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二经气血多少的针灸临床意义的疑惑

2014-04-09 22:23 楼主
《内经》在《气血行志篇》的篇首即讲明各经气血多少的不同情况,在篇末讲出针刺禁忌。 按照理法方药的体系思考,首段应属于理,末段即属于法。但初学只能硬记,对其临床指导意思始终想不明白。见同学有《内经》的全译本(新世界出版社,张登本等人合著)就拿来翻看,希望有所启发,但看后却觉得翻译有点问题,解释不通,还请论坛高手不吝赐教。
原文: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译文:针刺阳明经的时候,可以出血,也可以使气外泄:针刺太阳经的时候,可以出血,但不宜伤及经气;针刺少阳经的时候,可以使气外泄,但不宜伤及血脉;针刺太阴经的时候,也是可以使气外泄但不宜伤及血脉:针刺少阴经的时候,同样是可以使气外泄而不宜伤及血脉;针刺厥阴经的时候,则是可以出血,但不宜伤及经气。
疑问一:施针时,不论哪条经,哪个穴位都应该不宜伤及经气,不宜伤其血脉,和独少气之经不宜伤其经气,少血之经不宜伤其血脉呢?
疑问二:少商,商阳二穴常点刺出血以退热,分属太阴和阳明经,阳明多气多血出血到是无碍,太阴多起少血,又似乎不宜防血。不知经文恶血当做何解?
疑问三:各经都有补泻,遇到少气之经需行泻法时算不算使气外泄呢?

总之,各经气血多少的理论其指导意义在何处呢,恳请诸位老师解惑。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4-11 20:12 2楼
本帖最后由 文子医生 于 2014-4-11 20:15 编辑

这里的恶可以解释是害和少的意思.这和各经脉气血多少相对应.我先根据这几句话倒推: 因为阳明经多血多气,所以"刺阳明出血气,"血和气都出来了;太阳经多血少气,所以"刺太阳出血恶气,"血出得多气出得少;少阳多气少血,所以"刺少阳出气恶血," 气出得多血出得少;太阴经多气少血,所以"刺太阴出气恶血", 少阴经多气少血,所以"刺少阴出气恶血",厥阴经多血少气,所以"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查<素问血气形志>看是不是一样:"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Yes! 明白了吧?
2014-04-11 20:25 3楼
这里讲的出血不是我们针刺扎到血管血流出来的出血,要不你怎么解释"出气"呢.因为血多气少,所以针刺此经脉达到的目的就是"出血恶气",再简单的打个比方说你把水管直通到一个密闭的容器里,如果水管里水和气泡都很多,放一段水,是不是出来的水也多气泡也多?如果水少气多,你放出来的同样长度的量,是不是和原来水管里的比例一样:水少气多.明白了吗?
2014-04-11 22:08 4楼
由此可见:当我们针刺膀胱经的时候,不管有没有出血,针刺达到的效果就是"出血恶气".这里对血在经脉中的存在形式可以清楚一些了吗?
我觉得历代的解释对经脉中的血气,就是脱不开对实际的血的联系,所以导致这样的经文越解释越乱,把人能绕进去出不来了.
2014-04-11 23:44 5楼
文子医生解说得在情在理,最明白不过了。
2014-09-14 12:40 6楼
谢谢文子医生的解释,学习了!
2014-09-14 12:42 7楼
也谢谢楼主的抛砖引玉的好问题!
2014-09-17 13:37 8楼
求入衣 说:
也谢谢楼主的抛砖引玉的好问题!

再抛一砖,长夏何解?
2014-09-21 22:03 9楼
求入衣 说:
也谢谢楼主的抛砖引玉的好问题!

论坛里已经有人就长夏问题开了帖子了,我就没有再写帖子的必要了,我把我的观点附在此/threads/53055,欢迎批评指正。
2014-12-25 13:17 10楼
谢谢分享!学习了。
2014-12-25 22:39 11楼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4-12-25 22:45 编辑

【原创】六经气血之多少 何者为是?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灵枢•经水》说道:“十二经脉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十二经是多血少气,还是少血多气,还是都气血多,还是都气血少,都有个大概的数字。

而这个大概的数字,即六经(十二经)气血之多少,散见于《内经》多篇经文中,但各篇论述不一,何者为是?

如《灵枢•九针论》:“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

《素问•血气形志篇》:“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灵枢•五音五味》:“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多气少血,阳明常多气多血,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血少气,此天之常数。”

而《太素卷十•任脉》、《太素卷十九•知形志所宜》、《甲乙经卷之一•十二经水第七》、《甲乙经卷之一•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也均收录了此项内容。但是无论《内经》各篇之间,还是《太素》、《甲乙经》各篇之间,以及三书各篇之间,记载多不一致。各篇对照如下表:

六经气血多少异说对照表

厥阴 少阳 少阴 太阳 太阴 阳明
九针论: 多血少气 多气少血多气少血 多血少气 多血少气 多血多气
血气形志篇: 多血少气 少血多气 少血多气 多血少气 多气少血 多气多血
五音五味: 多气少血 多气少血多血少气 多血少气 多血少气 多气多血
太素•任脉:多气少血 多气少血多血少气 多血少气 多血气 多血气
太素知形志所宜: 多血少气 多气少血少血多气 多血少气 多血气 多血多气
甲乙二十五人 多气少血 多气少血多血少气 多血少气 多血少气 多血多气
甲乙十二经水(足经)多血少气 少血气 少血多气 多血气 多血少气 多血气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篇关于气血多少记载存在着不少差异。至于出现差异的原因,古今医家都认为是有的篇中有误,疑系传抄致误。但误在哪篇,以哪篇为正确,则见解不一。

如《素问•血气形志篇》《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十二经水篇》云:‘阳明多血少气,刺深六分,留十呼;太阳多血多气,刺深五分,留七呼;少阳少血多气,刺深四分,留五呼;太阴多血少气,刺深三分,留四呼;少阴少血多气,刺深二分,留三呼;厥阴多血少气,刺深一分,留二呼。’太阳太阴血气多少,与《素问》不同。又《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篇》与《素问》同,盖皇甫疑而两存之也。”

《太素卷十九•知形志所宜》萧延平按:“今考《甲乙经•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篇》所云‘太阴常多血少气’,仍与《素问》异,或宋臣所见《甲乙经》与今本《甲乙经》不同,姑存之,以备参考。” 金栋按:从上表可见,今本《甲乙经•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篇》所云“厥阴常多气少血、少阴常多血少气”亦与今本《素问》异,即“三阴经”与《素问》皆异,非独太阴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血气形志篇》注云:“按:《灵枢•五音五味篇》谓:‘少阴常多血少气,厥阴常多气少血’,《九针论》谓:‘太阴常多血少气’,与此不同。须知《灵枢》多误。当以此节为正,观末节出血气之多少,正与此节照应,岂得为讹?”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九针论》注云:“此节与《素问•血气形志篇》、本经《五音五味篇》大同小异,当以《素问》为的。……按:《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太阳常多血少气 [此同],少阳常少血多气[此同],阳明常多气多血[此同],少阴常少血多气[此同],厥阴常多血少气[此同],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异,还以《素问》为是。]”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五音五味篇》注云:“按:此又见《素问•血气形志篇》、本经《九针论》,但‘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有不同耳。大义当以《素问》为的。”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注云:“按:两经言血气之数者凡三,各有不同。如《五音五味篇》三阳经与此(注:指《血气形志篇》)皆相同,三阴经与此皆相反,详见《藏象类》十七。又如《九针论》诸经与此经同,惟太阴一经云‘多血少气’,与此相反,须知《灵枢》多误,当以此篇为正,观末节出气出血之文,与此正合,无差可知矣。”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七》注云:“十二经之血气多少,各有不同,两经所言之数凡三,皆有互异。意者‘气血多少’四字,极易混乱,此必传录之误也。当以《素问•血气形志篇》者为是。”

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简按:气血多少,《徐氏》要旨,以运气释之,志、高亦有解,率似傅会,此宜存而不论焉。”

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据《新校正》引《甲乙•十二经水》‘太阳多血多气’、‘太阴多血少气’与此有异,《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篇与此则同,谓‘皇甫疑而两存之也’。据后文‘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太阴出气恶血’,两相对照,则此处‘太阳多血少气,太阴多气少血’,自是不误。但《灵•九针论》、《五音五味》各篇所载气血多少及刺法,亦互有异同。大抵此等文字传抄最易致误,如《甲乙•十二经水》‘足太阴多血少气’与《灵枢》各篇皆同,《甲乙》独异;少阴少血多气,厥阴多血少气,他篇皆同,《五音五味》篇独异。此独异文字,多由误抄所致。其后刺法气血出恶,则是据前误文所改的可能性较大,马注‘《灵枢》多误,当以此节为证’之说,过于武断,难以服人。其临床意义除阳明多血多气在热病中的作用有记载外,他篇亦少论及,难以臆断,故简《识》置之于‘存而不论’之例。”

由上可见,前人多认为《灵枢》多误,如马莳、张介宾等,当从《素问•血气形志篇》。近年有人提出《灵枢》、《素问》对此问题的记载均有误,应当校勘。校勘的出发点,又主要有两种观点:

⑴认为表里两经“气血多少”应当相反,才能阴阳相济。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各篇的先后关系,应推《灵枢•九针论》为首,《素问•血气形志篇》出于其后,《太素》所据是《灵枢》、《素问》的不同传本。”“林亿《新校正》所引,文字与《灵枢•九针论》一致;在以后刊本中则有传误。《内经》的记载还是应该以《灵枢•九针论》为主,因为这才是一篇专论,而《灵枢》的《五音五味》和《素问》的《血气形志篇》只是论其绪余而已。”依《九针论》所载,“少阴与太阳相反,厥阴与少阳相反,太阳不能作少血少气,就只能在多血少气或少血多气中取其一。从后世脾统血、肝藏血的理论看,似仍以多血少气为合。”[李鼎.十二经血气多少问题,中医杂志,1983,(10):47]。

⑵认为表里两经“气血多少”应当相同,这样才“有规律性,符合中医基础理论。”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灵枢•五音五味》篇之“太阴常多血少气”的“少”字,系衍文,应据《太素•卷十•任脉》、《太素•卷十九•知形志所宜》及杨注删,删后文字可与《太素•任脉》同。之所以认为《太素•任脉》属经文原意,一方面因为其文义正确合理,另一方面因为《太素》成书较早,且很少经后人改动,仍不失医经原貌。联系《灵枢•经水》篇及《甲乙经•十二经水》关于各经针刺深度及留针时间长短(呼数),则:刺深分数,足三阴经分别为一、二、三,足三阳经分别为四、五、六;留针呼数,足三阴分别为二、三、四,足三阳分别为五、七、十。把这些数列入《太素•任脉》栏内,就先得理论与实践非常吻合。[上海中医杂志,1982,(8):42]。

六经气血多少是古人在医疗实践基础上的总结,但由于文献流传过程中的传抄之误,以致长期以来不能统一认识。为了弄清这一理论问题除仍需进一步从古籍文献整理角度发掘与研究外,尚应从临床以及实验的角度进行研究与验证。

这就是中医经典之理论,两千多年来一直指导临床,但六经气血之多少仍未确。历代医家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考证、校勘、临床验证等,但至今皆未定论。时人困惑否?满意否?你是否怀疑过其内容有错误,从而提出“当以怀疑的眼光读《内经》”?你敢勇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吗?

所以,请诸位贤达之士、同道网友发表高论,以厘正之。

不当之处,请拍砖。多谢了。
⬅ 何为“疾高而内者”? 老茶馆 右下肢疼痛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