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就是一个 气血顶着的气球,体会非常深,我不是在那随声附和哈。

2014-06-19 07:47 楼主
气血不到,这个气球立刻就憋了,皮肤出褶,往回憋,色黑,血热者,还要加上色黄。没有光泽。

人的皮肤天生有黑有白有黄,但是共同点就是,要有光泽,如果晦暗,暗沉,无华,那就是气血不到。

气血不到,不外乎你气血本身的量就不够,

其次,量够但是循环性差,在数学和物理上,循环程度的好坏,是可以和血的相对的量等同使用的,

循环的快,等价于,量多这和人民币的流通也是类似的,同样的钱数,如果大家都存起来,流通性差,那就相当于钱少了

如果同样的钱数都充分流通起来,那么就相当于钱多了,这是从国家宏观上来看的哈,所以货币有M0,M1,M2之分。

再次,血的结构不合理,含热多,含精微少,你就是再循环,量再足,也不好使,依旧贫血。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6-19 08:01 2楼
气血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脾胃后天之本,生化而来。

脾胃自己不能生出气血来,他只能化,还要靠你吃进去的东西,来化,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肝和脾,就是一对矛盾。养肝的就伤脾,养脾的就劳肝,我不能说伤肝,其实也伤。

五行上,肝属厥阴风木,脾属太阴湿土。肝患内风,脾患湿困。

肝木克脾土,肝气要么犯胃,要么犯脾,脾胃相表里,这哥俩都怕肝气邪盛。

相反,肝木还要靠脾土来养,肝木虽然克脾土,然而,如果脾气邪盛,炽热,反过来亦会刑伤肝木。

脾患凉,肝患热。

热则脾盛肝衰,凉则脾衰肝盛。这俩就矛盾到家了。

所以,脾与肝,最重要的是要找一个平衡点,温凉寒热要适中,让肝脾皆有所养,皆有所生,和而不同,君子之志。
2014-06-19 08:16 3楼
脾胃相表里,肝胆相表里,脾胃最怕肝胆邪盛,同时了,脾胃还要依赖肝胆之气来腐化食物,是所谓中焦如沤。

凡是讲一个度,这就是中医的精髓。过而损之,不足益之。

寒药苦涩,入肝胆之气而伤脾,甘腻香甜,入脾胃之气而伤肝,我可没说是热药,我不喜欢这个词。

夫肝气不振而大用寒药以助之,则湿寒之气则必困厄脾胃,遂以芳香醒脾化湿之物以助脾。

中医就是有意思哈,脾困于湿寒,就好像人没了精神,昏昏欲睡,老是犯困,是脾犯困啊,不是人犯困,人以后也会犯困的。

那么怎么办呢,困了就得让他醒,所以用芳香而走腑之物以醒脾。

我认识中医也是逐渐的过程,最开始寒凉一味,然后理气,然后活血,然后滋阴,然后醒脾。

没师傅有没师傅的好处,师傅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和制约,没师傅带来的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任其邀游,

胡适先生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比师傅强多了。
2014-06-19 08:25 4楼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6-19 08:28 编辑

芳香,化湿,醒脾,之物我可以用,但是利水,渗湿,燥湿,的东西,我不想用。

所以准备入手,砂仁,广藿香,豆蔻,草豆蔻,厚补,苍术。

还有一个茯苓。茯苓这个东西,低级菌类,按理说他利水,但是他不仅限于利水,

我总认为,茯苓这个东西是有补之用的,买了用了再说吧。

茯苓亦有健脾之功,增强免疫,还能做面膜,这下我估计就便宜不了。

如果不贵我就买哈,贵就算了。

最近看上三个药,一个老鹤草,穿山龙,蔓荆子还是那句话,便宜我就买哈,呵呵。

丹皮,我详细看过之后,我觉得不错,唯一缺点就是挺贵。不贵我就用它。
2014-06-19 08:27 5楼
气血这个东西,是实时变化的,即使气血充足的人,他也是需要饮食营养在那顶着的,

饮食营养不到,几天下来,立刻就瘪了。

呵呵,很快的。
⬅ 药用寄生,有兴趣的交流一下。 老茶馆 老挝到处都是野生石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