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的导师 思想的标杆—记裘沛然先生

2010-05-23 22:17 楼主
张潮

2009年11月14日,在“李鼎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上,裘老拄杖到场,向大家招手致意,并和与会者合影,精神还非常好。没有想到,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裘老了。

我97年入校,当时裘老年纪也很大了,但我记得学校的开学典礼和一些学术活动裘老也都参加,甚至一次校团委举办的“岐黄大道”文艺活动他也来参加,他用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为中医学子传授一些中医思想。

我曾在图书馆的阅览室囫囵读完裘老的著作《壶天散墨》,给我的感受是:做一个好中医要不泥常规,敢于创新,更要敢于用中医的思想来诊病、治病。这本书中还有裘老对疑难杂病的论治思路,比如大方复治之法,与温病的轻灵一派似乎背道而行,当时也就有个印象,但近年来,我逐渐体会到这个方法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可之前过去的十年,竟没有在这方面下点功夫,可见《壶天散墨》这本书,留给我的学习空间还非常大。

2008年,裘老耗时八年写成的《人学散墨》出版了。裘老非常看重这本书,说“医人之病我写《壶天散墨》,治人心灵之病撰《人学散墨》”。很多学者从宣扬道德的角度来认识评价这本《人学散墨》,但我认为一个好医生到了一定的境界,必然会去关心社会道德的问题,社会之病是身体之病的一个前驱。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就是这个道理。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不知何时起,一些不和谐的噪音也随之而来,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人学散墨》里列举了新近发生的一些代表性的“‘学生诚累赘,老母更可抛’的范跑跑事件”,“甘肃山东跨省替考事件”,“顶级奢侈品的热销现象”及种种自然被肆意破坏的现象等等,正是这些不和谐的因素,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摧毁了人类社会存在最基本的信任基础,也破坏了与人类繁衍直接相关的婚姻关系。这也让一位九十多高龄的老人奋不顾身,提笔著文,写下洋洋二十万字的文章,警醒世人,革新时弊。

这分明是社会生病了,病根在哪里呢,裘老认为是忘记了自己的本心,“本心是善的,却被欲求、欲望、欲心遮蔽了”。治法还得从心出发,“‘心’的问题只能用‘心’来解决”。所谓人学实际就是人心的学问,是道德的学问。书中一半以上的篇幅讲如何解决“心”的问题,引用了很多历史故事和新近发生的事例,娓娓道来,引人深思。

第一个方面是重新发掘仁、义、礼、智四项的现实意义,因为孔子和孟子最早提倡这些,所以这就要为孔孟二圣正本清源,还孔学一个真面目。孔孟所处的时代,也是利欲熏心,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们发愤疗救人心,提倡仁义礼智,大力呼吁重建道德秩序,这是最值得尊重的人。而他们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将儒学作为他们的统治工具,已经脱离儒学的本意了,所以封建统治的种种不人道的罪名,也不该扣在孔孟的头上。其次,孔子集前人古学术思想之大成,开创儒学,乃是中国文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所以也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正反两面所共同集向之中心”(钱穆《朱子学提纲》)。有所褒贬也属正常,这就需要重新发掘他们思想当中最核心的仁义礼智思想:“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衡”。

第二个方面是发掘人的潜能,为道德建设服务,这是裘老自己总结的,读来颇有新意,“我经过多年的思考,认为人所特有的本然之性有三:一为灵慧潜能,二为良知潜能,三为感应潜能”。灵慧潜能是创造物质文明的思想动力,良知潜能使人能辨明是非、弃恶扬善,感应潜能是人类世界息息相通的凝聚力量。只要三种潜能统一协调,相互作用,就能扶世道,正人心,共同构筑通向人类幸福的光明大道。

此外,书中所记的一些事和情留在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

一是裘老以母爱为例,讲人的良知潜能:在人类诸种亲情中,最博大、最无私的莫过于父母对儿女的养育之情。袁枚在五十六岁时曾给八十五岁的母亲写了一首诗——《儿鬓》:

手制羹汤强我餐,

略听风响怪衣单。

分明儿鬓白如许,

阿母还当襁褓看。

自己已经两鬓花白,在母亲看来还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孩子,写的是吃和穿的小事,所指的却是伟大的母爱。

二是讲汶川地震时发生的感人事迹,也是讲人性本善,讲谭千秋老师以死守护了四个孩子;周汝兰老师四次冒死进教室抢救了五十二名孩童;二十八岁的蒲彬老师死死撑住快要倒塌的教室门,让学生一个一个从他胳膊下逃走,而自己却身埋瓦砾下;不知这会让“追求自由与公正”的范美忠老师作何感想!

三是讲感化,说的是东汉王烈的故事,王烈德行感化乡里,乡里百姓,凡有争讼曲直的事件,都去求王烈排解纠纷,断定是非,由于王烈平素德教影响,有的走到半途,忽然愿意放弃争执,双方和解而归,有的望见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惭愧,彼此相让而回来的。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远胜过刑罚的力量。所谓的感化,也就是大家的内心都有善的种子,彼此才可以相感。我为我们的文化中有王烈这样的人而感动,也为有王烈乡邻那样的氛围而感动。

国家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是靠全社会的民众共同努力来完成,现实种种,并不是一时一人造成的,其来虽渐,其势迅猛,也非一人一时之力能改易。现实面前,有些人选择韬光养晦,随遇而安,而有些人却奋不顾身,奔走呼号,愿意成为转变世道人心的先驱者,二圣如此,朱子如此,裘老也如此。

而今,裘老的脚步声已渐远去,可告慰逝者的只有循着他内心发出的心灵轨迹,去思考,去追随。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阿刚:我和壶天散墨 老茶馆 论温病学五大学术体系及其临床辨治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