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脉学之门——让脉诊走下玄坛

2014-06-17 15:14 楼主
扁鹊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也就是说,诊脉,只是神圣工巧四个的最后一个层次,也就是说,最早层次是望而知之。正如孔子所说:生而知之者上。这个生而知之,犹如黄帝生而神灵。这不是一般人就能达到的。其实扁鹊一直在告诫我们,一个医生的最基本的诊断技能就是诊脉。望而知之,闻而知之,是神圣才能仰窥的。普通医生只要把问诊与脉诊搞明白,就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了。那么,现代的中医,还有多少人继承了传统脉诊的技能呢?还有多少人能够精确的将脉诊运用的十分娴熟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脉诊,曾在一度时期内,被人们所神化,并有悬丝诊脉、悬空诊脉的说法,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其实,脉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神化,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你愿意学,就一定能学会。
知道没有力量,相信才有力量。您若相信,通过系统学习能够掌握脉学真谛,那么,当您蓦然回首时,那脉学的真谛,就在灯火阑珊处。也或者说是,当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时候,往往会是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局面,如果您经历了长期的追求与执着的践行,就一定会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突然欢呼雀跃的惊叹:这一切“得来全不费工夫”。 表1.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6-17 15:25 2楼
王千金继续…搬个板凳来~听
2014-06-17 16:07 3楼
欢之 说:
王千金继续…搬个板凳来~听

哈哈。你抢的是沙发,不是板凳呢。
2014-06-17 16:08 4楼
哈哈,坐着沙发听,那更惬意了呢~~~
2014-06-17 16:09 5楼
欢之 说:
哈哈,坐着沙发听,那更惬意了呢~~~

吼吼,阁下十分好学,这种精神可贵啊。
2014-06-17 16:27 6楼
本帖最后由 王氏千金 于 2014-6-17 16:29 编辑

脉诊脉诊,肯定诊的是脉。而这个脉怎么诊呢?位置在哪里呢?于是乎,就出现了“三部九侯脉法”与“独取寸口脉法”。很多人认为,《内经》所倡导的“三部九候”是最完整的诊脉方式。也有人认为独取寸口是大道至简的诊脉方式。由于“三部九候”自《内经》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隐传范畴的。而“独取寸口”法却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三部九侯脉法与独取寸口脉法的基本概况。
一、三部九侯脉法
在人体的脉搏系统中,有很多地方可以用来诊察脉搏的跳动,尤其是《内经》提出的遍诊法,即《素问·三部九候论》所提出的“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以除邪疾”。
表1 《内经》遍诊法(见附图1)
《内经》的这种诊脉法至今仍有着先进性和科学性,但每个患者均需这样来诊脉,的确比较费时,到了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家秦越人(扁鹊)提出了独取寸口脉法,一直沿用至今。
二、独取寸口脉法
扁鹊创立独取寸口诊脉法是在《内经》遍诊法后的“十二经各有动脉”的学术基础上形成的“大道至简”的一种诊脉方法。
表2 十二经各有动脉(见附图2)
然而这种大道至简,为什么在十二经中偏偏选择的是寸口,而且还是独取寸口?其实对于寸口脉的重视,《内经》也有明文记载,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说:“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按照这个理论来说,气口应是胃气脉,与手太阴又有何干?预知答案如何,且看《素问·经脉别论》如何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如此便知:脾受水谷之气,不敢自专,皆由胃入脾,由脾入肺,此地道卑而上行也;由肺而分布于脏腑,此天道尊而下济光明也,土居中而为金之母,系诸脉之根;肺居高而有君之象,布诸脉之令。
手太阴肺经上系喉咙,下连于肺,为气息之要道。全身之营气、卫气及所吸入的天阳之气(即氧气)皆在肺脏汇合。肺主一身之气,布一身之阴阳,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气非呼吸不行,肺非肺气不布,肺朝百脉,而寸口为之大会,犹水之朝宗于澥也,如是独取寸口也就顺理成章。
而寸口一名,诸多医家却又纷争不休。有的认为,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所以叫寸口;有的认为,脉出太渊,共长一寸九分,所以叫寸口;有的认为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所以叫寸口;纵然争论较多,但其实是一个内容。犹如元代理学家、医学家、教育学家吴草庐所说:“医者于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此脾脉、此肾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者。手太阴肺金之一脉也。分其部位以候他脏之气耳。脉行始于肺,终于肝,而复会于肺,肺为气出入之门户,故曰气口,而为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犹如明代著名药物学家、医学家、植物学家李时珍所说:“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也,特取此(寸口)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当今,“独取寸口”人所熟知,而“三部九候”却少为人知,我们唯有努力探索“三部九候”的真谛,并很好的传承,将脉学的“三部九候”与“独取寸口”结合起来,如此便可为脉学的发展增添一双翅膀。
2014-06-17 16:36 7楼
谢谢,脉学易学难精噢,需要临床上的不断感悟。
2014-06-17 17:51 8楼
本帖最后由 难忘 于 2014-6-17 17:53 编辑

等待楼主继续,已坐下认真听讲
有人认为,脉诊的脉,是一段血管,靠这一段血管,来诊断全身的疾病,是不可思议的奇怪事,希望楼主,顺便也讲解一下
2014-06-17 18:49 9楼
难忘 说:
等待楼主继续,已坐下认真听讲
有人认为,脉诊的脉,是一段血管,靠这一段血管,来诊断全身的疾病,是不可

这一段血管不是普通的血管,它旅客旅行了全身每一个角落,在每个地方都写下了一点游记,用来诊断全身也未尝不可呀,嘿嘿,我是乐观派,我是这么觉得~~~
2014-06-17 19:31 10楼
讲得好,恭候下文。
2014-06-17 20:19 11楼
很有功底,值得一看。
⬅ 养阴?扶阳? 老茶馆 古方选摘——妇科血病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