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病机十九条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欢迎一起。

2014-06-10 20:29 楼主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前人把疾病某些类同的症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肺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依据,列为十九条,

其中属于六淫的十三条,

属于五脏的六条。

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症状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

但它只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临证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实际。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意指一般的内风疾患,出现头目昏花,肢体动摇等症状,多用肝的病变。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意指一般的阴寒内盛,出现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兼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属肾的病变。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意指一般因上焦气机不利而出现呼吸迫促,胸部痞塞的症状,多属肺的病变。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指一般水湿潴留而出现浮肿胀满的症状,多属脾的病变。




(5)诸热“瞀瘛”,皆属于火。意指一般热病出现神志昏迷,抽搐症状,多属火证。




(6)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意指一般皮肤疮疡,出现焮热疼痛瘙痒的症状,多属心火炽盛,血分有热所致。




(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意指一般的厥逆、便秘,泄泻等症候,多用下焦的病变。




(8)诸痿喘呕,皆属于上。意指一般的痿症、气喘、呕吐等症候,多属上部肺胃的病变。




(9)诸痉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意指一般热病出现口噤、寒战鼓栗,神志失常等,多属火证。




(10)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意指一般身体强直或颈项强硬,转动障碍,多属湿证(湿浊伤于筋脉肌膜)。




(11)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意指一般腹部坚硬胀满(兼见便秘、尿涩、烦热、口苦等),多属热证。




(12)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意指一般气逆上冲,如连声响亮的呃逆、喷射状呕吐等,多属火证。




(13)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意指一般出现烦躁发狂,举动失常的症状,多属火证。




(14)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意指一般突然出现筋脉强直拘挛的症状,多属风证。




(15)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意指一般出现腹胀肠鸣,叩之有鼓音,多属于热。




(16)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意指一般出现下肢足背浮肿而有酸疼的感觉,又见心神不安,惊骇的症状,多属火证。




(17)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意指一般的抽筋、角弓反张,肢体强直而小便混浊的,多居热证。




(18)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意指一般体内排出的水液,如果是淡薄透明而又寒冷的,多属寒证。




(19)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意指一般呕吐物有酸臭腐味或较急的喷射状腹泻而有里急后重感觉的,多属热证。






内经的理论哈,还是值得细嚼慢咽的,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准确程度也是比较高的。

但是,我说,仍旧要考虑古今差异,环境,体质,生活条件,人的生存状态。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意指一般的内风疾患,出现头目昏花,肢体动摇等症状,多用肝的病变。

这条同意,这其实是肝不藏血的表现,上至头晕目眩,下至肝血不养筋。

肝风内动,这其实是,肝阳虚,肝血寒,或者肝热盛,所致。

寒热两个极端

这种寒热,在脏腑为寒热,在静脉则为风。

肝风,其实是肝的极寒和极热,或者感觉极虚,无以滋养肝所属的功能。

说实话,这玩意真难为我,我自己既没遇见过这些情况,也没看过病例,纯靠分析。

不仅限于这些,肝相关的任何极端情形,都会出现肝风内动。

比如,严重的血虚,严重的肝阳亢,严重的肝热盛。

肝主藏血,血虚则肝生风。

肝阳亢,则刑伤阴血,亦至血虚,进而生肝风。

热盛和阳亢,基本很接近,但有燥湿之别。

那显然可以理解,肝风外动的原因

任何外界,外感,外伤因素,导致的肝血虚,气虚,阳亢,都为肝风外动。

尼玛我今天刚整明白这个事,我一直就没搞明白这个肝和风是什么联系。

至于,肝内的问题,为什么叫做风,我是有答案的,我不想说,呵呵。

古人哈,当人的理论,是有可能偏的,但是,中医这个整体,他的理论是不会偏的。

因为这个整体,是经过了大量的纠偏之后,剩下来的

这些理论都十分的精准,恰当

这些理论纯粹是给我准备的,相见恨晚的感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6-10 20:37 2楼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6-10 20:39 编辑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意指一般的阴寒内盛,出现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兼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小便清长等,多属肾的病变。

这其实是肾阳虚。

诸寒收引,诸寒所致,闭塞之症,直接导致,肾阳不温,筋脉寒而失养,关节寒而失养,面色惨白乏血气,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实为肾阳虚。

但是我得强调,这个肾阳虚,不是肾本身的寒变,而是被外界大环境所胁迫的,被迫害造成的阳虚。

所以治则,当首要温阳化气,祛除寒邪,则此种肾阳虚,不治而愈。

如果人同时消瘦,还要注意阴阳双补,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种情况,我认为,在今天是非常少的,除非出现在某些极端情况下。

比如说,掉水里,冷着了。

比如说,冬天,长期得不到食物补充,饿到了。

这种寒,是全身的大寒,而不是哪一个脏器单独的寒。

治则唯有大量补充能量,然后益气,升化,才能救逆。

肾是人的元阳所潜,亦是阳气所发,肾是人体阴阳枢纽的核心,

肾阴不足,则诸阴不足,肾阳不足,则诸阳不利。
2014-06-10 20:45 3楼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意指一般因上焦气机不利而出现呼吸迫促,胸部痞塞的症状,多属肺的病变。

膹郁 ,读音fen,四声,实为胸闷。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其实,这第三条里,根本就谈不到诸气,根据他的解释,这就是一个肺气,上焦之气,仅此而已,大量气体的气根本就没有包括所以谈不到诸气。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营卫之气,完全不在此列,个人观点哈。

这个也不能怪他,因为中医这个气的概念,十分十分十分的不严谨。

这没啥好解释的,就是一个肺气虚,或者肺阴虚。再没法解释了。

肺气是极具辩证性的问题,凡论肺气,必查痰湿,

痰湿过剩,可致肺气虚,治则当化痰,则肺气自足。

肺阴过虚,为邪火燥气所伤,亦致肺气虚,这种万万不得用化痰之品,亦不可用有化痰功能的安神之品,否则加重。

宜用清扬之滋阴之品,多为滋阴之品中的植物类。玉竹,麦冬,此肺阴虚者,万不得用百合,个人体会。
2014-06-10 20:51 4楼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指一般水湿潴留而出现浮肿胀满的症状,多属脾的病变。

关于脾,我得强调一下,千万,千万,千万,再千万,不要把它理解成西医的脾。

如果你理解成西医的脾,你这辈子中医算玩完了,你再也整不明白了。

我就是从这里面爬出来的,而且没人告诉我。

至于中医的脾是什么,我有过十分精准详细的论述,这里就不废话了。(这个论述在其他地方,有时间我发)

如果你理解正确了,那么这条就不是问题。

脾主运化,运化水湿,是他一个头号任务。

所以你,湿重,肿胀,那毫无疑问,脾虚了。

但是,讲完这些之后,我还得强调我个人的观点,中医的脾,是很纠结的,你说他能运化水湿对不对,对的,但是非常不全面。

运化水湿,决然不能单靠脾,而脾往往是被动的。

他有运化水湿的功能,但是我认为,不足三分之一,

如果你真要除水湿,就去搞脾,那效果肯定不好。

那怎么办,很显然,益肾,宣肺,甚至运动起来,都可以除水湿。

切记,除水湿,不要专门去搞脾,那是严重错误的。

我在强调一个,水湿和痰湿要分清。这俩截然不同。虽然都是湿,虽然都和脾有关,但是处理起来,截然不同

痰湿重在化和运,而水湿则不然,水湿十分随意,怎么除都行,但是不能化,因为他无处可化

水湿可以运湿,可以燥湿,可以宣湿,甚至你多运动运动,多跑两圈,也可以除。

但是痰湿则不可以,只能化和运。

其实懂的人,根本不用我说,这都是废话,但是不懂的人,我就说这些,我说再多,他也是不懂


脾虚水肿,多见于上部,肾虚水肿,多见于下肢。

脾气主升扬,肾气为升降之枢纽。
2014-06-10 20:54 5楼
(5)诸热“瞀瘛”,皆属于火。意指一般热病出现神志昏迷,抽搐症状,多属火证。

瞀瘛,mao,chi,都是四声。

目晕眩;痉挛。

瞀 mào 目眩,眼花:瞀病(头目晕眩的病症)。
瞀瞀(垂目下视的样子;形容眼睛昏花,引申为昏昏沉沉
瘛 chì 〔瘛疭〕中医指手脚痉挛,因歪眼斜的症状。

这还得现学字。

诸热“瞀瘛” 其实这个事,在我觉得,今天也是比较少。只有上古洪荒之人,才有可能多见这个问题。

这种情况,其实是一种实热,实打实凿的热。

这种热,在今天,几乎就不可能出现。

现在的人,他没等到这种热的程度,他早就开始采取降温措施了,

所以,我认为,今天的人,不可能出现这种,实打实凿的,严重过量的,实热。

这种实热,热到这种程度了,他显然是火,没疑问。

而至于出现的这种头晕目眩,和抽搐,他其实和热盛的肝风,毫无任何差别

本质是热盛,伤了肝血,造成血虚,阳亢,所以目眩,抽筋。

没啥可说的我还是那句话,今天几乎不会出现这个情况除非你去热带沙漠。

或者太阳底下暴晒,问题是,正常人他不可能滴事。

你看,很多内经总结的条款,对是对,但是对今天来说,没有啥实用价值,因为根本就遇不到这种情况。

这本质是因为今天人的生活条件好了。




我欢迎大家给我提出异议哈,别我一个人说就没意思了。
2014-06-10 21:01 6楼
(6)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意指一般皮肤疮疡,出现焮热疼痛瘙痒的症状,多属心火炽盛,血分有热所致。

这句话,其实后面那个解释,是后人给出的解释,根本不是内经的本意。

后人解释为,心属火,心火炽盛,血分有热,导致皮肤出现痛痒。

这个解释,太偏了,严重缩小了内经的本意。

内经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本意是,心主血脉,主通络,不通则痛,任何部位,凡是造成了血脉瘀滞不通者,皆痛。

不仅仅是皮肤,包括了所有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包括脏腑器官。

读成皮肤疮疡,这明显是后人的误读。

痛者,有微有著,见微知著,微者为痒,著者为痛。

痛为痒之极,痒为痛之渐。

是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才是内经本意。



其实我不太赞同内经这句话,造成痛的原因,范围还是很大的,并不局限于心经和心脏。
2014-06-10 21:06 7楼
(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意指一般的厥逆、便秘,泄泻等症候,多用下焦的病变。

厥jué 气闭,昏倒,昏厥,痰厥。

内经说,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此下,为下焦。固者不通,泄者泻下,厥者,晕厥。

二阴主泻下,肾主二阴,风动主晕厥,肝主风动,



第七条,描述的内容,明显是肝肾病变,但是肝肾在解剖位子上,并不属于下焦。

所以只能认为,这里的下,指的是辩证下焦,而非解刨下焦。

辩证上焦,有心肺,《灵枢·营卫生会》将上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是指由于上焦心肺的宣发布散作用,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均匀分布,弥漫充斥,无所不至的状态,比喻上焦心、肺对气血、津液的输布作用。

辩证中焦,有脾胃,《灵枢·营卫生会》将中焦的特点描述为,中焦如沤,灵枢在这里描述的中焦,即为脾胃。用以比喻中焦脾胃腐熟消化水谷和化生气血的作用。由于中焦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病理情况下多表现为脾胃气机升降之失常,而见脘腹胀满、呕吐、腹泻等症。因此,治疗中焦病证,用药须着眼于调理脾胃的气机升降,使脾升胃降,则水谷得化,气血得生。

辩证下焦,包括了肠和膀胱,和肝肾。《灵枢·营卫生会》将下焦的生理特点形象地概括为“下焦如渎”,突出了下焦向下疏通、向外排泄的特点。下焦的病症,以大便不通、小便失利为常见。

从灵枢的描述中看下焦没有包括肝,这里就面临一个选择,要么病机第七条是错的,要么灵枢论述下焦是不全面的。二者必选其一。

其实肝肾同源,而中焦中焦如沤,可以把沤之外的功能归给下焦,可以认为辩证下焦,包括了肝肾,肠和膀胱,这样,病机第七条就正确了。

其实病机第七条总结的很纠结,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厥,仍是肝风,固下,为肾系统的盈亏固则大肠燥热不行,泄则肾气气虚不固。

基本就这样了。





我觉得,内经病机十九条,还是有很多异议,价值不高,但是有价值。











上焦:指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上焦的生理功能是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全身。故《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营卫生会》将上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是指由于上焦心肺的宣发布散作用,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均匀分布,弥漫充斥,无所不至的状态,比喻上焦心、肺对气血、津液的输布作用。若邪犯上焦,可见胸闷、心烦、心悸、咳喘等症。治疗上焦病,用药量宜轻,药性须质地轻清上浮,以使药达病所而起到治疗作用。故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主要包括脾与胃。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实际上包括脾胃的整个运化功能。《灵枢·营卫生会》将中焦的生理特点形象地概括为“中焦如沤”,用以比喻中焦脾胃腐熟消化水谷和化生气血的作用。由于中焦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病理情况下多表现为脾胃气机升降之失常,而见脘腹胀满、呕吐、腹泻等症。因此,治疗中焦病证,用药须着眼于调理脾胃的气机升降,使脾升胃降,则水谷得化,气血得生。故吴鞠通《温病条辨》说:“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中焦所属的脏腑从解剖部位上说,也应包括肝胆。《内经》的脉法和晋·王叔和的《脉经》均以肝应左关,脾应右关,而属中焦。从明清温病学说以“三焦”作为辨证纲领后,将外感热病后期出现的一系列动风病证,归入下焦的范围,因此肝也归入下焦。这主要是指肝的病变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常与肾的病变出现于热病的晚期,并不指肝的解剖部位在下焦。
下焦:指脐以下的腹部,包括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故《灵枢·营卫生会》将下焦的生理特点形象地概括为“下焦如渎”,突出了下焦向下疏通、向外排泄的特点。下焦的病症,以大便不通、小便失利为常见。后世温病三焦辨证理论,将肝肾的病证也纳入下焦,扩大了下焦的范围。治疗下焦的病证,一般用药须质地沉重下行,才能达下焦病所而起到治疗作用。故吴鞠通《温病条辨》说:“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另外,三焦还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称之为辨证之三焦,它是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是以部位三焦为基础发展演变而来。
2014-06-10 21:10 8楼
在中焦下焦,脾胃肝肾肠的问题上,中医是最模糊的范围,

尤其脾。这造成了大量的逻辑悖论

这是中医的固有缺陷。其实这事不是不可以解决,只要放开条条框框,这这一切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中医的核心是治病,而不是玩条条框框。

这种逻辑上的矛盾,也是造成中医难于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认,不算丢人。反而固守错误的,只能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古今人事,没有一个能例外的





别人论述的第七条。

解读诸厥固泄 皆属于下

本节涉及的症状有“厥”、“固”、“泄”,病变所在为“下”。“下”即“下焦”,五脏中位于下焦的有肝、肾二脏。
厥,轻者四肢厥冷,重者人事不省,《素问·厥论》分厥证为寒厥与热厥,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内经》还有“肾气虚则厥”之说,都属于因虚至厥。阳气指元阳,阴气指元阴,肾气即元气,肾阴即元阴,皆藏于肾,为生命之根,由此可见厥证与肾密切相关,故曰“皆属于下”,“下”即“肾”也。
再如血气奔逆之大厥,大怒血菀于上之薄厥,烦劳阳气内张之煎厥,以上三种厥证,大怒与烦劳皆属诱因,血气奔逆乃引发厥证的病机,肾阴不足乃本证的主要病因。
良以肾阴大虚,水不制火,肝阳暴张,风火相煽,以致血气奔逆,升而不降,而成厥证,其病在肝,亦在乎肾,乙癸同源,肝肾同处下焦,亦符合“皆属于下”。
总之,厥证从性质讲有虚寒、实热之异,从标本论,有在肾、在肝之别,从致病的原因来说,主要在于下焦之肾。
固是前后不通,泄为二阴不固。肾主二阴,前后二阴之不约或不利,与肾的关系密切,亦系“皆属于下”之例。
如常用之四神丸治五更泄泻,半硫丸治老年虚闭,右归丸、缩泉丸治遗尿或尿后余沥不尽,以及济生肾气丸、滋肾通关丸治小便癃闭证等,都按照其病在肾,治亦在肾的机理处理。
2014-06-10 21:16 9楼
(8)诸痿喘呕,皆属于上。意指一般的痿症、气喘、呕吐等症候,多属上部肺胃的病变。

你看这条,又是。肺胃本来就不在同一焦。肺属上焦,胃属中焦,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内经说,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你如果把它理解为上焦,就又有逻辑矛盾了

这种逻辑矛盾,是造成后人理解困难,中医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其实我认为是这样,条条框框既要有,而又不要拘泥限制。

理论只是一种归纳,理论也只是一种模型,我只能说他企图描述客观,而客观未必能够完全与模型相符,所以就需要变通理解。

人身体,并不是先有了理论,然后按照理论来长的

应该做的是,理论适应身体,而不是身体适应理论。

而身体本身他就不绝对,你要用一个绝对的理论来描述他,那必然会错。



古文字,就把大量复杂的因素,归结为一个字,上,他的表现力是不够的。

既然古人这样表达了,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做宽泛的解释,这是理论的不足之处。

你表达的不清,后人才有做宽泛的解释的必要性,你表达的清楚,他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问题在理论本身。




喘,属于上,是没有疑问的,呕属于胃,其实属于中,

我们只能抽象出来一个特征说,他们都是气机上行的过程。所以这个上可以理解为气机上行,勉强可以说的过去。

痿者,痹也,枯萎之义,

《素问·痿论》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如果这个瘘不仅指的是肺瘘,也包括身体的很多部位,上肢,下肢。

这些地方瘘,其实他跟肺,和心,都有一定的关系,

那如果这样说,和脾也有关系,因为脾主津液布扬。布扬不利则瘘。

《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你看,脾胃有问题,布扬不利,就会发生瘘。

那脾胃又属于哪里,属于什么焦显然他属于中焦。

你这就来一个,诸瘘属于上,他就是有疑问,这也是中医自身的缺陷。

您说瘘属于肺,那么滋肺阴是有助于瘘的,但是这显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因为益脾气,补养津液,更有助于瘘

所以你自己看着办吧,我也不想给你擦屁股了。





其实还可以有这样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比理解为上焦要好的多。并且不存在逻辑矛盾。

那就是把这个上,理解为,气机上行

可能内经本意说的就是气机上行,而非上焦,后人未解其意,简单的认为上是上焦,很可能。

呕,主要是胃,胃气主降,

喘,主要是肺,肺气主降,

瘘,是全身,尤其指四肢,四肢比躯干更容易瘘,下肢比上肢更容易瘘,

四肢需要精气降行,行到下肢,也行到上肢,如果精气不降,那么下肢会篓。

所以,内经在这里强调的上,是气机上行,而没有遵循他本来的使命,去降。

这种上行是一种逆上,他包括了,肺气不降则喘,胃气不降则呕,脾气不降则瘘。

呵呵。 这样就没有矛盾了所以很可能是后人解读错了给直白化了,给读错了。

这个事也不能怪后人,如果内经说,皆属于气上,那后人他就懂了,他就不会纠结了。

要怪还得怪内经。
2014-06-10 21:29 10楼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6-10 21:33 编辑

(9)诸痉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意指一般热病出现口噤、寒战鼓栗,神志失常等,多属火证。

痉,这个字有好多版本,有写禁,也有写噤,也有写痉。

大概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禁与噤通,失语,不出声也;

鼓者鼓颔,战齿也;

栗为身体抖动,即寒战;

如丧神守,即神不守舍,轻度的精神失常。



火大,烧的,主要烧到了肝经,肝火亢盛,以致肝不养筋,所以才会鼓栗。

这第九条,描述的很像真热假寒,热深厥深,热伤心神,表现为失语及神不守舍。

切记与真寒区别开避免误治。

是热盛伤神所导致。

王孟英有一个十分经典医案,就是治这个真热假寒。

他的朋友张养之出现这个症状,恶寒怕冷,头痛,

正值九月深秋,可 室内生着炉火,张养之披着棉衣, 仍感十分寒冷

所有大夫来了一看,冷成这样了,给温补吧,越补越重,小命衰微。

最后找王孟英,王孟英大用寒凉泻下之药,给他泄热,泻了半天没动静。

张养之就有点怀疑了,王孟英说,你这个热,太深,如果你是寒,我给你用了这些寒凉的药,你早就死了现在药力正在起效,排除热邪,等我再用几服药,你这热出之后,就可以见到效果了

最终,王孟英救了张养之,并且成为一个十分经典的医案。





张养之得这个真热假寒的病,怪他自己,他乱用热药,吃出来的。

热给烧的,外表大寒,神志不清,

正是内经病机第九条描述的症状。

这个问题,在今天,也是不大可能出现的

但是我估计会有所以医家切记明辨之。

大家去搜一搜,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的。

这个真热假寒,我觉得要看舌苔来辨别,如果舌苔赤红,焦黑,生刺,这久无疑是内热烧的,而不是寒症。




这个病症,热邪在内,陷入极深。

这个热邪阻塞了经络,使得精微之气不能到达体表,体表失养,卫气无源,出现畏寒怕风。

而内部却热邪炽盛。

经络阻塞,也拦阻上疏头部的精气,导致神眀失养,失语失神。

以泄内热为要,还要考虑病者的具体条件。
2014-06-10 21:34 11楼
没人啊,算了,啥时候有人再发。
⬅ 医案留影-----慢性支气管炎案 老茶馆 付济华医案————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