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时五味子要写(打)比较好。

2014-04-15 23:34 楼主
五味子如果不打,它的药效就没有那么好了。许多药房给配药时都不打碎。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4-16 00:58 2楼
谢谢先生分享临床心得!
2014-04-16 05:33 3楼
谢谢先生分享临床心得!谢谢!
2014-04-16 06:27 4楼
应当捣冲为佳!
2014-04-16 06:27 5楼
言之有理。谢谢。只是现在许多地方对中药的炮制和调剂都很马虎了。如果都谨遵古意,精心加工,中药的疗效才能更好地发挥和显示。
2014-04-16 07:35 6楼
汤药的炮制,服用,还是要遵从古法,才效,今人愚昧,原意乱改
2014-04-16 17:01 7楼
好经验,赞
2014-04-16 19:06 8楼
嗯,其实许多药物都应该这样,现在的药房大多懒省事,偷工
2014-04-16 19:18 9楼
我有一本手抄本里面有好多的药后面都写“打”字。
2014-04-16 21:37 10楼
要不怎么说逢子捣呢
2014-04-17 09:10 11楼
五 味 子(《本经》)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北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南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北五味子为传统用的正品,主产于东北、内蒙古、湖北、山西等地;南五味子主产于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原植物五味子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杂林中、林缘以及溪旁灌木中;华中五味子生于600~2400米的密林或沟溪边。喜阴凉湿润气候,耐寒,不耐水浸,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最宜生长。味酸,性温。归肺、肾、心经。功效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临床用名五味子、酒五味子、醋五味子、焦五味子。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名医别录》:无毒。主养五藏,除热,生阴中肌。
《药性论》:君。能治中下气,止呕逆,补诸虚劳,令人体悦泽,除热气。病人虚而有气兼嗽加用之。
《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贲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
《开宝本草》:味酸,温,无毒。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
《本草衍义》:肺虚寒人,可化为汤,时时服。《本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又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之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补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
《药类法象》:气温,味酸。
大益五脏之气。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人困乏无力,乃无气以动也。以黄芪、人参、麦冬,少加黄柏锉,煎汤服,使人精神、神气两足,筋力涌出。
《药性赋》:味酸,性温,无毒。降也,阴也。其用有四:滋肾经不足之水,收肺气耗散之金,除烦热生津止渴,补虚劳益气强阴。
《汤液本草》:气温,味酸,阴中阳。酸而微苦,味厚气轻,阴中微阳,无毒。
入手太阴经,入足少阴经。
《象》云:大益五脏。
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生用。
《珍》云:治咳嗽。
《心》云:收肺气,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以此药与干姜同用治之。
《本草》云:主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益气强阴,益精,养五脏,除热。
《日华子》云: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五味皮甘肉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名五味子。仲景八味丸用此,为肾气丸,述类象形也。
孙真人云: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故入手太阴、
足少阴也。
《本草衍义补遗》:属水而有木与金。今谓五味,实所未晓,以其大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水脏乎?食之多致虚热,盖收补之骤也,何惑之有?又云:火热嗽必用之。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洁古云:五味子,大益五藏气。孙真人曰: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藏之气。遇季夏之间,令人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锉,煎汤服之,使人精神、精气两足,筋力涌出。生用。
《本草纲目》: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
《本草经疏》:五味子得地之阴,而兼乎天之阳气,故《本经》味酸,气温,味兼五而无毒。王好古云:味酸,微苦咸。阴中微阳。入足少阴,手太阴血分,足少阴气分。主益气者,肺主诸气,酸能收,正入肺补肺,故益气也。与主咳逆上气者,气虚则上壅而不归元,酸以收之,摄气归元则咳逆上气自除矣。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者,五味子专补肾,兼补五脏。肾藏精,精盛则阴强,收摄则真气归元,而丹田暖,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则精自生,精生则阴长,故主如上诸疾也。《药性论》云:五味子君能治中下气,止呕逆,补诸虚劳,令人体悦泽,除热气,病人虚而有气兼嗽者,加而用之。日华子云:暖水脏,下气,贲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皆其极功也。
简误:痧疹初发,及一切停饮,肝家有动气,肺实有实热,应用黄芩泻热者,皆禁用。
《本草蒙筌》:味酸,气温。气轻味厚,降也,阳中微阴。无毒。南北各有所长,藏留切勿相混。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味最妙。恶萎蕤,胜乌头。以苁蓉为使,入肺肾二经。收敛耗散之金,滋助不足之水。生津止渴,益气强阴。驱烦热,补元阳。解酒毒,壮筋骨。霍乱泻痢可止,水肿腹胀能消。冬月咳嗽肺寒,加干姜煎汤治效;夏季神力困乏,同参芪麦柏人参、黄芪、麦门冬、黄柏皮。服良。其热嗽火气盛者,不可骤用寒凉之药,必资此酸味而敛束。然不宜多用,若多用则闭住其邪。恐致虚热以为殃。盖因皮甘、肉酸、核中辛苦,俱兼咸味,故名曰五味子。《本经》只去酸者,本为五行先也。宜预捣碎,则五味具。方后投煎。
《本草乘雅》:玄者,一阳初动,冬茂之半也。人身之气,藏者为精,精之能动者为玄。玄之所未及,正精之所闭密也,故一名玄及。髓会为精,故又名会及。会字之义,如百骸会而为精,一滴生人,众形毕具。
又益降气之不足,正所以强阴也。倘阴柔深曲者,饵之便成淡阴,重憎悭象耳。
五味俱全,酸收独重,重为轻根,俾轻从重,故益降下之气也。咳逆上气者,正肺用不足,不能自上而下,以顺降入之令。劳伤羸瘦者,即经云:烦劳则张精绝,使人煎厥肉烂也。此补劳伤致降下之不足,与补中益气之治不能升出者反。能降便是强降,阴强便能入矣。以入为水藏事,故益男子精。精为水藏物耳。设六淫外束,及肺气焦满,饵之反引邪入藏,永无出期,纵得生全,须仗夏火从中带出,或为班疹,或作疮疡,得汗乃解,倘未深解病情,愿言珍重。
《药性解》:五味子,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且都有咸味,五味俱备,故名。性温,无毒,入肺、肾二经。滋肾中不足之水,收肺气耗散之金。除烦热,生津止渴;补虚劳,益气强阴。苁蓉为使,恶痿蕤,胜乌头。北产者良。
按:五味属水,而有木火土金,故虽入肺肾,而五脏咸补,乃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剂。然多食反致虚热,盖以收补之骤也。如火嗽辄用寒凉,恐致相激,须用此酸敛以降之,亦宜少用。肺火郁及寒邪初起者禁用,小儿尤甚,以酸能吊痰引嗽也。
《药鉴》:气温,味酸,无毒,气薄味厚,降也,阴也。肺肾二经药也。主滋肾水,收肺气。除烦止渴生津,补虚益气强阴。霍乱泻利可止,水肿腹胀能消。冬月咳嗽肺寒,加干姜、肉桂治效。夏季神力困乏,同参、芪、麦蘖服良。其曰能强筋者,以其酸入筋也。又曰能消酒毒者,何哉?盖酒毒伤肺而肺热,得此收敛,则肺气敛而热邪释矣。又曰下气者,何哉?盖肺苦气上,惟肺气既敛,则气自下行矣。然多食反生虚热,为收敛之骤也,即此宜少用之。且酸能吊痰,引其盛也,肺邪盛者,莫如用黄五味子,取其辛甘稍重而能散也。
《景岳全书》:皮甘肉酸,性平而敛;核仁味辛苦,性温而暖,俱兼咸味,故名五味。入肺、肾二经。南者治风寒咳嗽,北者疗虚损劳伤。整用者用其酸,生津解渴,止泻除烦。疗耗散之肺金,滋不足之肾水,能收敛虚火,亦解除酒毒。敲碎者用其辛温,补元阳,壮筋骨,助命门,止霍乱。但感寒初嗽当忌,恐其敛束不散。肝旺吞酸当忌,恐其助木伤土。
《本草备要》:补肺肾,涩精气。
性温,五味俱备,皮甘、肉酸,核中苦辛,都有咸味。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气为水母。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好古曰:手太阴血分,足少阴气分。益气生津,肺主气,敛故能益,益气故能生津。夏月宜常服,以泻火而益金。补虚明目,强阴涩精,仲景八味丸,加之补肾,盖内核似肾,象形之义。退热敛汗,止呕住泻,宁嗽定喘,感风寒而喘嗽者当表散,宜羌防苏桔;痰壅气逆而喘嗽者当清降,宜二陈及苏子降气汤;水气逆而喘嗽者,宜小青龙、半夏茯苓汤;气虚病久而喘嗽者,宜人参、五味。除烦渴,消水肿,解酒毒,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嗽初起,脉数有实火者忌用。丹溪曰:五味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火脏乎?乃火热嗽必用之药。寇氏所谓食之多虚热者,收补之骤也。闵守泉每晨吞北五味三十粒,固精气,益五脏。北产紫黑者良。入滋补药蜜浸蒸,入劳嗽药生用,俱槌碎核。南产色红而枯,若风寒在肺宜南者。苁蓉为使。恶萎蕤。熬膏良。
《本经逢原》:五味子,右肾命门本药。《本经》主咳逆上气,强阴益男子精,心肾不交者宜之。兼入肺、肾二经,味酸而敛耗散之金,性温而滋不足之水。生津止渴,益气强阴,壮水镇阳,收瞳子散大,定喘敛汗。加干姜,治冬月肺寒咳嗽;同人参门冬,治夏月精神困乏。而虚热久嗽,不可误用表散,须以此去核之辛温助火,但用皮肉之酸咸以滋化之。不宜多用,恐酸收太过,反致闭遏而成虚热也。黄昏嗽乃水浮于肺,不宜凉药,宜五味子敛而降之。但风邪在表,痘疹初发,一切停饮,肺家有实热者,皆当禁之。
《本草崇原》:五味子色味咸五,乃禀五运之精,气味酸温,得东方生长之气,故主益气。肺主呼吸,发原于肾,上下相交,咳逆上气,则肺肾不交。五味子能启肾脏之火精,上交于肺,故治咳逆上气。本于先天之水,化生后天之木,则五脏相生,精气充足,故治劳伤羸瘦,补不足。核形象肾,入口生津,故主强阴。女子不足于血,男子不足于精,故益男子精。
《本草求真》:[批]敛肺归肾、涩精固气。
五味专入肺、肾。味虽有五,皮甘、肉酸、核中苦辛、皆咸。而酸咸俱多,其性亦温,故书载能敛气滋水,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止呕除泻,宁嗽定喘,除烦止渴,消肿解酒,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为保肺滋肾要药。成无己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震亨曰:五味子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水脏乎,乃火热嗽必用之药。好古曰:张仲景八味丸用此补肾,亦兼通述类象形也。盖气发于肾出于肺,若阴虚火起,则气散而不收,而烦渴、咳嗽、遗精、汗散等症,因之互见,故必用以酸咸,则气始有归宿,而病悉除。至云能以除热者,是即气收而火不外见之意也;所云能暖水脏者,是即肾因得温而气得暖而藏之也。但寒邪初冒,脉实有火者禁用。杲曰:有外邪者不可骤用,以闭邪气,必先发散而后用之乃良。
《得配本草》:苁蓉为之使。恶萎蕤。胜乌头。
皮肉甘、酸,核苦、辛,其性皆温。入手太阴经血分,兼入足少阴经气分。敛肺经耗散之气,归肾脏散失之元。收瞳子之散大,敛阴阳之汗溢。退虚热,止烦渴,定喘止嗽,壮水镇阳。
佐半夏,治痰;佐阿胶,定喘;佐干姜,治冬月寒嗽;佐参、芪,治夏季困乏;佐蔓荆子,洗烂弦风眼;佐麦冬、五倍,治黄昏咳嗽。合吴茱萸,治肾泄。即五更泻。入醋糊为丸,治胁背穿痛。
黄昏嗽,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剂,宜五味子、倍子敛而降之。
痨嗽,宜用北者;风寒,宜用南者。滋补药,用熟;治虚火,用生。敛肺,少用;滋阴,多用。止泻;槌碎;益肾,勿研。润肺、滋水,蜜可拌蒸。
多用遏抑经道,则元气不畅,郁而为火。
嗽痢初起有实火者禁用。
仲景八味丸去附子,入五味子,以收摄真元,俾丹田暖热,熟腐五谷,最为稳妥。盖肾藏精,精盛则火得所养而不散,较附子之助火以涸水,相去天渊。
《本草经解》:五味子气温,秉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气升味降,阴也。胆者担也,生气之原也;肝者敢也,以生血气之脏也。五味气温胆,味酸益肝,益肝所以益气。
肝血虚,则木枯火炎,乘以不胜,病咳逆上气矣。五味酸以收之,温以行之,味过酸则肝以津,而火不炎矣。
肝气不足,则不胜作劳,劳则伤其真气,而肝病乘脾,脾主肌肉,故肌肉瘦削。五味子酸以滋肝,气温治劳,所以主劳伤羸瘦也。
肝胆者,东方生生之脏腑,万物荣发之经也,肝胆生发,则余脏从之宣发,五味子益胆气而滋肝血,所以补不足也。
阴者,宗筋也。肝主筋,味酸益肝,肝旺故阴强也;酸温之品,收敛元阳,敛则阴生。精者,阴气之英华,所以益男子精也。
⬅ 吾师医案《八味拈痛汤加减治愈一例儿童怪病》 老茶馆 找到答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