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发热的一点认识!(一)

2014-06-20 09:22 楼主
本帖最后由 中医那些事 于 2014-6-21 22:05 编辑

恶性发热,是很多疾病的主诉症状。如,造血,肿瘤,严重感染等!
这类发热很难缠,或时止时作,或高热不退,或发作有时!
对于时止时作的发热,可以看待成寒热往来。因为是正邪进退问题造成的这种情况,邪气就在表里之间。治疗方法当然是小柴胡汤化裁。
一个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高热,时进时退。四诊:脉滑数有力,舌体胖厚,舌暗红有瘀斑,前部少苔中后部苔黄厚腻!神疲乏力,小便黄热,大便可,无汗,饮食稍差。西医补血,抗病毒,消炎,激素治疗自不待言!
中医,以湿温病之法予以治疗!大剂量应用 石膏,荆芥 苍术 知母 等疗效不佳。当然这与西医治疗互相干扰相关。患者最终逝去!
这类疾病实际上是四邪纠结,痰湿瘀热错杂。要治疗就得有个基本的方案,虽然整体看并没有完全表现出柴胡汤的症候,但客观上来说,不论西医的治疗以及患者自身免疫的情况都可以造成柴胡汤证的结果。所以治疗还应以小柴胡汤做基础。
光用小柴胡原方肯定是不行,因为治疗要除上述之纠结在一起的四邪!小柴胡原方力量不够。当然啊,下述之方高手也可以看成是大柴胡汤,但毕竟思路并不是以大柴胡的思路为主!
古人说,怪病多痰,什么久治不愈的病都和痰相关!祛痰药是必用的,然后是散结药,力量最大的就应该是大黄。
方选,柴胡用量至少40g左右,黄芩10-15g 酒大黄15-20g,鳖甲20-30g 青蒿20-30g 半夏20g左右, 生姜15-20g 大枣3-4枚 赤芍15-20g
芦茅根30-60g 苍术10-15g 西洋参或太子参10-15g。
柴胡和大黄推陈致新,化瘀散结,鳖甲引药入里兼退虚热,青蒿透营分之邪外出,赤芍活血凉血。三者互为伍用。苍术健脾燥湿,半夏重用至少20g取化痰燥湿健胃之功,生姜用15g其量足以引药达表,用芦茅根可以清阳明之热兼利小便。用参来补寒热阴阳之偏,大枣来和中!打破纠结,则气血才能化生,三焦才能通畅,疾病才有向愈的可能!
其实仲景的经方绝对不能完全按照条文来认识,可以有多种的认识方法,比如从药物配伍组合,疾病的表现状态等等!不然的话经方将被大大的限制,不利于广泛使用!
这都是事后的认识,一点浅思而已!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6-20 09:32 2楼
本帖最后由 中医那些事 于 2014-6-20 09:36 编辑

成大医者,不可迷信权威与书本,要打破迷信!有自己的见解!否则就只能是拾人牙慧而已!
2014-06-20 09:39 3楼
湿温用柴胡剂,不妥吧?
2014-06-20 09:58 4楼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小柴胡的禁忌症!
2014-06-21 22:21 5楼
中医那些事 说: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

此病患符合柴胡汤禁忌症吗?
脉滑数有力,痰湿加热蕴结,阻遏气机。
高热时停时作,正邪相争进退有时,邪气在表里之间。
病人素体就有痰湿,且与邪纠结在一起,似有实热的表象,实则是邪盛于内。
这是个柴胡剂的变法,加入了青蒿鳖甲,可以把药引入内,而把邪透于外!
实际来说,是引用了小柴胡汤的组方原则,而改变了小柴胡汤的愿意!
2014-11-04 12:51 6楼
那请教下局部发热呢?我最近就很苦恼左面大腿臀部下的位置有时候明显感觉有股热流经过,我问了中医大夫他没当回事儿说可能是坐骨神经被压了?顺便给我开的药里调下,但我吃了3天中药目前还能感觉时不时的有发热,象一股热流经过那种感觉,目前不疼不影响走路和活动我想要不要去拍拍子看看呢?我不知道怎么回事儿
2014-11-05 11:37 7楼
海风24111718 说:
那请教下局部发热呢?我最近就很苦恼左面大腿臀部下的位置有时候明显感觉有股热流经过,我问了中医大夫他没

感觉可用针灸方法来调理。观察一下,是否一定要用药哪
中医内科用药以整体治疗为主,外科用药可偏于局部。但也要有整体的思路,常内外同用。
2014-11-05 11:52 8楼
有的时候热并非邪热,也可能是正气攻邪,比如病人开始是局部气滞,并无热感,但久病成郁,由气滞发展成气郁,但人正气依然要清理局部邪痰瘀血,此时阳气与病理产物对阵,就会发热,人体阳气盛的,攻邪越猛,发热偏重,如果人体阳气衰,攻邪无力,反而与病邪胶结成郁热,则是虚热,治疗上也是错综复杂!
2014-11-05 22:53 9楼
学习了,收藏起来!!
2015-05-23 16:13 10楼
收藏起来!!
2015-06-12 11:33 11楼
有创意,学习老师的勤学精神
⬅ 草根常言 老茶馆 口疮散疗口疮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