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医派祝由移病法

2014-05-25 13:06 楼主
天医派祝由移病法
祝由移病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神秘疗法,也是一种已经濒于消失的特殊疗法。这种疗法分为两部分,一、移疮挪病法,是将疾病的病灶转移,它能够将那些生长在五脏之上,生长在大神经、大血管旁边,生长在肌肉较薄和靠近骨骼中,或者生长在对人体有巨大危害性地方的病灶移动,转移到肌肉较厚或者没有什么重大危害性的地方溃烂,形成病毒的出口,流出毒气毒液,以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二、寄病法,是将疾病寄托在动物身上、植物上、或其他一些特定的物品上。代替病患承受患病的痛苦、甚至代替病患死亡。以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一、移疮挪病法:
移疮挪病法是民间的一种治病方法,源于远古祝由术,最常见的方法是将人体重要部位的疔疮恶毒转移到次要的部位,或从皮肉较薄和近骨之处转移到皮肉较厚,没有大血管大神经之处,然后让其溃破流脓,既便于伤口愈合,又不伤重要脏器,经临床验证,此法不仅能转移疔疮恶毒,还可以转移某些早期肿瘤、眼底病变、颅腔病变、子宫肌瘤等。以现代的医学科学原理来看,对病灶的最佳处理方法就是采用手术方法直接切除,这样可以做到彻底清理,不留后患,而要想将病灶转移是不可能的事,除非是病毒扩散。既然肿瘤会恶性转移-扩散,当然也会良性转移-消失,因为人体有疾病自愈的功能,只要因势利导,疾病会向好的方面转化。这种本来是不可能的事,在中医中却成为了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中医的移疮挪病疗法在中医的典藉中几乎没有什么记载,它只在民间的传说中流传,而且被说得出神入化,神奇无比。

治疗方法:
(一)转移途径:
1、按照经络循行走向转移毒气、毒势。
2、利用特种工艺制成的丹药,埋入皮下,或在特定的穴上发作,以毒引毒,以毒攻毒,引毒下行,引毒外泄。
3、利用特种工具划痕,对皮肤经络及十二皮部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良性转移的目的。
4、根据火毒、病邪、败血滞留的规律因势利导地转移病灶。
(二)常用药物:

1、“蟾酥墨”:是一种用蟾酥、雄黄、胆矾、韶粉、藤黄、铜绿、硼砂、射香等中药拌进制墨原料中一起制成的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一般作为外用药使用,有很强的渗透能力,主治外科疮疡。
2、“白降丹”:是由水银、火硝、白矾、硼砂、食盐、雄黄、朱砂、提炼而成 。具有 拔毒消肿,去腐杀虫的功能。主治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结核,骨及骨头节结核,皮肤肿瘤.感染性肉芽肿,乳腺增生,子宫颈糜烂,蜂窝组织炎,痛疽发背,一切疔毒、无名肿毒以及赘瘤、息肉、瘘管、恶疮等。
(三)治疗机理:
将病毒移走,将疮疡挪开,其实质是将病灶转移后进行治疗,称为“病灶转移疗法”是恰如其分,这种疗法看似神奇,但用中医的原理进行分析,只觉得非常有理有据,因为它说明了几个问题。

1、将病灶的转移,其实质是将致病的毒气转移,为了实现毒气转移的目标,就需要进行引导,而引导毒气行走的也是一种药物,叫“蟾酥墨”,为什么这种墨对疮疡的毒气有引导作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既然在实践中起到这种作用,就肯定有它的道理所在。
2、病毒行走的路线是经络,中医早就认识到,经络不但是人体中物质、能量、信息的通道,也是外来病菌入侵的通道,同时是病毒转移的通道,将蟾酥墨沿着经络划线,目的是为病毒转移指示路途与方向,其实为病毒转移提供引导作用的是墨中的中药,墨的作用只是将线路显示出来,让人们能看清楚转移的途径。
3、就是人为地制造一个新病灶,在选定的穴位上切割,然后埋上有轻微腐蚀作用的“白降丹”,让此药在伤口上制造出一个新病灶,成为毒气的重新聚集点和外流出口。
4、它就是病灶-经络-穴位的关系,对病灶的转移,必须循经而行,新的病灶必须选择在相应经络的穴位上,一般以合穴为主,也可以是有严重压痛的反映点,但有一点肯定,必须在原有病灶相关的脏腑经络中选择,而重点又在脏经与腑经的合穴上选择。
本门秘方:

1、“移毒丹”:地龙装在经霜丝瓜内,煅枯焦,连瓜为末,每末三钱,加:麝香二分;乳香、没药各五分;雄黄一钱;蟾酥一分;黄蜡一两。上药共为末,蜡为丸。每服三分。上部要处,用甘草、桂枝、麻黄煎酒下,即移在左手上而散。如在背上,用羌活、防风、生姜煎汤下,即移在臂上。如下部,用木瓜、牛膝、灵仙、陈皮、独活、生姜煎汤下,即移在足下。极为神效,凡毒在紧要处,移于他处,庶不伤命。

2、“疮毒肿瘤搬家水”:蜗牛四分,寸香二分,蟾酥二分。共为细末,用少许清水调之,用笔蘸此药水划道,将欲搬之疮圈住,接着圈再划一道,至欲搬到的地方,再用小针将此处轻轻刺破,点一点同样的药水,再用小膏贴住,一二日即从此处透出脓毒,其原疮处亦随之自消,此法虽简,效果惊人。疮若生在多骨处,或生在不宜手术之处,或肿瘤早期,可在未溃之时,用此法把它搬到骨少的地方,等破了再搬则无效。更应注意,向下搬容易,向上搬难。曾用此法治疮,也曾用以治疗肿瘤,但需辨明病变病位的归经。循经而搬其效更佳。

应用举例:
(一)对口疮、搭背疮的转移方法:
1、用狼毫蘸蟾酥墨沿膀胱经划痕至环跳穴,循经引毒下行;
2、用小痧刀在环跳穴切一小口,埋入白降丹1枚,将毒气毒势转移到次要部位;

3、约3天后埋丹处出现红肿热痛,第5天从环跳穴中流出脓液,用火罐将毒液吸出,对口疮或搭背疮即可随之消失。
(二)阑尾炎的转移方法:
某患者,患阑尾炎而来诊,诊见其舌质红,苔厚,右下腹反跳痛,伴恶心呕吐。遂先刺阑尾穴止痛,后在其阑尾穴上植入白降丹1枚,用清肠饮1剂煎服。第3日患者复诊时诉:腹痛及恶心呕吐症状消失,但腿上又热又痛,视植入白降丹处脓液流出,即予负压罐吸尽余毒,包扎后嘱其回家,忌荤腥3日。1周后,患者伤口愈合,只留一黑斑。机理:1、阑尾炎属中医的肠痈,由于热毒壅盛,败血凝聚,气滞不通而致。2、阑尾穴在足阳经循行部位,此经多气多血,通过药物刺激,容易引毒下行,引毒外泄。3、白降丹为特殊工艺加工的中药制剂,其汞含量很低。药物释放后可形成脓液流出,不会造成蓄积中毒。

(三)食道病变的转移方法:
某患者吞咽困难,疑诊为食道癌。1、用山甲角没膀胱经划痕;2、在至阳穴吸负压罐;3、在足三里、阳陵泉穴上植入丹药。3天后,腿上两穴均红肿流浓,吞咽困难随之消失,次年随访,身体健康,诸症未复发。此例吞咽困难属气机不畅,肝木犯胃,胃气不降,肝与胆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互为表里,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欲泻肝经之毒,须从胆经合穴上考虑,泻胆清肝,引毒外出。故选用胃、胆合穴,宣降气机,白降丹药性主降,可达治愈目的。

此法曾亲自操作治病,从中得到启发,既然此法能把看得见、摸得着的疔疮恶毒移走,为什么不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毒气、病灶转移出来?比如阑尾炎,不让它在腹中化脓,转移到阑尾穴上化脓;脑瘤不让其病灶在颅腔发展,转移到长强穴上发作;胃癌能否转移到足三里上;肝癌能否转移到阳陵泉穴上呢?虽然此种治疗的只是化脓性的炎症,但这种引导转移的治疗方法,无疑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思路,这种病灶转移方法是否对其他疾病的病灶也起作用呢?比如癌症,如果能够实现,将又是中医学的一大创举,古代移毒法所用的是钢制小痧刀,由于其锋利度不够,切割时疼痛难忍,且不容易掌握切口深度和宽度,可用不锈钢三棱针代替痧刀,在皮肤上扎一小眼,只要能将药埋入即可,这样可以减轻痛苦,术中所用狼毫笔,可以用石獾毛或鹰爪,用山甲更好,因为这些动物的爪甲具有一定穿透力,在皮肉上划痕优于毛笔,疗效更为显著。

对病灶进行手术切除,无疑是一种高科技的医疗技术,相比这下,将病灶从危险的位置上引导到没有危险的地方进行治疗,更是一种高新科技,它比手术治疗更加安全方便,人们没有理由轻视中医祝由的特殊疗法,挖掘和抢救那些濒于消失的未被人们所认识的中医特殊疗法,才是人们需要迫切重视的问题。也曾亲见,治疗肝炎在手腕外包敷草药,把肝炎病毒引到此处化脓流出后,肝炎即愈。惜无缘学会,至今心仍系之。

在使用此法的过程中,曾被某医诬为消毒不彻底,造成“蜂窝组织炎”。患者随沒有了耐心,又被某医給这么一说,那就前功尽弃了,还差点吃上医疗官司。好话说尽,陪尽笑脸,所受之辱仍痛在心头,再也不敢轻用了。
二、寄病法:(参考以前所有课程)
祝由寄病,是借助同性病理“气场”之引力,将疾病的“病气”病根移开,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这种方法也不需要很高的功力,但运用上必须心念专致,以保证很好地发挥功力。寄病看似神奇而不可理解,其实道理很简单。人体的“病气”,与天地间的“病气”一样,总是向强于自己“气场”之方向(或物体)流动。人体生理上发生病理改变时,病理“气场”引力加大,因此天地间之“病气”也就随之而被引入。治病时,祝由师用自己修炼而得来之强大功理气场之引力,把患部病气引出来,严格地说,是“病气场”,移了场,方可真正移走病气。再合入大于患部的病理气场之上,“病气”自然被引入而难于移易,患者之病,自然也就相应好转。这种“病气”相引及转移之现象,并非出于臆想,只要稍具功力,能摸测病气的人,都能感应到病气的来去。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人感应或证实这一真实的现象。现在,特异功能者移物的报道也很多,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现象倒有可能被今后之科学所证实。

移山填海法:(加恃弟子修习)
祝由寄病术,民间的师傅称之为“寄”法、“移”法、“移山填海法”。搬运疔、疮、痛、瘤颇见成效,用于“病气”之搬运则易如翻掌。 本术是符、咒、手印综合运用之妙法。吾今和盘托出,一语直泄天机,望习练者功成后广济博施,以慰历代祖师在天之灵。
(一)移山填海符:
本符系用“小铁板印”将“退”字符分别隔空画在肿瘤部位及树干上,画“退”字时,先画“之”,再画“艮”。整个“退”字正好复盖在肿瘤部位,每画一遍均顺时针方向画七个圈
(二)移山填海咒:
画时咒曰:收回封闭令,搬去五行山,掘出江河水,捆龙出海滩。
(三)“小铁板印”结法:
双手五指松直、左掌心向下、右掌心向上,两手的小指、食指轻轻互勾,两掌直立即成“小铁板印”。画符时,用右手中指、无名指对准所画之处。
(四)“金钗印”结法:
双手五指松直,小指互扣、右手无名指第二节压左手中指第三节背部;左手中指、无名指、右手中指内屈,两食指、两食、拇指前伸成印。
(五)用术步骤:
1、选择空旷人少之地,令患者全身放松站立树边1-2米处。

2、加恃弟子默诵“起坛咒”三遍,沟通灵力信息。
3、用“小铁板印”对准肿瘤处画符七遍。
4、嘱患者速离原位。
5、手印不变,立即对准树干(指尖距树干表面二公分左右)画相同的符七遍。
6、双手改结“金钗萤,意劲并用,将“金钗萤钗向树干(两手食指直指树干)。
(六)须知:
1、施用本术宜在日落天黑后,白天用术效果欠佳,且易发生意外。
2、画符时应同时念咒,念咒七遍,符也七遍画毕。若边画边念不习惯,可先默诵“起坛咒”三遍,再默诵“移山填海咒”七遍,随即画符。
3、在实际运用时,应将整道“移山填海符”从上至下任意分为五个组成部份,并重叠画在肿瘤部位及树干上。

4、符外面的圈,并非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螺旋形。旋转方向均为顺时针,但起始点有别。画在病灶处应是由内向外展开,画在树杆上应是由外向内收缩。
5、修习本术,宜在清晨。选相邻二米的树二棵。轮流地将其中一棵树假设为病人反复进行练习,臂、肘、腕、指各部位各必运转自如,方能奏效。
6、施展法术的成功率,除致病原因之不同外(气阻者较易成功)。与术者的道行,能态有直接的关系。7、你若在第一次施展本法时就马到成功,切勿认为是巧合,请你在静定中继续悟道。
树结“移病法”:(从这里开始,未加恃弟子用之效佳)
属“祝由寄病术”治病法。方法很简单,先测诊病人患处,记住其病气感应之性状及病理气场之引力大小情况,然后再去近处觅一个树结树蠹,而这个树结必须与该患者之病气应感相同,而“气场”引力却应大于该病灶者。具备这些条件,即可替患者“移病”。移病时只需发功将患者病气病根移出,然后再合入树结即可。“移病”效果,要视树结气场条件与气功师功力水平而定。这种移法很容易,只要会摸测“病气”的人,都可以感测到。(参考以前的课程)

扫帚“寄疮法”(以“蜘蛛疮”为例)
“蜘蛛疮”为民间俗称,指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状如蜘蛛者。多由于人体接触有毒蜘蛛的排泄物而引发,皮疹为小丘疹,患处奇痒,但不疼痛为特点。毒蜘蛛的排泄物中可能含有神经性蛋白毒素,人体接触可致急性皮炎。
1、用法:取夜间子时,星斗满天,不接人语,在南墙放一把扫帚,患者立于前。
2、施术者咒曰:蜘蛛疮,靠南墙,一捧捧你扫帚上(一边用手做捧状)!连做7遍。

3、咒语可因病的不同随意改动,xx疮,靠南墙,一捧捧你扫帚上(一边用手做捧状)!连做7遍。
金钱嫁病法:
1、金钱或貴重物品放在患者患处五天,每天子时和午时各念咒五遍。咒曰: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吸走我病气,出嫁去找主。
2、五天后把该貴重物丟在街头,咒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谁若要你,就跟谁走。只要有人捡拾,疾病就会转嫁到捡拾者。
寄齿痛法:
用纸一张,随大小方园,折做七层,取三寸钉一枚,于屋俯或梁上,(也可钉墙上)当纸中心钉之。下钉之时,先吸南方气一口,默念曰:南方赤虫子 ,顾来食我齿,钉在梁上,永处千年纸。每咒一遍,令患人咳一声,先吸气一口,下钉锤一锤。如是七遍。即咒七遍七吸气七锤钉齐齿。立效。
寄针眼法:
偷针眼,医学称“麦粒肿”,生偷针的人可手拾一块小石,跑到水井(坑)的旁边,面向着东方,口里念咒;同时,把那小石掷沉于井(坑)中,乃转而回家。其咒曰:鸡疫袭、鸡疫哑,鸡疫落下井(坑)。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5-25 13:59 2楼
五天后把该貴重物丟在街头,咒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谁若要你,就跟谁走。只要有人捡拾,疾病就会转嫁到捡拾者。
看到这句话我隐约记得我们那里的风俗就有这样的说法,告诫小孩千万别捡路边的东西,尤其是在十字路口。所以那些在丢弃在路边的东西都不捡回家的,原来是祝由。感谢您的帖子让我们知道有祝由这回事。
2014-05-25 14:41 3楼
收藏研究。
2014-05-25 23:18 4楼
好帖,多谢老师分享,神奇的寄医方法,民间无奇不有,正如用水接骨法。神奇无比,医界专家教授无法解释。
2014-06-01 14:55 5楼
学习,感谢提供,辛苦!
2014-06-01 22:32 6楼
听老人说过,单是真假不得而知,我相信有真的。
2014-06-05 13:04 7楼
楼主讲的只有仪式,没有心法啊。祝由最早传自于上古巫医,不是只知道个仪式就行的,如果那样,祝由岂不遍地都是。关键还是心法。
2014-06-25 13:28 8楼
神奇的祝由术。非我等凡夫可以运用的
2014-08-08 10:58 9楼
前辈功德无量。多谢。
2014-08-08 11:06 10楼
请教前辈:这与气功的神仙一把抓有什么不同?
2014-08-30 14:24 11楼
感谢先生普及!
⬅ 洋中药启示录 老茶馆 胃窦粘膜充血水肿如何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