患者为什么总想吃东西呢?上焦不利、下焦不通,可总想吃东西应该是中焦病呀?我一时不解,只好对患者说:“先吃吃看吧”。
回头思考,患者为什么总想吃东西呢?上焦不利、下焦不通,三焦为气机气血循环之通道,上焦气机不能下行,下焦气机不能上行,中焦气虚,吃东西引以自救也?
门诊经常有患者以头晕、胸闷、干呕、气短、大便不爽、睡眠欠佳或口苦、口臭有异味,易反复感冒等为主诉前来就诊的,他们往往诉说出现这类症状,很是痛苦,但到医院检查常被告知无明显疾病,有按气血亏虚治疗者,有按脾胃不和治疗者,有按肝火盛、脑供血不足等治疗者,由于他们常无鼻塞、流鼻涕的症状,因此很少有怀疑或相信自己是鼻炎者,由于做CT或核磁未检查出鼻窦炎,更不相信鼻窦炎的诊断。由于很少有咽部不适的感觉,所以对慢性咽喉炎的诊断也常持怀疑的态度。
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我起初也未能逃出传统认识的窠臼,直到长时间感觉治疗效果不佳不理想时,才进行了深入而仔细地思考。发现这类患者虽然没有鼻、咽部的不良感觉,但通过局部望诊大都是鼻炎与咽喉炎同时存在的。进一步研究其病因病机,余认为患者所出现的这些症状,大都是因环境因素或饮食不当,外感或内生热邪、湿热之邪,邪淤上焦,上焦气机郁滞不利,上焦不通所致。
是呀,现在人们日常食用的食品多是成品或半成品,而这些成品或半成品中商者为了保鲜、防腐,或出于某种特殊原因,或多或少地都添加有国家允许或禁止的各种各样的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在人体如果不能及时被机体消化吸收或排泄掉,常会转变成一种热能而作为热邪蛰伏于机体咽喉、鼻腔等上焦部位。城市中日常饮用的自来水也都是用各种消毒剂消过毒的,而这些水中残留的消毒剂作用于人体后也常会产生一种热邪,伏藏于机体,进而消耗机体的气血阴津。
这些就是我自己所谓的伏热。这也是我认为现代社会慢性咽炎、鼻炎患者特别多,感冒后咳嗽反复难愈的主要原因。当然导致慢性咽炎、鼻炎、咳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也只是我自己的一种临床总结或推测而已。
伏热不同于伏气温病,伏气温病多属外感之邪伏藏于体内,逾时而发,我所说之伏热多指内生之热不能及时被机体消化吸收利用,转而为热邪伏藏于体内,并不断消耗机体的气血津液,但常不能被患者及时发觉,更不能去采取措施预防之的一种具有潜伏性的外来内生之热邪。
伏热也不同于机体过食膏粱厚味、煎炸焙炒、辛辣之物引起的湿热浊毒之邪。过食膏粱厚味、煎炸焙炒、辛辣之物引起的湿热浊毒存在于机体多属暂时性的,不具有潜伏性,经过医者、患者的合理治疗常能迅速解除,平时我们也可以采取禁食、少食等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之。环境的污染容易导致上呼吸道上焦的病症,大多已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而各种食品添加剂在人体产生一种热量作为一种热邪伏藏于机体的现象,常由于未引起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还未能够被现代多数医者所认识,也未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重视,故伏热多在人的不知不觉中慢性产生而长期增生、潜伏于机体,多不易被发觉,也很难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防范之,属防不胜防者。
伏热致病也不同于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由于未能彻底治愈消除疾病的原始病因,导致遗留病邪的蛰伏,逾时“死灰复燃”而引起的病症。
死灰复燃者,其发病与原发病症在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方面多相似或基本相同,以实证者为多,或为本虚标实证。
火为热之渐,火性炎上,伏热多存在于机体的上焦咽喉、鼻腔等部位,表现为咽红、胸闷、干呕、常欲清嗓,鼻粘膜充血红肿,常头昏、头晕,易反复感冒咳嗽等。
鼻腔、咽喉是上焦之门户,也是三焦之门户,如果把人体比作一炉灶,那么鼻腔、咽喉就是炉灶之烟囱。鼻腔、咽喉通利,邪不淤阻,有利于上焦气机的通利,也有利于中、下二焦的气机通利。烟囱通畅无堵,炉火才能越烧越旺,伏热淤阻上窍,鼻腔、咽喉气机不利,则三焦气机难以疏利,故通上焦或通中、下二焦常须先清伏热,以通鼻窍、清咽喉。
伏热之邪虽为热邪,但由于伏热对机体气血津液的长期损耗,故多属虚证。
余常用处方:谷精草、黄精、桔梗、当归、党参、益智仁、枳壳、香附、甘草。
方用谷精草、黄精疏风散热、益气养阴为君,桔梗载药上行达上焦,当归活血养血、党参益气健脾生津助君为臣,益智仁温阳健脾促进气血的再生以及病邪的排泄,枳壳、香附活血理气疏通三焦,以利于药达病所,以利于病之部位及时得到气血的滋润营养,甘草调和诸药。
当然这只是余临床的常用处方,具体用药还因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患者体质、生活环境、习惯等的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辨证治疗。遇有外邪时可加麻黄、桂枝通阳解表,鼻窍瘀肿者加辛夷花、通草等清热祛瘀利湿通窍,头痛者可加川芎、藁本等活血止痛,热毒炽盛咽喉红痛者谷精草、黄精易板蓝根、山豆根,热不盛,咽喉不太红,无气津亏乏之象者,可用鸡冠花易黄精,夏季气候炎热有气血津液耗损者加沙参、芦根等益气养液。素体脾虚可加白扁豆、淮山药益气健脾,中焦虚寒者可加干姜、乌药温中祛寒,下焦虚寒者可加巴戟天、仙茅、菟丝子、蛇床子、附子等温阳益肾。患者有抑郁之象者可加柴胡、菖蒲、郁金等疏肝解郁,舌质瘀紫或有其他瘀血之象者可加地龙、红花、川芎等活血祛瘀,中焦或下焦湿阻,或有外湿困阻者可加藿香、苍术、佩兰、滑石粉等芳香化湿、温阳利湿。邪淤上焦非气机郁滞而见胸闷者不必用瓜蒌等宽胸理气,心悸短气者也不必用人参、酸枣仁、柏子仁、阿胶等益气养心,邪淤上焦气血运行不畅而见睡眠不良者也不必用夜交藤、合欢花等安神促眠,气机不利而咳嗽者也不必应用杏仁、贝母、紫菀等宣肺止咳之剂,上焦淤滞大便不爽,时欲大便而无大便者也不必应用大黄、大云、麻仁等泻下、润下之品,单解除上焦郁滞则诸症皆有可能解除或缓解,也即治病求本也,或曰提壶揭盖吧?
嘱患者忌辛辣,戒烟酒,多饮水,清淡饮食,避免过度熬夜、劳累,减少津液的煎熬气血的耗损,调情志以减少气机的郁滞。
俗语“无热不迎风”,对于经常反复感冒的患者多认为是机体气血亏虚,卫外不固所致,可经过余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余认为反复感冒者实是上焦郁热,气机不利所致,当然也不排除有气血亏虚卫外不固者。故对于容易反复感冒的患者的治疗,通上焦、清郁热,抑或补气血、固营卫,临症审症求因,辨因辨证论治即可,不可胶柱鼓瑟,贻误病机,使患者遭受机体的痛苦,钱财的损失,切记,疾病是复杂多变的,治法是灵活多样的。
⬅ 请教陈修园治疗方法的临床实用性 老茶馆 <原创>侍诊日记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