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医馆《宋本伤寒论》

2014-06-03 18:11 楼主
民国元年(1912)湖北陶子麟影宋刻本
全书字体皆为典型的民国影宋刻本风貌,字势俊俏,壁画镌刻甚精。此本资助者为武汉名官柯逢时,在武汉创办武昌医馆,所刻医书极多,皆有同乡陶子麟操刀,大多为影宋刻本,在民国众多出版家中具有特殊地位。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6-03 18:21 2楼
《武昌医学馆丛书》八种:《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大观本草札记》、《本草衍义》、《伤寒论》、《伤寒总病论》、《类证增注伤寒百问歌》、《伤寒补亡论》、《活幼心书》,所刊刻之书大多为经世实用之书。
2014-06-03 18:43 3楼
向老师学习了!谢谢!
2014-06-03 20:13 4楼
柯逢时(1845~1912)字懋修、巽庵,一作逊庵,号息园。,湖北鄂州市金牛镇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江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广西巡抚、兵部侍郎、“督办八省膏捐”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湖北铁路协会名誉总理等职。生平喜著书、刻书,尤嗜藏书。官余搜罗古籍善本极多。曾在江西购得裘文达部分藏书,又在北京收购了李嘉绩旧藏5万余卷,由陕西运往武昌,所藏《四库全书》未进呈抄本及元、明小集800余种,书数万册。建有藏书楼“柯家山馆”、“息园”,其中有黄丕烈、周星贻等人的批校本。卒后,日本人以20万元贿其家属,将书购走,大半流于日本。
2014-06-05 11:48 5楼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建安十年。该书在流传过程中,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和编次,唐代孙思邈和王熹亦曾加以收集而作出贡献,至北宋治平间校正医书并雕板印行、金代成无已注解之后,始普遍流行。现存《伤寒论》的各种版本,以宋本和成本最为重要,此外尚有同体而别名的《金匮玉函经》、康平本、康治本等。民国之后又出现三种俱称古本的十六卷《伤寒杂病论》,即长沙本、四川本和桂林本,但多被认为系伪书,其中桂林本近年有逐渐受到重视的倾向。
2014-06-05 12:01 6楼
今世所称宋本<伤寒论>,实指明·赵开美(字清常)万历二十七年(1599)刊刻于<仲景全书>中之<伤寒论>.北宋治平二年(1065)颁行大字本<伤寒论>,字体较大,纸墨价高,民间难以买置,乃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另行刊刻小字本<伤寒论>.明·万历年间,赵开美于偶然机遇中得北宋小字本<伤寒论>,同邑缪希雍亲见之,缪氏<本草经疏·论五运六气之谬>云:"从敝邑见赵少宰家藏宋版仲景<伤寒论>,皆北宋善板",指此.清常乃将北宋版<伤寒论>摹刻于<仲景全书>中,字体、字距、行格、篇段一依元祐版旧式,逼真原貌,真乃书林奇珍,人间难觏之重宝也.后世尊称赵开美翻刻本为宋本<伤寒论>,崇敬之情,无以加也.自赵开美本刊行后,北宋元祐本<伤寒论>遂亡.本文所称"宋本<伤寒论>",实指赵开美本.
2014-06-05 13:35 7楼
《古本康平伤寒论》(简称康平本,下同),系已故著名老中医叶橘泉先生藏书。1946年叶老“在极端艰困中,精疲力倦而自筹排版付印,印数极少,现在几似凤毛麟角”.1988年瑚南科技出版社采用原书版式出版。康平本与现行宋本《伤寒论》(简称宋本,下同)在条文编排、文字内容、旁引嵌注等方面确有许多不同,对研究《伤寒论》和仲景学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兹就康平本与现行宋本可信度间题及校勘讹误略陈管见如次:
一,康乎本的流传洲源及可信度
康平本封面注“传〔日〕唐本《伤寒论》”,标明该书系传自日本的唐本。唐本与宋本之辨,一直是《伤寒论》版本之争的焦点。
大冢氏作康平本例言云:“本书之传来,在大宝之前耶,将在天平以后耶,固不可考之,然袭藏传写,以及康平之时依然存其古态式,一嵌注旁书极分明,阔字以口示之,自足窥晋代之遗型”。康平为日本天皇年号,说明书名不代表作者。古态式指唐卷子式抄本,说明传入日本、仍保持着唐本的原貌.现行宋本载有林亿等校理的注解而康平本不载,又说明康平本是在林亿等校理《伤寒论》之前的版本。因而康乎本较好的保存了叔和编次之旧,更可从叔和编本追溯到仲景《伤寒论》的本来面目。
大冢还在康平本例言中说:“晋宋之史,已记我通聘之事,及李唐兴,经史百家之学术多入于我,而医方药术渐致其盛矣”。日本很早就同我国往来,唐朝时中日两国交往更加密切,在盛唐文化发展的巾兴时期,《伤寒论》传抄十分广泛,孙思邈著《千金翼方》时,得《伤寒论》乃“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收录于该书九、十两卷。日人来唐,鉴真东渡,唐文化广泛传播到日本,对日本文化(包括医药、政治、文学、建筑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卷子式唐本《伤寒论》在唐代或残唐五代传到日本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康平本版本可信度相对较高。
2014-06-05 13:52 8楼
康平本传回我国系抗战时期,由日本人大冢敬节抄赠叶老,如叶老在1988年重印康平本的原序中云:“今蒙大家君以古本康平伤寒论交换拙著,骤得是书,如获至宝而惊喜不寐”。康平本的流传渊源可归纳为如下所示:
传日,丹波雅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晋·王叔和编本--唐·卷子式抄本--
高保衡等
川越根川尚方--大家敬节
中(康平本)--
和气朝臣(和气氏古本)
金·成本《伤寒论》
校理本(宋本)--
明·赵开美本--现行宋本
最后,传日本由大家敬节传至我国叶橘泉。

二,康平本文字古朴,嵌注清趁,可窥仲景原貌
就今版康平本而言,虽已无唐卷子本之旧式,但其间有嵌注,有旁书,有阙字以口示之,以符号“注”标明嵌注,以“经”标志正义,且文字古朴,条理清楚,原文与叔和批住各自分明。而现行宋本则将叔和批注杂揉贯穿于正文之中颇多,鱼目混珠,诚如大冢先生云:“宋后之诸本其旁书嵌注多混入本文,阙必有滥补,有残削,伤意灭义者不为勘。又有分一章为二三章者,有合二三章为一章者,有转倒次序者,后世人古书改审之罪信不为轻也”。兹略举数例示之:
1、宋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清龙汤主之”。本条康平本中“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为叔和旁注,先贤虽对上文未疑为叔和所注,但也认识到上文置于此处不合理,如汪苓友云:“小青龙汤主之,当在服汤己之上可知”,钱天来亦云:“小青龙汤主之句,当在发热不渴句下。”
2、宋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也,……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康平本中“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也”为叔和嵌注,“衄乃解”作“衄乃愈”为叔和旁注,考其文理.“此当发其汗”句与“衄乃愈”句均为对前文的说明,去除后经文更加通顺,即以“阳气重故也”说明“剧者必妞”的原理.况47条便是阐述“自衄者愈”的经文,“衄乃解,,显为叔和参考47条对46条的批注。是故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所著二版《伤寒论译释》中张兼善疑云:“麻黄汤主之五字,不当在阳气重之下。岂有衄乃解之后,而用麻黄汤之理乎”。去除“衄乃愈”这一叔和旁注,疑问当自然释除。而“此当发其汗”句亦为叔和通顺文理之注,去之更显经文简炼朴实,故谓之经文亦不足为实。
3、宋本94条载“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康平本“但阳脉微者,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为叔和嵌注。历代注家对‘脉阴阳俱停”,论讼不一。不论怎么论讼,试想既然脉阴阳俱停,还有什么脉象可辨?显然“但阳脉微者---”句为叔和之误注,绝非仲景原文。
4、宋本326条载“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康平本中“消渴”“吐蛔”均为叔和旁注。宋本将“消渴”“吐蛔”两个症状续入正文,从根本上混淆了厥阴病提纲的涵义,以致柯韵伯等将这两个症状作为厥阴病主证加以论证,把蛔厥与厥阴病混为一谈,这种误解延续至今,为害匪浅。
此类条文大量存在于现行宋本中,有待作认真细致的校勘,纠偏正误。
三、关于现行宋本的几个向题
吴永贵在《国医论坛》1989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确实基本保持了仲景原貌”,“宋代校订的《伤寒论》也是基本可信的”。在这一点上,大家的认识基本是统一的。但现行宋本是否较大程度地保持了仲景原貌?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疑点和问题。
1、宋代印刷术的发展是造成唐抄本绝迹的主要原因。宋本的来源是高继冲进献朝廷的唐本,由高保衡、林亿等校理出版,唐宋年代相去不远,所以说宋代校理修订的《伤寒沦》是基本可信的。但其后北宋南渡,金人兴起,以致元灭金、宋,在此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除成本《伤寒论》问世外,再无宋本再版,及至明·赵开美方再次梓行,从此国内学者莫不宗之.此即现行的所谓宋本,开美本是否真正宋本原貌,由于宋明两代相去久远,开美本的来源又不甚分明,当存疑待考。
2、以康平本校勘现行宋本所发现的几个明显差异:
(1)内容上的差异:与康平本相较,现行宋本多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及以下六个章节。以上内容一直是争议较大的部分,注家多认为不是伤寒论原为而系王叔和所增益.今康平本中未载。说明增益者非叔和而是后人。
(2)注解上的差异:前面谈到康平本中叔和嵌注、旁注均有明确的标记,而现行宋本则将叔和嵌注、旁注的内容全部混入正文。还有一些显然不是《伤寒论》原文的字句,如小青龙汤方条下注“且芫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芍药甘草附子汤方下注“疑非仲景方”,蜜煎方条下注“疑非仲景意”等均混入正文。这种明显系后人注解文字混入正文的现象,说明现行宋本《伤寒论》可信度的确存仁一些问题。
(3)编排体例上的差异:“康平本无条文编号,其章节纯系自然而成,保留了古朴风貌。开篇为伤寒例,辨太阳病分为四篇,其中两篇在辨太阳病字样下分别标明为痉湿暍和结胸,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大阴病,辨少阴病各一篇,辨厥阴病二篇,其中一篇在辨厥阴病字样下标明为霍乱,最后是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标题简明扼要,没有“脉证并治第--”的字样。
另外,现行宋本在很多条文中较康平本多之、平、者、也类的修辞语(字),虽于文润色不少,但却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伤寒论》古朴简炼的特点,并造成一些内容上的混淆。
《古本康平伤寒论》回归我国已五十余年,由于解放前印数极少,流传不广,新版问世时间亦不长,故至今尚未得到中医学界的重视。然而康平本与现行宋本相比较,其版本文字古朴,注解与正文排比分明,保留了叔和编次之旧,可信度大,可从中窥探仲景《伤寒论》之本来面目,为研究仲景学说提供真实可信的版本。
2014-06-05 14:40 9楼
《伤寒论》是仲景的传世之作。毫无疑问,它是构成仲景学说的核心内容,对祖国医学的继承、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也造成了其版本众多、内容歧异、认识分争的现状,甚至使后世学者在研究中出现莫衷一是的窘局。弄清它的流传史,无论是对于完整、正确理解仲景学说的本意,还是光大对仲景学说的传承、弘扬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正是本节要重点涉足的问题。

宋本《伤寒论》刊行前之流传与演变
《伤寒论》勤求博采之书主要为《汤液经法》
汉书艺文志 ·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佚。宋王应鳞《玉海》泛引杂书考证之,是知未见其书。梁 · 陶弘景 (456——536) 撰《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 云: “ 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 360 首 …… 实万代医家之轨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今检录常情需用者 60 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 ” 又云: “ 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 林僻居,仓促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遍,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 ? 若能探明此数方者,则庶儿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 又云: “ 汉晋以还,诸名 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 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2014-06-05 14:40 10楼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当为陶弘景所撰,弟子整理之。
《辅行诀》题 “ 梁 · 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 。陶弘景生于南朝刘宋孝建三年,卒于梁大同二年。《南史》、《梁书》有传。字通明,丹阳秣陵人 ( 今江苏镇江附 近 ) 。《南史本传入》至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 ” 所论与《辅行诀》陶氏所云 “ 凡学道辈, 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宿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 之意合。永明十年 (492 年 ) ,时年三十有六,上 表辞官,诏许之。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乃曰: “ 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山中 立馆,自号华阳隐居。人间书札,即以隐居代名。 ” 自此, “ 华阳隐居 ” 之名乃立。《南史本传》云,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 “ 遍历名山,寻访仙药,身既轻 捷,**山川,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己。性好著述,尚奇异,顾借光影,老而弥笃。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 草。 ” 所著《学苑》百卷、《孝经》、《论语集注》、《帝王年历》、《本草集注》、《效验方》、《肘后百一方》、《古今州郡记》、《图象集要》、《玉匮 记》、《七曜新旧术疏》、《占候》、《合丹法式》等书,据《南史本传》云: “ 共秘密不传,及撰而未讫义十部,唯弟子得之。 ” 《辅行诀》云: “ 依《神农本 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口,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 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去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 命之大宝也。今检用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 ” 观以上诸说,《辅行诀》乃陶隐居主据《汤液经法》并参考《神农本草》,《桐君采药录》而亲 撰者,以备山中隐居之用,并教导弟子以《辅行诀》之法祛除疾病,进修内视之道。据《南史本传》陶氏所作,或秘密不传,或撰而未讫由弟子收藏。《辅行诀》当 为弟子收藏而略加整理者。文中 “ 隐居曰 ”“ 陶云 ” 等语,是其证。由于《辅行诀》保存于弟子之手,久未外传,故阮孝绪《七录》未加著录,《隋志》因之亦未著 于录。
《辅行诀》载于《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药文献辑校》,马继兴主编。
2014-06-11 13:35 11楼
此书现已进入点校阶段,又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伤寒论校注》与丹波元坚《宋版伤寒论》作为参校,预计明年刊行。
⬅ 熊继柏:浅谈《内经》三焦说 老茶馆 谈五苓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