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剂看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异同

2014-04-14 09:41 楼主
曾读徐灵胎之《用药如用兵论》,深为折服,医之伐病,确如将之伐敌,用兵贵知法,杂兵乱寇数万不敌精兵数千,用药亦贵知法,经方药精力宏,组方严谨,配伍精当,故药效惊人,正如《医学传心录》所言“兵不在多,独取其能。药不贵繁,唯取其妙”。古今名医多言,用药组方须严谨更需变通,而变通之基础在于熟知药性。通晓药性,用之得当,则疾病立消,有如兵家用兵,用之得当,则旗开得胜。若医家不谙药性,用药不当,则不仅病邪不祛,反伤正气,甚者贻误性命,有如兵家用兵不当,非但不能取胜,反而损兵折将,一败涂地,此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大二上学期,学习了“中药学”,但只多死背其性,若问如何用之则只有瞠目长舌。又多闻中医不传之秘即在药量,现学方剂后,以方剂为线索,明晓些许中药在不同剂量下的功效偏向,少有心得,浅而言之。

桂枝
《中药学》述其功效“发汗解表,温经通脉,温助阳气”
桂枝汤中桂枝用量3两(9g),桂枝起发汗解表,温经散寒的功效
而在五苓散中桂枝仅用半两,起温阳利水之功
在桂枝加桂汤中,桂枝则用5两,倍于芍药,用之奔豚气,起平冲降逆之效

麻黄
《中药学》述其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麻黄用于一般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剂量在3~10g,根据地域不同,用量差别也较大,南方许多医家麻黄用量较小3g左右却多能收发汗之功,而北方医家麻黄用量较大,多与北人身体腠理较南人更为紧密扎实有关。
而麻黄若起利水消肿之功则须大剂量使用,如越婢汤用麻黄6两,而麻黄与石膏比例
6,临为6:8,故麻黄发汗作用不明显,取利水消肿之效,用治风水,麻黄量非大不能取效○
床上应用麻黄还须如张锡纯所言“贵因时,因地,因人灵活斟酌,以胜病为主,不能拘于成见”

防风
《中药学》述其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祛风止痉”
痛泻要方中小剂量用防风,起引经入脾,辛能疏肝气,燥湿之功(李东垣言“若补脾胃,非此引不能行”)
荆防败毒散等解表方中用普通剂量10g防风则起祛风解表,胜湿止痛之功。
3 大剂量使用防风,可解芫花之毒○

薄荷
《中药学》述其功效“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逍遥散中薄荷用量较小6g,起疏肝行气之功
银翘散中薄荷用六钱18g,主要起疏散风热,解表利咽,清利头目之功

升麻
《中药学》述其功效“疏散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小剂量使用升麻(1~6g)升麻起疏散退热,升举阳气的效果,方剂学教材中如济川煎(五分至一钱,1.5~3g),普济消毒饮中升麻用七分(2g),《傅青主女科》中所载生举大补
1汤中升麻用量为4分,约合1.2g。李东垣《兰室秘藏》所载补胃汤中用升麻6分, 合1.8g○。
而升麻要发挥“清热解毒”的作用则须大剂量使用,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六所载黄
2 连升麻汤,升麻用至一两半(45g)以起清热解毒治疗口疮。现代名中医黄耀人应用紫雪丹○,
升麻用至30g起清热解毒之效。

柴胡
《中药学》述其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柴胡仅用于升举阳气,用量较小(3~5g)如补中益气汤中,《方剂十讲》中论述补中益
气汤时,注明升麻和柴胡的用量不要超过3g不然无法起到升阳的效果,周仲瑛医案中补中益气
4 汤中柴胡用量也常为3g○
又如逍遥散中柴胡仅用5g,起疏肝解郁之功,5~10g起疏肝解郁之效
而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中用量较大(10~30g),则起解表退热,疏散少阳半表半
里之邪之功

薏苡仁
《中药学》述其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痛,清热排脓”
常用剂量最高为30g,但对于痛风,风湿病,肩周炎属于风湿热痹者,用量可达
4 50~100g,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甘草
《中药学》述其功效“补心脾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解毒,调和诸药”
甘草小剂量使用6g以下起调和诸药之效
甘草用量大于12g有缓急止痛和补心脾气之效果,如芍药甘草汤用甘草四两起缓急止痛之效,炙甘草汤用甘草四两起补心脾气之功
5 甘草用于解药物中毒多用量较大可达60g○

当归
《中药学》述其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当归小剂量使用补血,大剂量使用则活血
补血汤中当归用量二钱(6g),归脾汤用当归一钱,《本草正义》言当归“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 当归若用作补血用时,用量宜小,3~10g较为常用。
《傅青主女科·产后偏上卷》中所治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小腹冷痛的生化
汤,当归用八钱(24g),《景岳全书》所载生化汤,当归用五钱(15g),所以一般当归用量在15~25g,主要起活血调经止痛之效
而当当归大剂量使用至60g,活血止痛之功强之。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用治热毒炽盛之脱疽的四妙勇安汤中当归用量2两,起活血祛瘀止痛的效果,另外《删
补名医方论》中的佛手散,当归用量为2~3两,起祛瘀生新,活血止痛之功

泽泻
《中药学》述其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泽泻5~20g为其常用剂量,有利水渗湿之功,另可泻相火
3,伤寒论中五苓散泽泻仅用1 但若要用于治疗眩晕,则非30g以上不能见效也○
两6株,而金匮要略中泽泻汤泽泻用到5两,用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现用于治疗美
3,陈潮祖曾用自创俞尔敏汤加泽泻汤(白术泽泻各30治一苦于头尼尔氏综合症效果较好○
7 昏胀痛2年多方求医患者,一剂而愈)○
中药剂量之差别,确与医者自身行医体悟相关密切,亦随所处时间,地理,环境所
限制,乃中医灵活变化之关键,非仅凭书本而能精通者,任重而道远,须继续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中医杂志》 2008年12期 升麻使用剂量的体会 国明俊,刘金娥 ○
2《新中医》1993年第10期 黄耀人运用紫雪丹的经验 蔡瑞锋 ○
3《重剂起沉疴》 仝小林 ○
4《中医杂志》 2008年04期 大剂量薏苡仁止痛 孙泽艳 ○
5《四川中医》 1986年11期 大剂量甘草解毒作用的临床验证 ○
6《中医药信息》2002年19卷 4期 重剂麻黄去风水 ○
7《治法与方剂》 第五版 陈潮祖 ○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读书小得3盗汗 老茶馆 鹅不食草,是不是有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