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子讲素问》摘录

2014-03-23 16:31 楼主
“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一般情况下是以正常人的呼吸来看病人的脉搏,这叫以不病调病人。
医生不病,以医生自己的呼吸来看病人的脉。
这个前提就是以正常人做为参照来看病人的脉搏,这是一个意思。
还有一个意思是正常人的呼吸相当于一个常数,那么看病人的脉搏就相当于现在用表来看一分钟多少次,或者是一小时多少次。要不怎么参照呢?
看日影吧,仓促之间不好看,而且阴天黑夜没法看。所以用呼吸,活人就有口气,那么现在计时技术的发展,有秒表完全可以看一分钟多少次。

不要说我是中医我得看呼吸定息。
西医也看,讲呼吸和脉搏的比率,是从病人本身来看。
所以这就是看脉搏的至数问题。
现在医学也是先看心率和脉搏次数。
不要以为西医简单,光拿个表来看至数,中医一摸得配合呼吸,那就错了。
中医西医都一样,看的都是至数。随着技术的发展,精确了没什么不好。

那么看看这个数和现代是不是一样?健康成人一分钟呼吸大约是十六到十八次,那么乘五是八九十次。
这个低数定得高些,高数和现代医学诊断心动过速的值是一样的。
高于每分钟九十次叫心动过速。低于每分钟六十次叫心动过缓。
这个生理的常数古今是没什么大变化的。
也就是说《黄帝内经》形成文字的时代,人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并没有因为这短短的几千年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据考古证据说二三百万年前就有了人,那相比二三百万年和《内经》时代到现在的几千年,就相当于一个人的一生中大概不过一天的时间。
在一个人一生中这一天的变化是不太明显的,那么《内经》所说的内容,就古今变化来说,就相当于一个人一天的变化相对于他一生来说,小到可以忽略。

所以有人说古方今病不相值,那个时代的人和现代不一样。
不一样的成份肯定有,但是相同的成份更多。
从脉搏和呼吸的频率上来看生理常数还是相同的多。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3-23 16:46 2楼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三种死脉。
四动以上是一分钟一百多次,现在说的房颤,心房颤动,很可能就是喘不动要死了。
寸口脉都摸不到了,末梢循环障碍,就快死人了。
乍疏乍数,严重的心律不齐也是死。
在这里说的死并不是有了这个脉象一定要死,而是说这个情况非常危险。

比起前面的轻病来说这都是重病。
那么看完这段以后就知道摸脉是怎么摸了。
首先看至数,有了至数以后还要看是过是不及,再看是如何不及。
再就是看太过脉,如何太过。
乍疏乍数可以是迟,也可以是数。
还要结合尺肤诊看。
脉要对举来看,有综合、对分析,才有判断。
2014-03-26 14:17 3楼
“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什么叫逆四时后面会讲。
这四种是难治的情况,一定要告诉病人。
按照保护性治疗的原则,要及时将病情的发展,可能的预后,是病重还是病危,要通知病人或者家属。
医生能做的是什么,不能做的是什么。
这样的话家属有个态度,得知情、理解、同意才能治疗。
否则病家花了很多钱,最后人财两空,是不合适的。
所以治疗要听从病人或家属的意见,要明确告诉他病情。

如果病危了,病人愿意寿终正寝,在自己家里去世,那就遵从病人的意思。
如果病人家属让尽最大努力来抢救,尽人事了,也就没啥可后悔的了,那就尽最大的努力来抢救。

所以这句看似无关,里面含着有关医学伦理学的内容。
所以说医生除了技术的关注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个生命所采取的态度。

而这个生命,医生是不能替人做主的。
要听从病人本人或家属的处置。
这个情况,在《内经》时代和现在是一样的。
这就是经典,古今不变的原则。
2014-03-26 19:26 4楼
学习经典参考佳作!
2014-03-26 19:48 5楼
金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
2014-03-26 19:52 6楼
每分钟心跳100次,呼吸25次,这不是心动过速,而是正常偏慢。
2014-03-26 20:24 7楼
保杰 说:
每分钟心跳100次,呼吸25次,这不是心动过速,而是正常偏慢。

???
2014-03-26 20:24 8楼
今古子 说: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三种死脉。

脉需要对举,我同意。
2014-03-26 20:41 9楼
菩提医灯 说:
???

100米赛跑刚跑完时。
2014-03-27 00:05 10楼
保杰 说:
100米赛跑刚跑完时。

原来如此。
2014-03-28 22:06 11楼
因此,经言—一一


诊法常以平旦阳气未散阴气未动乃可诊有过之脉

读经知我想到的祖宗都想到了
祖宗想到的更多是我没想到的
⬅ 木克土? 老茶馆 偏瘫患者的治疗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