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

2008-09-22 22:08 楼主
杨xx 男 40岁

2008年9月18日,一诊:前日起病,初仅咽痛,继则发热,T37.7°C,昨日于市二人民医院就诊,经静滴抗炎退热等治疗,汗出热退,退后复热,今早请诊,刻诊:T 38.2°C,未见明显畏寒,周身微有汗出,体倦疲懒,腰酸痛,肌肉酸楚,咽痛不咳,胸口略闷,纳差,口干,饮水稍多则呕,口不苦但枯燥,大便2日未行,腹不胀痛,舌质淡红,苔白腻,边见齿印,脉濡缓。停用西药。

藿香6 佩兰12 黄芩6连翘15
苍术6 杏仁10 薏苡仁15 白豆蔻3(后下)
滑石18 甘草3晚蚕砂15 寄生24
麦芽10 建曲10 山楂10

两剂。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9-22 22:08 2楼
2008年9月20日,二诊:热已退清,咽不痛,精神可,头脑欠清,后项连肩处酸痛,纳可,大便已行,质调,舌质淡红,苔白,脉濡。和之。

荷叶10 藿香6 葛根12 桑枝20
晚蚕砂12 竹茹6 姜半夏6 枳壳6
陈皮6谷芽15 甘草3

三剂。
2008-09-23 08:05 3楼
吴鞠通《温病条辨》湿温证治载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2008-09-25 13:08 4楼
起于温热,因过于滋润,而变为湿盛。法用芳化淡渗,兼以燥湿理脾,是取效迅速,学习。

然下焦症状并不明显,故用滑石、薏米,似有内外牵扯之弊。

一点看法,可能有错,请多指点。
2008-09-26 08:27 5楼
是“湿温”否?
2008-09-26 09:03 6楼
学习了!但确有不太明白的地方.
2008-10-02 11:52 7楼
回复 5# 却波渔翁 的帖子

关于‘湿温’定义确有争议,但此种现象并非仅此一病。。
2008-10-02 13:00 8楼
三仁中,蔻仁性温,见余国俊倡以桔梗代蔻仁,成新三仁汤
2008-10-02 15:31 9楼
白蔻仁,芳香而辛温,兼有开胸下气之用,善开上焦湿郁,主要对应的症状是胸闷脘痞。

以湿为阴邪,非温不化;其性秽浊,非香不散;其性粘腻,非辛不开。

一点看法,还清指点。
2008-10-02 15:36 10楼
桔代蔻之说有故标新异之嫌。
2008-10-02 15:44 11楼
原帖由 却波渔翁 于 2008-10-2 15:36 发表
桔代蔻之说有故标新异之嫌。


赞同渔翁老师的看法!
⬅ 望诊中的“望舌苔” 老茶馆 女子吵架后病症治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