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医录验——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效案举隅

2014-05-20 20:36 楼主
本帖最后由 杏徒 于 2014-5-20 20:55 编辑

题记:桂林本是我无意中遇到的,在《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一书后半部分所附,经大致对比,觉其更接近原典籍。先不作理论上的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仅以几个案例试述之。


案一
男,58岁
2013.11.17初诊
11.13骑摩托车从3米高处摔下,头朝地(松土),之后出现前两天颈椎酸疼,近两天肩背酸疼、胸痛(摔倒时胸背未碰触),睡觉时持续疼痛,行走时阵痛。
舌淡红,水滑。
右寸关沉,尺沉微;
左寸沉小弱,关沉微,尺沉细弱。
处方:当归四逆汤(原方,1两按5g计,2剂)
今年4月遇到该患者,问起病情,言服用1剂后疼痛即除,剩1剂未服。
桂林本“少阴篇”原文: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分析:开始颈椎酸疼,后转移至肩背胸,可能是摔下时,因突然受力致使荣卫之气运行受阻,用当归四逆汤调和荣卫之气,脉证皆吻合,故愈。



案二
女,53岁
2013.12.13 初诊
两胁时疼,不能触;腰酸疼,疼时自觉有气缓慢从腰部传至心窝下,之后心窝及两胁下撑胀,嗳气则舒;夜间咽干。
舌淡红,少苔,前部多裂纹。
双脉急,右寸沉略短,关尺沉濡小;
左寸尺沉细,关沉细稍弦。
处方:柴胡60g 白芍23g 炒枳实23g 炙甘草23g 2剂 去滓重煎。

12.29 二诊
两胁和腰疼减轻,现心窝下隐疼,按之疼;偶尔左手筋脉和双脚酸疼。
舌淡红略胖,前部多裂纹。
右寸略急弦,关小稍弱,尺沉微;
左寸沉小略急弱,关涩略弦,尺沉弱涩。
处方:小建中汤(一两按10g 计) 3剂

初诊思路:桂林本“少阳篇”原文: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方:柴胡(八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炙)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案三
男,44岁
2013.12.23 初诊
从农历2012年9月起,无明显诱因,小便白天约20次,夜间3~4次,量少,点滴不尽,每次小便需2~3分钟,严重时引起大腹胀;大便难解;快天亮时口渴欲饮。
唇干,色紫。
舌深红,苔白,中部有裂纹。
双脉缓,右寸尺弦,关稍弦;
左寸弦,关弦紧大,尺弦紧。
处方:小柴胡加茯苓汤
柴胡40g 黄芩15g 人参10g 生半夏20g(开水泡1分钟) 炙甘草15g 生姜10g 大枣4枚 茯苓20g
1剂。去滓重煎。


2014.1.3 二诊
诸证减轻,小便顺畅,昼3~4次,夜1次。
舌红,边齿痕。
双脉迟,右寸稍弦大,关稍弦,尺稍沉弦;
左寸尺沉小稍弦短,关弦稍大。
守方2剂。

总结:初诊时不知该如何分析脉和证,犹豫之间想起桂林本“厥阴篇”最后一条:“小便痛閟,下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其名曰淋,此热结在下焦也,小柴胡加茯苓汤主之。”于是处原方1剂(1两按5g计)以试之,毫无把握。



桂林本与通行本不同之处,举三个例子:(1)通行本中“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一条,引起后世注家众多争议,而桂林本中此条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也,白虎汤主之。”似可止息争论。(2)四逆汤在桂林本中有人参,且看《刘渡舟伤寒论讲稿》P335-336中:“……有个老所长叫李汉卿……他说通脉四逆汤应加人参……治阳虚无脉,或者出现了危险的下利清谷、手足厥逆,皆以四逆汤加人参收工。”这是李老在临床中验证所得出的结论。在下曾服用过此方,(生附子30g 干姜24g 炙甘草30g 严格按书中要求煎煮,600ml煮取240ml,分两次服),反应轻微;加入人参30g后,则反应剧烈。同时,四逆散即四逆汤之组方作散剂,通行本的四逆散在桂林本中为上面‘案二’之方。这可用理中丸和理中汤来作对比,二者仅是剂型不同,而组方却完全一样,同理,在同一部著作里,四逆散和四逆汤会是完全不同的组方吗?(3)桂林本杂病篇相较《金匮要略》更为系统、全面。另外,此书书后周岐隐先生已列出十多条不同之处,大家参看。
发此贴在于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各位同仁重视,共同研究,并验之临床,若有所得,还望分享。在学习《伤寒杂病论》的过程中若能更接近仲圣本意,则吾辈之幸、中华医学之幸!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7-03 12:32 2楼
支持一下!实用才好!
2014-07-03 12:59 3楼
很好,桂林本已收入我裒辑的《伤寒一统全书》中,预计明年发行。
2014-07-03 13:40 4楼
大有收获。我也喜欢看桂林本的。只是在实践中尚未应用。谢谢你的案例,希望以后能多看到。
2014-11-30 09:49 5楼
确实不错,桂林本我也珍藏了,是广西人卫出版社的,呵……正细读中。
2014-11-30 17:10 6楼
仲景云:《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2014-11-30 18:14 7楼
不少人认为桂林古本为伪书,实际上,伤寒论根本没有真本。
2014-11-30 18:55 8楼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据说是医圣后代传给世人的
2014-11-30 19:13 9楼
学习了。
2014-11-30 20:43 10楼
其他不好说,但是就这头一条:通行本中“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一条,引起后世注家众多争议,而桂林本中此条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也,白虎汤主之。”我倾向通行本。我觉得就此来看,桂林古本可能不是原版,有改动的痕迹。因为我认为古人认为里外寒热是相对平衡的,表有热,里就是有寒,没有表里都热的。说什么里有热,表无寒,这是后人的臆想改动了。
2014-11-30 20:50 11楼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4-11-30 20:53 编辑

清人黄元御所遵的长沙本与桂林本的平脉章非常接近,作为出入御书房,御医所遵之本,不应是泛泛之本,尽管一些章节宋本等没有,但也不应轻视它的学术价值,不应以伪字去贬低其价值。
⬅ 针刺治小便不利二例有效有不效 老茶馆 你送之以桃,理应让我付之以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