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病知源—三部六经八变

2014-07-27 18:16 楼主
本帖最后由 徐明之 于 2014-7-28 12:20 编辑

师曰:“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又曰:“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伤寒一学,绵延两千余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发此一文。

余虽不敏,但也字斟句酌。

本文专论“见病知源”功夫,暂不及其他,能通贯仲景全书者,自然会心


三部:全书看法,人身分做表部,里部,半表里部,此是基础,恕不缀言。病之发,总要落到三部上,不可能到其他地方

然人没有照着书得病的,又有病发于里而透出于表,若学有其狭,恰只懂个太阳,茫然不见其里,未有不害人的

又有半表半里连带于表的,如栀子豉汤一类,若读书机械,只知三部单独发病,不知其本是一体,不足言也

三部治法又各有规矩,故定准其部及其重要,此属见病知源功夫

若只见三部,就如把中国就分个东,中,西,若要细致找到其家,尚不能也,故眼中又须识得六经


六经者,通贯全身,各有部分,各有其主,其合,其发病特征,俱在仲景书中各篇(这就是仲景的伟大之处,见某证,查某

脉,就定为某病),识得六经又极其重要,因为一经有一经治法,错则转眼杀人,譬如证相同皆是心烦,然所病的经不同,

如少阴虚烦做阳明实烦治,转眼杀人。跟识三部一样,若读书机械,或见病甚少者,只知六经单独发病,不知其本是一体,

互相通贯,转属,亦不足言也


故曰:六经在手而后可治一经


八变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也,起源于明清之际的张景岳,程国彭等人,张景岳提出时称“二纲六变”,因既源于六经辨证,

故不得冲击六经为纲,仍复其为八变,近代祝味菊把它竖到八纲的高度,实属强客弱主,舍根求枝也

那么八变和六经是什么关系呢,是六经俱有八变的关系,“六经俱有八变”,是吃紧地方,最重要的概念

例如:少阴表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少阴经表受邪,那么说少阴是不是有表证?

若只说个少阴属里,是不是读书未到?

少阴里证:如“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 那么是不是说少阴有里证? 若只说少阴属表者,同样见识不

到,如观场之矮子!

少阴寒证:如“少阴病,欲吐不吐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 此例举少阴有寒证,善悟者可推之万象

少阴热证: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例举少阴有热证,善悟者可推之万象

少阴虚证:如“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此例举少阴有虚证,善悟者可推之万象

少阴实证:如“少阴病,自利清水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例少阴有实证,善悟者可推之万象


前有先贤方中行说病有万端,有不归之于三阴三阳乎?至柯琴提出六经地界病无不属之,到刘渡舟老先生提出六经经络脏腑

论,至此在下冒昧提出“三部六经八变”通贯全书,一脉相承,或为仲景“见病知源”功夫,不胜惶恐,待高明指正!


按:本文承论坛同道刘军先生之疑所做,先生亦高人,文虽非直复其问,然通读全文则答自在其中,若非他逼问,断断懒的打这么多字,呵呵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7-27 19:16 2楼
楼主所言有道理。这是基本的规律

但是要明白经络怎么来达到阴阳会通的,通是通行,会是汇合,阴阳是如何通过经络来达到通行与汇合的,这才是重点。这是中医的生理,张仲景说过“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这是中医的病理。

至于通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的腠理中说到过,一个道理。
2014-07-27 19:22 3楼
善!
2014-07-27 19:25 4楼
柴桂方应; 说: 柴桂方应 发表于 2014-7-27 19:16
楼主所言有道理。这是基本的规律

但是要明白经络怎么来达到阴阳会通的,通是通行,会是汇合,阴阳是如何

我体会仲景识经络法非是按图索骥,而是完全从临床上总结的一套见某某特征证并同时见某脉来断所病何经。例如:“但欲寐”一证若见脉微细则断为少阴病,“但欲眠睡”若脉见浮大,则可能是三阳合病
2014-07-27 19:48 5楼
徐明之 说:
我体会仲景识经络法非是按图索骥,而是完全从临床上总结的一套见某某特征证并同时见某脉来断所病何经。例

内经中的经络有两种,一种是针灸的经络,一种是通行气血的经脉与络脉,所以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络即是后一种,这也就是你说的“仲景识经络法非是按图索骥”。
很多学者结合了针灸的经络循行来学习伤寒论,学到最后自己就糊涂了,越学越难解。这就是对内经经络的认识还是不足,缺乏分析与辩解。
由于内经不是一人所做,所以不同的意见也很多,只有把内经中的经脉与络脉从混沌的经络中分解出来,形成单独的经脉与络脉,结合阴阳之气的运行,形成中医特有的生理,再结合临床的表现来辨析不同部位形成的表现,因而形成了六病辨证。

学完伤寒论,返回来再学习内经,从中找出相同的思路才能加深伤寒论的理解。
2014-07-28 00:11 6楼
从徐老师身上学习如何去理解和分析!
2014-07-28 00:30 7楼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4-7-28 00:40 编辑

值得思考。但是请教:比如辨识为少阴热证,总得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化裁。那么为什么要绕那么大一圈,而不直接辨别是否: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如果辨不出方(不管是經方还是时方),我明白不管怎么辨,这病已超出我所掌握的范围,没把握。
2014-07-28 00:35 8楼
病不出三部八变,这没问题 ,不出六經有问题。
2014-07-28 10:12 9楼
病有多少种?
有人这么问过,
我不晓得
传说有人知道


一病,在不同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这种差异达到一定程度就是变(小变也是变,只是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忽略不计),此一人,又因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变化影响,治疗上人为干预的影响等等,随时出现不同的变化
如果有人问:病有多少变化?
我想答案应该是可以统一的,就是几近无穷

对于数不清的病证,如何去把握?
先做一个界定,画个圈子,如:伤寒(应该是可画很多圈子,如后面的温病,内伤,外伤.)
接下来在这个圈子里用归类法
二分法:阴阳
阴阳用来提纲挈领很好,但太大,有些玄空
那就继续分:各分为三,即三阴、三阳..(各分为二,各分为四,各分为五可不可以?)
由二分到再三分,我们已经可以依稀看到病的轮廓了,但于施治还有一段距离
那就再分?
再分已见脉、证,
再分
凭脉,辨证,定病,论治

这种划分,概括性越强,越显空泛越接近实际,越显散漫而难以把握..

最后注意的是,如此辨析,完全是人为的,与实际并非完全对等,也就是说无论你如何去分,都会存在缺欠.道可道非常道,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014-07-28 10:14 10楼
刘军 说:
值得思考。但是请教:比如辨识为少阴热证,总得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化裁。那么为什么要绕那么大一圈,而不直

请教不敢当,证有相同,但病处不一,若将阳明热症误做少阴热症,便不是黄连阿胶了
2014-07-28 10:19 11楼
白术 说:
病有多少种?
有人这么问过,
我不晓得

这套东西要用起来是很痛苦的,为什么说痛苦呢,因为可能需要清除掉之前接受的课堂教育,乃至一些成功的经验,完完全全按仲景的思路的做,真正的替往昔的圣人继承他的绝学
⬅ 六纲辨证的步骤思路【转帖】 老茶馆 便方治腰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