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经候脉法——还原《黄帝内经》遍诊法

2014-05-23 16:03 楼主
古人的分经候脉与现今独取寸口切脉法有很大区别。分经候脉不仅具有很多优点,而且在中医的理论上也是很有根据的。《脉经》《脉诀》是我国较早的两部脉学专著。在此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但不论专著也好,散载也好。既往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以体会及掌握。从医生诊脉时的差别性极大的情况,就说明切脉法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也表明过去脉学根据是不够完备的。晋以后由于大家都舍难从易,在四诊中大都偏重于问诊了。切脉不但含糊不清,而且仅仅限于太渊寸关尺三部而已。这样就失去了《内经》的原义。《内经》中还强调天地人三部合参的切脉法。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曾批评过切脉“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的不合理。由此可见,现今流行的脉学及检查方法已很是失去了古人的真传,不绝如缕了。由临床工作及师传的体验中,感到古人分经候脉的诊断方法可靠性是很大的。这部分遗产《内经》中虽有部分记载,但以后的医书内已经失传。历代名家如喻昌之流,虽然批驳王叔和《脉经》的错误,却没有具体纠正它。因此,医家已不习惯分经候脉法。但它却被保存在丹道家的手里。现在所流行的青城派道士张太素所撰的太素脉,还不是丹道家脉学的真髓。然而它已比王叔和、高阳生的脉学高出一筹了。宗教内部所保留下来的脉学,多是口传或抄写等传授,简单、具体,常常仅凭切脉就能辨证疾病所在。丹道家脉法被称为“太素脉”,其含义并不是因张太素而得名,乃是根据太素二字为“形生”之始生的意思。即旧说“太素者,形之始也”才这样立名而称呼的。人身有了病,检查其“形生”的脉学,就被叫作太素脉。太素脉自秦汉以后至晋以前,已相当完备了。晋以后则逐渐隐晦起来。金元四家以后在医家中已不流行。但是今天从医家和诸子百家的零星记载中,从宗教内部的著作中,从以后对太素脉的批评中,我们还可以概括地看出它的全貌来。另外,从印度的佛教中还传来了一套脉法,它与丹道家的脉相似,现存于西藏密教“医方明”经典内,有少数喇嘛能掌握,对人体气脉比丹道家分得还要复杂,左右共有100部脉(丹道家才20部脉,即十二经与奇经八脉)。不过其中有好多是纯宗教的东西,不切合医药学的应用。“医方明”经典未传到内地来,但是从丹道家内部及“医方明”入手,是可以挖掘出许多脉学宝藏来的。太素脉及“医方明”脉不是根据解剖尸体的方法从外部求得的,而是根据“内视”的方法从活人体上向内求得及建立其理论体系的。他们主张用分经候脉的方法,来诊断脏腑气脉的疾病,每一经脉都有其专门的作用,抓住了脉的“体”和“用”之后,再把所有的脉互相沟通起来,掌握住彼此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辨证论治及分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正确地做到辨证。而彼此间的关系中最主要的母子生化的关系,相生相克的道理及表里的关系,这样根据后天形生的色相,从而推论出先天受气的偏盛。从诊断脏腑平素的强弱和已经受病的虚实,而定其人的寿夭、性情、生死、吉凶。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5-23 16:11 2楼
学习。
2014-05-23 16:15 3楼
能将《黄帝内经》遍诊法弄明白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感谢楼主分享。
2014-05-23 16:17 4楼
毛振玉针灸所 说:
学习。

多谢毛老师回帖支持。欢迎指导。
2014-05-23 16:30 5楼
太好了。希望楼主继续发一些精彩内容啊。让我们也好学习学习。
2014-05-24 08:11 6楼
欣赏、学习、支持!
2014-05-24 09:37 7楼
诊脉辩证,没有系统的更简单的方法。
2014-05-24 11:05 8楼
具体的方法有吗?
2014-05-24 14:35 9楼
fubabazyg 说:
能将《黄帝内经》遍诊法弄明白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感谢楼主分享。

感谢版主回帖支持。欢迎指导。
2014-05-24 14:48 10楼
武林至尊 说:
太好了。希望楼主继续发一些精彩内容啊。让我们也好学习学习。

欢迎回帖支持,后面还有更精彩的等着大家呢。
2014-05-24 15:15 11楼
文子医生 说:
具体的方法有吗?

有具体方法,后面将会陆续更新,敬请期待。
⬅ 我对厥阴病的认识【一】 老茶馆 这个病伤寒论也能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