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疹

2008-09-20 11:53 楼主
例一徐调,男,30岁。初诊日期: 1971年4月12日。
患者半月前腹部出现红色疙瘩,搔痒,晚间尤甚,搔后皮疹增大,流黄水,局部皮肤大片发红,逐渐延及腰部、躯干等处。诊断为急性湿疹。曾服“苯**”,静脉注射“溴化钙”局部用醋洗均未见效。大便干,小便黄,口渴思饮。
检查:胸背部皮肤轻度潮红,有散在红色小丘疹,自米粒大至高梁米粒大,下腹部及腰部呈大片集簇性排列,并掺杂有小水疱,部分丘疹顶部抓破有少量渗出液及结痂,臀部也有类似皮疹。脉沉细稍数,舌苔薄白。
辨证:湿热蕴久化热,发为急性湿疡,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凉血利湿。
方药:
胆草9克黄芩9克栀子9克生地30克赤芍15 克茵陈15克紫草根12克地肤子15克茅根15克生甘草6克
上方服21剂后,皮疹逐渐消退,疹色变淡,腹部、股内侧偶尔出现红色小丘疹,兼见有风团样损害。按前法佐以养血凉肝之剂。
胆草9克黄芩9克生地30克赤芍15克当归12 克茵陈15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12克刺蒺藜15克生甘草6克
上方继服15剂,皮损消失,临床治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例二张某某,男, 47岁,初诊日期1971年3月23日。
患者六年前开始全身泛发暗红色丘疹。
检查:全身泛发暗红丘疹,除面部外,全身皮肤粗糙、角化,皮纹理增粗、肥厚,有色素沉着,呈深褐色,散在明显的抓痕血痂,脉弦滑,舌苔白腻、舌质红。
辨证:湿毒内蕴,发于肌肤(西医诊断为泛发性湿疹)。
洽法:除湿润肤,解毒止痒。
方药:全虫9克白藓皮45克地肤子30至川槿皮 9克干生地30克威灵仙15克槐花30克苍耳子9克苦参15克陈皮6克
外用龙胆草90克豨莶草30克川椒9克。水煎,外洗。
4月3日,服药三剂后,痒稍有缓解。其余未见好转,改用清热除湿法,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克川军12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川槿皮30克生白术15克赤苓皮15克白藓皮60克干生地30克生槐花30克苍耳子9克。
外用大枫子油2瓶,如意金黄散4袋,外扑。
5月5日前服10余剂,变化不大,改用秦艽丸方加减:
秦艽15克乌蛇9克防风9克黄芪15克苦参15克漏芦9克黄连6克白藓皮30克威灵仙30克
连续服用20余剂,明显好转,皮损面变薄、转软化,搔痒基本消失。以后改用秦艽丸服半月余,6月中旬复诊时,全身皮肤已恢复正常,痒止,近期临床治愈。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例三朱××,女, 32岁,病历号: 129809,初诊日期:1967年1月3日。
一月来先于脸颊皮肤潮红、浸润,并见细薄鳞屑。脉弦细,舌淡、苔薄布。
辨证:面游风,风燥伤血(西医诊断:脂溢性湿疹)。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
生熟地各9克丹参9克荆芥9克苦参9克白藓皮9克枇杷叶9至桑白皮9克忍冬藤9至生甘草6克五剂。外用青白散香油调搽。
1月9日(二诊):药后,脸面脱屑减少,瘙痒亦见明显减轻,但双前臂又见新起斑丘疹,近日来腰疼,转侧不利。仍宗前方去忍冬藤,加川断9克,狗脊9克,再服5剂,基本治愈。
青白散:青黛30克,海螵蛸末90克,煅石膏末370克,冰片3克,先将青黛研细,次加海螵蛸末研和,后加煅石膏末研和;冰片入研钵内轻轻研细,加入上药少许研和,再加全部药末研和用。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评按】湿疹多由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所致,病久则易耗血、生风生燥,风燥郁滞则肌肤失荣,而使湿疹呈现慢性发作的情况。例一为急性湿疹,辨证属湿热蕴久化热,由于热重于湿,故治以清热凉血利湿法,后佐以凉肝之品。证方贴切。例二为慢性继发性湿疹,剧痒6年,初诊辨证为湿毒内蕴,洽以清化湿毒为主,佐以养营通络之品,曾一度用龙胆泻肝汤治疗乏效,后治以祛风通络为主,清化湿热为辅,方用秦艽丸(《证治准绳》方)加减而效。此案三易其方,以患者全身泛发,皮损剧痒,说明邪郁干表不散为其主要矛盾,湿毒为次要矛盾,故改秦艽丸加减,例三为脂溢性湿疹,发于面部者,中医名为“面游风”,证属风燥伤血。治以养血润燥,消风止痒,方治颇为对证。外用青白散有收湿止痒、消炎退肿之效,除主治湿疹外,亦可用于过敏性皮炎。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科学是人类无知的表现 老茶馆 遥寄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