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余漫话

2014-06-03 12:32 楼主
本帖最后由 末代中医 于 2014-6-3 20:14 编辑

诊余漫话
末代中医

诊余漫话1

患者是一位60岁左右的女性,体型偏瘦,个子较高,在我的映象当中,一直属于那种体质不太好的,兄弟姊妹七个,还有一个双胞胎的弟弟,多年以前曾找我看过颈椎病,是那种有耐心吃药的人。去年冬天因感冒过来,聊天当中说起来有个宿疾——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一直治疗,时好时坏,随处一方,半年过去了,近日持旧方过来,说是服用以后效果很好,吃了二十付药,半年没有发作。近来事不随心,又加上住处比较阴冷,所以有些头晕,旧方保存完好,方子只有六味:

云苓60克、白术30克、桂枝30克、泽泻50克、法半夏20、炙甘草15克。

说最近每天早上临起床的时候,背心畏寒严重,感觉要打哆嗦的样子,遂加入盐附子10克、生姜30克,三剂,以观后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6-03 12:35 2楼
末代自按:
当时是考虑到患者“起则头眩”,所以用了苓桂术甘汤;头晕“如坐车船”,“闭目则缓”,所以加了泽泻,合白术成泽泻汤;恶心、呕吐所以加了半夏,有小半夏加茯苓汤意,患者反映效果很好,服用到十付药的时候就不晕了,接着又服用了十付,半年没有发作。这次患者反映背恶寒较重,本来苓桂术甘汤就可以治疗“背恶寒如掌大”,但考虑到患者恶寒较重,恐非苓桂术甘汤力之所及,故加附子温阳,这样就有了附子汤的意思了。
2014-06-03 12:36 3楼
温阳化饮之妙法!
2014-06-03 13:41 4楼
回复。
2014-06-03 14:28 5楼
学习!
2014-06-03 15:25 6楼
学习!
2014-06-03 15:56 7楼
诊余漫话2

患者是一位身体很瘦的女性,29岁,面色白,用“骨感美人”来形容真是恰如其分,因胃脘不舒来诊。说曾经找过很多大夫治疗都没有明显的效果。症状如下:晨起腹痛如厕,肠鸣漉漉有声,饮食稍有不慎加重,颈项不舒,腰困酸楚,纳差,舌淡苔白腻水滑,舌体瘦小,脉沉细弦。处方如下:

云苓30、白术30、桂枝15、干姜30、黄连6、黄芩10、法半夏25、党参30、泽泻15、枳实10、补骨脂30、葛根30、柴胡10、炙甘草10、生姜3片、大枣6枚。



上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三次服。

患者后来说,服用此方后感觉从未有过的舒服,但由于没有坚持服药,所以一直时好时坏,过一段时间就过来找我处方用药。

(本案大有值得推敲之处,望各位师友提出质疑!)
2014-06-03 15:57 8楼
谢谢,学习学习,,,,,,,,,,,
2014-06-03 16:06 9楼
末代自按:
用苓桂术甘汤是考虑到患者“肠鸣漉漉”,肠鸣漉漉者,水饮为患,仲圣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关于本条文的运用,是以前学习蒲辅周先生经验的时候学来的,详见薛伯寿编著的《蒲辅周学术医疗经验——继承心悟》p148.同时在《伤寒论》157条也有这样的论述,“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所以将二方合在一起,使用之后果然效果很好。

以下是转发《蒲辅周学术医疗经验——继承心悟》一文中关于苓桂术甘汤治疗腹泻的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病在脾者,又当先本“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如苓桂术甘汤。我治一民委主任反复腹泻5年,稍饮食不慎、稍进生冷或凉饮,随即肠鸣腹泻,每次出差必带大量手纸。且屡次犯病,皆难控制。患者出差乌鲁木齐犯病,腹泻无度,治之无效,乘飞机急回。我去诊治先用蒲老常用治泻之效方七味白术散,3剂无效。思之肠鸣漉漉有声,即从“痰饮温药和之”入手,用苓桂术甘汤加肉桂,数年顽疾,竟获奇效,1剂而效,3剂而根治,随访至今已20春秋,饮食随意而从不犯病,我再三思其道,经方辩证用之得当,的确疗效立竿见影。
2014-06-03 16:24 10楼
认真学习。认真总结。
2014-06-03 18:12 11楼
好医案,学习了!
⬅ 1.这里是足三里吗?2.这种样子要不要继续直接灸? 老茶馆 真心求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