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但需要张仲景,更需要吕炳奎式人才

2014-04-06 17:33 楼主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4-4-6 18:14 编辑

l(转贴)
吕炳奎先生1914年1月3日生于江苏省嘉定县望仙桥,出身在一个农家。他幼年时,曾染上重病,垂危之际,幸遇一走方郎中救治,从此立志学医,遂拜嘉定名医汪志仁为师,一学五年,从抄方、号脉,到内、外、儿、妇诸科,埋头苦学。二十岁起,他挂牌应诊,诊务繁忙,渐有医名。

二十五岁入党,指挥部队作战屡建战功

1939年7月20日吕炳奎在青浦加入中国共产党。21日,他配合叶飞全歼灭了邓敬烈匪部一千余人。7月24日经过整编,外冈游击队加入主力部队,编为“江抗”三路支队,吕丙奎任队长,邱生凡任支队政治主任。他指挥部队转战于嘉定、太仓、宝山、青浦、昆山、苏州、常熟等地屡建战功。现代京剧《沙家浜》就是根据这段史实创编的。

皖南事变后,吕丙奎的部队在新四军六师师长谭震林的领导下,于1941年秋奉命赴浙东开辟游击根据地,吕丙奎任浙东军政分委书记。日本投降后,又从浙东转移到苏北。在一次指挥作战中,腿中弹,落下终生残疾。

早在1946年吕丙奎就是苏北解放区第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板了,他与商人周旋,曲折离奇、惊心动魄。他通过在上海、南京地下党的各种关系,为解放区购买武器、军用物资和药品等。

解放战争初期,吕丙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海防纵队政治委员。这是中共最早的舰队部队,是人民海军的雏形。与此同时,吕丙奎担任中共华中海上工作委员会书记一职,他负责苏北沿海地区的统战、军需和情报工作。电影《51号兵站》就是以吕丙奎领导下的这些战友为原型创作的。

值得一提的是,苏北海防成立于抗日战争初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非常有代表性的海上武装力量。他们通过各种关系,在日蔻和伪军眼皮底下将从上海等地采购的军需物资运送到新四军驻地,在敌人进行清剿的危急时刻,吕丙奎他们不止一次地将新四军兵工厂、被服厂的物资装船转移。从江南经上海去延安的干部,也大多是由这支部队护送的。

从解放初的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到中医学院院长,重返杏林

1954年春节前夕,当时的江苏省委书记邀请南京各界专家共渡除夕,席间,向专家们谈及中医问题。省委书记提出要创办一所中医院,并说吕丙奎副部长抗战前是一位中医,在嘉定地区很有名,要他来负责组建中医院,中医学院,请他当院长,专家们一致赞成。这时省委书记端着酒盅走到吕丙奎面前,向大家继续介绍说:“咱们新四军中藏龙卧虎,吕丙奎部长就是名医出身,名副其实的‘中医司令’,现应该归队了。”在座的专家一致拥护。

吕丙奎激动地表示:“我愿意重操医业,一辈子为中医事业奋斗。”于是吕丙奎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专业——第一次转业是弃医从武,走上抗日道路;这一次则是重返杏林,改任江苏省卫生厅长兼党组书记。

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是新中国中医教育起步最早的一家,在吕丙奎的支持下,该校两年间培养了二百多名师资,编写出27种教材,从这里走出许多全国一流的中医专家,如董建华、程莘农、杨甲三、王绵之、颜正华、刘弼臣等,其中支援北京中医医学院的教师既达40名。

受命赴京任国家卫生部中医司司长

1956年9月13日,吕丙奎受命赴京,担任国家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在吕丙奎主持下,卫生部中医司会同中宣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起草,并以卫生部党组名义向中央作出《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的报告。毛泽东主席在这个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卫生部的这个报告,正是由吕丙奎主持起草的。在毛主席批示精神鼓舞下,两年制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在武汉、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相继举办,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

1976年“四人帮”垮台,中医白废待兴。1977年,吕丙奎接管中西医结合办公室工作。1979年,由吕丙奎具体负责,卫生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医学术会议,来自全国的中医、西医代表300人济济一堂,共商开创中国传统医学新局面。这次会议被认为是振兴中医事业的一次大动员。

1978年中央发了[78]56号文件,吹响了振兴中医事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全国把恢复和发展中医事业,提到了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议事日程上,可以说,没有中发[78]56号文件就没有中医事业的今天。

1979年10月的一天,陈慕华副总理约卫生部王伟副部长和吕丙奎、胡熙明到国务院开会,请胡乔木同志谈创造新医学派问题。乔木同志说:“关于学派,古今中外,都是自然形成的,最后得到社会上的公认。不可能先出个题目,来创造一个学派,这是不科学的。”乔木同志的见解,是对吕丙奎意见的肯定。

1980年初,卫生部党组通过了“三支力量”的方针,并写在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的报告和文件中,但在贯彻执行中,出现了反对意见,阻力很大。卫生部党组下决心再用一年时间进行全面调查。1981年调查结束后得出的结论,还是三支力量同时发展为好。为了更好地贯彻三支力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方针,卫生部党组决定在1982年召开两个会议,一是全国1982年4月16日至22日在湖南省衡阳市召开的中医医院和中医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一是1982年12月29日在石家庄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科工作会议。

1982年4月召开的全国中医学院和中医医院工作会议,会议地址选在湖南省衡阳市,目的是现场参观衡阳市中医院的办院经验。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会议强调中医教育和医疗工作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衡阳会议的精神,一是中医学院办成真正培养中医人才的学府,并确定西医(含见习)不得超过500学时;二是中医医院必须办成体现中医优势和中医特色的名副其实的中医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982年12月29日在石家庄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科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中讨论中西医结合的具体措施,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尚在探索阶段,但按一支力量来对待,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西医是平等的。强调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团结中西医。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是在中医、西医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医和西医的水平月约高,团结合作约好,开展这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基础也就越可靠,约能多出成果。

祖国大陆中医事业的发展也受到海峡对岸同行的关注。台湾中国医药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立夫医药研究会董事长陈立夫曾致函吕丙奎:“中国医药乃文化中极重要一环,而掌理卫生行政者均少读中国经书,对中国药一无所知,不若大陆主持卫生行政者对中西医无歧视而予以平等发展,中医药之弘扬,惟赖大陆诸公之努力矣……”
离休后仍然在为人民服务,每日接待多批病人。吕丙奎投身医林六十余年,期间虽然成为职业革命者,但无论是戎马倥的战争年代,还是公务繁忙的从政岁月,他始终没有放弃行医济人。1982年吕丙奎卸任离休了,但是他的闲暇时间却未见增加,倒是在那间简朴的会客室兼诊室中更繁忙了,吕老每天总得接待七、八批甚至更多的客人,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登门求医者。吕老以他精湛的医术重操旧业,为人祛病除疾,乐在其中。

吕丙奎今年86岁高龄,仍然才思敏捷,壮心不已,他的生命是属于中医事业的。日前,他亲笔写下如下这段话:“我认为,从50年代起,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等党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扬作过许多次正确指示,我们坚决执行,获得显著成绩。十年浩劫中,医药事业遭到毁灭性的摧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医事业写入宪法,成立里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改变了中医依附于西医的从属地位。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中医药工作应该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进,中医药事业可以振兴了,中医的水平可以提高了。”

(注:如没记错,86年湖南《中医内科学》象是吕老主编的教材,里面收录仍保留部份阴阳学说如脏腑五行学说之类的内容。)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4-06 19:15 2楼
支持!!
2014-04-06 19:19 3楼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4-4-7 06:04 编辑

杏林一翁 说:
那个时候从零开始,从建立第一所中医学院开始,不断培养出高水平中医人才,无论正授涵授都能成才。这才是中医发展的根源所在,可见,中医不是没法出人才,看看吕老他们,搞了三几年就出来大批高水平人才,现在是限制着不能生产人才!
2014-04-06 19:31 4楼
呵呵!分析时弊!
2014-04-07 00:10 5楼
中医历史记!学习并受到鼓舞。
2014-04-07 07:06 6楼
彭氏医家; 说: 彭氏医家 发表于 2014-4-7 00:10
中医历史记!学习并受到鼓舞。

谢谢老师回复。中医界能出一个吕老式的内行能话事的官多好,小医医人,大医医国。
2014-04-07 13:44 7楼
敬佩啊。
2014-04-07 16:02 8楼
活人活 说:
谢谢版主置亮!许多人抱怨中医出不了人才,为什么吕老那个时候从零开始,从建立第一所中医学院开始,不

同意先生的说法,的确是这样,现在不仅限制出产中医人才,也从根本上,绞杀中医人才
2014-04-07 22:07 9楼
活人活 说:
谢谢老师回复。中医界能出一个吕老式的内行能话事的官多好,小医医人,大医医国。

历史造就英雄,也许这个中医青黄不接的时代里,将出现个比吕老更牛逼的也说不定,哈哈,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把握今天,把握自己的追求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共勉!
2014-04-07 22:31 10楼
彭氏医家 说:
历史造就英雄,也许这个中医青黄不接的时代里,将出现个比吕老更牛逼的也说不定,哈哈,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1980年初,卫生部党组通过了“三支力量”的方针.--三支力量: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第一支力量到今天被压下来了。论坛有多少人坚持下来走第一支力量的?
2014-04-07 22:43 11楼
活人活 说:
1980年初,卫生部党组通过了“三支力量”的方针.--三支力量: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第一支力量到

哈,这里有很多原因。据我所知(只是个人偏见吧)我们中国的不同省份,地方,对于中医的认可程度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甘肃省,是一个很重视中医发展的省份,湖南长沙的中医药大学附近,我看到的那么多的中医门诊部以及门诊的规模,在我还没到长沙之前是不敢想象的。广西中医药大学附近,,中医的氛围也很重。

前几天,我到过本事的一家医院,那人山人海的排队,令我心寒,相比之下,中医门诊只有骨科,而且门前冷落,虽黯然神伤,但并不能改变我对于中医的执着。

我居住的本地,几乎见不到中医的影子,我的追求,是以我一个四十多岁的历经人生风雨而最终认为中医是精髓的观点才下定决心脱产转行而来,也许入行未深,没有资格谈论太多,但是我坚信,中医思维会得到大众的接受的,过程?不知道,我只做我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如此而已。
⬅ 淫羊霍兴阳起萎之功并不显著 , 用治肾阳不足的阳萎效果不理想 , 然却有安神定志之效 老茶馆 请老师们进来看看,我患肺病两年多方医治无效,连什么病都看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