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世家医术及其研究价值

2010-05-22 18:14 楼主
一、理论创新价值
孔伯华先生及其传人是业内近现代有影响的医学世家,善治四时温热疾患,其学术上推崇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派刘完素、滋阴派朱丹溪。针对外感温热性疾病,先生以“外感伏邪立论”,治疗上以“辛凉清透”为其基本法则,善用石膏之辛寒,或配清宜透解之品,或合清里通下之剂,使温热之邪解之于内外,在界内有“石膏孔”之雅号。

在学术观点上,孔伯华先生提出阴阳两纲不能与虚实、表里、寒热同列;就温病学说中的卫气营血辨证,大胆提出所谓卫气营血辨证并非病邪真的入卫、入气、入营、入血,而是说明病证的轻重深浅关系;在温病分类上,先生将繁缛的分类方法按期性质归并为四类,即风温、暑温、湿温、温毒四类。其子孔少华在上述基础上,又将脾湿因素纳入伏邪范畴,并延伸到针对内科杂证的辨证施治上,从而构成了孔派医学三线辨证防治体系纲要。即第一条线是外感病,病位常在上焦,多为肺热,兼见中下两焦之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第二条线为内伤病,中焦痰湿为患,兼及上焦,常见脾胃病及心脏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第三条线为内伤病之肝肾阴虚,病位以下焦为主,兼及中上两焦,常见高血压、中风、神经官能症、糖尿病等疾患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其基本治疗用药法则为:清热不忘滋阴,滋阴不忘化湿,三法互参。


二、临床指导意义
中医是中国的原创医学,它不仅拥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是一门经验学科。因此注重临床疗效、注重临床实践则显得尤其重要。温病学说是基于伤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孔伯华先生发现古方虽然也能够治疗疾病,但疗效不很理想,联系到“世态居民有变,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学观点,先生提出的一切温热性疾病均是外因通过内因而发生这一观点,用以指导临床中针对外感病的治疗和用药,其效果显著,为医界所瞩目。

在温病治疗方面,先生传人孔少华又将四类温病的病因、病机、虚实、治疗、处方、用药、加减、药量按序逐条作了具体阐述,形成孔派医学治疗温热病的提纲契领,更可使学者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将部分中西病名与上述四项分类作了初步的对照联系,对温热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极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三、创新研究价值
长期以来,中医中药一直被用以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等疑难病症治疗的主要突破口和必要治疗手段。不仅如此,中医中药在对病毒性疾病方面的治疗效果和优势更是显而易见。按病毒性疾病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症状表现,当属于祖国医学之温病范畴。先生提出的温热性疾病的发生一定是先有阴虚内热的内因,而后外因方可通过内因而致人病的观点,以及针对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性疾病,其“从痰湿论治”观点,及醒脑、开窍、通络的治疗程序为后世在实践临床指导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为深入研究、寻找、突破此类疾患的正确防治思路提供了研究方向,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资料,极具开发潜能。

四、历史文化价值
孔氏一门,几代名医,这不仅仅在医学领域有着重要意义,即便是在文化层面,同样具有一定的价值。首先,孔伯华先生作为“四大名医”之一,是那一时期的中医温病学派代表人物,也是力挽狂澜,坚决维护中医生死存亡的中医界代表人物。1918年,河北廊坊霍乱流行,孔伯华率医疗队深入农村开展防疫工作,体现出其仁者爱人的高尚品德,并据此与同仁著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1929年,他散尽家私,兴办中医教育,培养学生700余人,无不表现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由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学是一门文化科学。因为中医学不仅仅关心物质层面,更偏重于心灵精神层面、偏重于社会文化属性,甚至与医生自身的修身、修德相结合,体现在“医者,仁术也”的文化内涵。映射出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模式。孔伯华先生无愧是中医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生前不仅医术高超,其兴办教育、济人于危、安老怀幼的高尚情操,尤其是当日寇入侵我国时其表现出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恰恰是一位大医所应该具备的品格。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名医孔伯华京城记事 老茶馆 月季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