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用灸法

2014-08-16 21:59 楼主
我们老祖宗留下话说,:“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意思是说: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所以冬至艾灸可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来年春天就可以获得健康、愉悦和美丽。
在中医的理论中,春季与肝相对应。所以从立春开始,人们就应该着手养护肝脏了。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国首席中医养生专家杨力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一些建议。
节气灸以得八正节气为佳。八正节分为四立、两分、两至。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其中二至尤为重要。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是人体锁阳驱寒的最佳时机。此时艾灸可快速驱除体内寒湿,补充人体元气,适合虚劳症、虚寒性体质、亚健康人群等
肝气虚弱典型表现:“手上没劲儿”
杨力告诉记者,中医认为“肝主筋”。肝气旺盛的人四肢灵活而有力。刚刚出生的婴儿大多握紧拳头,就是他们肝气旺盛的表现。所以,当老年朋友发现自己握力下降,也就是手上没劲儿的时候,就应该想到是肝气虚弱的表现了。另外,腰酸、背痛、腿抽筋、指甲干枯在中医看来也可能是肝气虚弱所致。
如果一个人经常熬夜工作,而且心里总有些郁闷,那也需要养肝。杨力解释,中医认为“肝藏血”,“人卧血归于肝”。所以总熬夜就会让肝得不到血的濡养,导致肝郁气滞,总开心不起来。
此外,如果一个人脾气急躁、头晕、眼睛和两腮发红、小便黄、口苦口干、睡眠不佳,那就可能是“肝火旺盛”所致。这类人也需要养肝。
艾灸“太冲穴”能补肝气
中老年朋友若发现四肢无力、经常抽筋,不妨用艾灸“太冲穴”的方法来补肝气。“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也是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每天艾灸它20分钟能养肝护肝。而每天有意识地用力重复抓握动作也能起到补肝作用。杨力提醒,“太冲穴”也是著名的消气穴。不过大家在生气时最好不要用艾灸的方法刺激“太冲穴”,而是要用点按的方式。“太冲穴”的位置大致在第一、二脚趾之间缝纹向上两横指处。
对于肝火旺盛、脾气暴躁、沾火就着的人,杨力建议多喝一些苦丁茶祛肝火。大家也可以到药店买夏枯草、桑叶和菊花,先将夏枯草12克与桑叶10克用水浸泡半小时,再煮半小时,最后加入菊花10克煮上几分钟趁热代茶饮,也有祛火的功效。而平时爱生闷气的朋友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小柴胡汤”等疏肝解郁的药物调理。
杨力提醒,各类肝病患者最好在饭后静坐10到30分钟。这是因为若饭后立即行走、运动,会让流入肝脏的血液减少,再加上饭后有大量血液聚集在消化系统内,这就容易让肝脏处于供血不足的状态中。这对肝脏疾病患者很不利。 (本报主任记者 李霆)

立夏至夏至艾灸养生法
前天开始进入立夏,也正式进入了我们爱灸族的艾灸黄金期,各位灸友们可要好好把握这个难得的时段,除自灸还应帮助或建议家人精诚艾灸保健补阳,为下面的秋收冬藏累积本钱,能这样做就是《内经》里说的“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了。
“立夏小满二节。地下封藏的阳热,由升而浮,则成夏季。立夏以后地面阳热较多。满者,地面上热满也。曰小满者,比较大暑而言也。此时地面阳热小满,不止旧年降沉的阳热,升现出来的关系。今年太阳由南往北,地面受热的关系,亦居其中。但生物的阳根,则旧年降沉的阳热,负责较多。地面之际,阳热小满,地面之下,阳热已大虚矣。故小满节后,多下寒之时病也。
芒种夏至二节。地面之际,阳热小满,雨水又足,麦穗生芒,将成熟也。夏至者,至者,极也。冬至为阳热降极而升之时,夏至为阳热升极而降之时。夏至之后,经小暑大暑,于是立秋。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于是立春。立春则阳升,立秋则阳降。夏至阳降,必经小暑大暑之热,然后降。冬至阳升,必经小寒大寒之寒,然后生。升降的范围大,则由升降而生的圆运动的中气足。所以夏极热,冬极冷地方的人,特别聪明(中气足所以肾气旺,中医说“肾通脑”,故聪明)。冬至以后,交立春而后阳升。夏至以后,却未交立秋,先有初伏,中伏,而阳已先降。造化之道,惟恐阳气不降。因阳性本升,所难得者,阳之降也。所以《内经》曰“夫虚者,阳气出也;夫实者,阳气入也”,阳升则出,阳降则入,所以人身交春夏则倦怠(中府太太:因体内积存的阳气大量发散出去,内虚所以人身容易倦怠,故夏天运用艾灸等补阳养生法,补充所失掉的阳气后人则不易疲倦)。交秋冬则健康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原理上篇]
中府太太按:“交秋冬则健康也”是指居住地的阳热,能够顺应秋冬季节降沉的地区。若季节反常的地区,如南方某些地方入秋不凉反热,或入冬不寒反暖的则人身未必健康,反而易得一些时令病如冬温等病,故艾灸养生也应时时依据当地气候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田原:中医有句话叫“春夏养阳”,如果说您和卢火神治病的时候都是从阳论治,那可不可以理解为,在春夏两个季节把阳气“养”足了,很多病就不会发生了?
李可:《内经》里面有“春夏养阳”这么个提法。这个春夏养阳的养生方法,对于避免很多的疾病有效。这是古代几千年实践得出来的一个非常正确的结论。
我们中医讲究治未病,治未病并不是说治那个没有病的人,而是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遏制它。因为人是自然界大气所生万物的其中一种,人的身体和自然界是同步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有的动、植物都要遵循这个规律。
那么冬天,积蓄了大量的能量以后,到来年开春,阳气慢慢生发,这个时候冬天的动物也醒来了,一些植物开始慢慢生长、萌芽、发育,这是一个阶段。然后到了夏天,阳气又进一步生发。所以春天和夏天,耗费的阳气最多。人的生命,以及动植物的生命,也是依据这样一种情况生长、发展,也要消耗很多阳气,所以在这个时候要强调养阳了,要不断地补充、保护阳气,就是因为阳气消耗特别大,你不要再伤害它。其实阳气这个东西,不仅是春夏要养阳,一年四季任何时候你都不要伤害它。——《人体阳气与疾病》
中府太太:通过以上资料的学习,按照古中医《内经》的养生理念,知道在夏天我们体内的阳气是大量往外生发的,多处于外热内虚,上热下寒的状态,就知道如何来养生了:首先生冷寒凉尽量少吃最好是不吃;进入空调冷气房要注意保暖,没有必要空调风扇少用或不用,尽量让人体顺应夏天阳气生发旺盛的自然状态,也适当发发汗,以排出体内的寒湿邪气;尤其是平时就是虚寒湿的虚弱体质,气血两亏容易疲累者,容易感冒,手脚怕冷者,鼻敏感,鼻炎,哮喘等患者。艾灸还是以强壮脾肾这两个先天根本的要穴为主,可以坚持艾灸无病长寿8要穴,其中强壮肾的穴位可适当多灸,如关元,气海,涌泉,神阙(隔炒盐灸更好,请参照敝博客相关博文。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云:“治少年房多短气[少年过度房事纵欲伤肾后少气无力],盐灸脐孔中二七壮”[约十四壮。艾炷大小和壮数应依体质和对艾火的耐受度为准]);还可以加灸命门,八髎,肾俞,筑宾,太溪,三阴交等穴;脾虚者还是要加灸中脘和足三里;平时容易气虚疲劳者多灸百会和上背部的大椎,身柱,膏肓穴极效;薰耳灸和坐薰灸也是很好的补阳排寒湿灸法。大家应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当的穴位施灸。
以上是我们艾灸养生的一点心得,谨供诸位艾灸同好参考。
火有补泻,热性体质也能灸
火有补泻,热性体质可灸
很多人都在询问着一个问题,体制热的人是不是不能灸!因为灸法属火只能补啊,一灸不就更热了吗。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是大家还不了解火性,就连一些从事者也犯迷糊。其实,我们的祖先已经把原始灸的补泻讲的很清楚了,慢火自灭为之补,吹火速燃是为泻。用艾条施灸运火也有补泻,艾条之火具有四相:温、热、灼、痛。温热为补,灼痛为泻,以补泻之法来刺激具有双向调节功能的穴位,经过经络的传导,来调整身体的寒热虚实。
对于热症施灸,正如张景岳在《类经》中作注所说“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起窗,如揭起被,皆谓之发”艾火施灸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火郁发之”的散热退热祛邪外出的目的,所以称“火有拔山之力,开门驱邪之功”。
所以,大家不必害怕,我们身体的功能很神奇,只要火足量够,正气内生,寒热之邪自然出矣。所以热性之人可灸!

秋灸关元 春灸气海
二千多年来,传统医学之理论和临床实践,始终贯彻着强身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早在《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又“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淮南子“良医者,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后世医籍,也常能看到防重于治之记载。
灸关元的最好时机在夏秋之交,相当于北京地区的7月底到9月中。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冬春两季除去特殊原因,尽量不要去灸关元穴,因为冬主收藏,春主升发,灸多了反而会泄精气。
【灸前准备】
(一)艾绒之选择:最好选用多年之陈艾(蕲州产者为佳),或市售药制艾条,剥去纸外壳,将其揉搓成细绒,色白如棉絮状,除去杂质,制艾柱如枣核大,炷体坚紧,上尖下圆如锥体。
(二)生姜之选择:选用上品老姜,切片约一分厚,需三十片左右,并在姜片上,针数孔备用。
(三)备料:生姜,艾绒,线香十支,火柴一盒,线绳一条,纱布两块(中心涂油脂),胶布两条,方盘一个,镊子一把,灰盒一个。
【施灸方法】(隔姜灸也可用艾条温和灸代替)
(一)保持室内温度,环境要安静。
(二)被灸者,平卧床上,盖好衣被,暴露应灸部位。
(三)先用线绳,从脐下至耻骨上测其总长。然后,折为五折(即五寸),取其所需尺寸(气海脐下一寸五分,关元脐下三寸)。定位后,作出标记。
(四)穴位常规消毒后,生姜片置于被灸穴位上,艾炷放于姜片上。
(五)用线香点燃艾炷之尖端,待其燃尽时,将艾灰取掉,另换一炷。如此接替点燃,直到应灸艾炷燃完为止。
(六)按规定壮数灸完后,除去姜片,穴位用酒精棉球擦去灰屑。如有灸伤,涂以凡士林或油膏,以保护润泽灸伤之外皮,再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一)室内温度要适中,以防感冒。
(二)施灸前,详细询问病情,是否有禁忌。
(三)按体质强弱,预制艾炷之大小,勿使太过或不及。
(四)施灸前,必须消毒,防止灸伤感染。
(五)初灸时,艾炷燃烧的不可太尽,被灸者以热为度,即可去掉,慢慢增加艾炷燃烧之程度,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好。
(六)灸后,查其皮肤起泡否。如有泡明显者,用消毒针抽出液体,无菌包扎,过数日再换敷料,以防感染。
【适应证】凡身体衰弱,阴阳两虚,营卫不调,下元虚惫,陈寒痼冷,体弱赢瘐,四肢逆冷,脾胃虚弱,精血亏损,五劳七伤,诸般虚损等,一切虚弱衰迟病症。
【禁忌】
(一)法定传染病,不灸。
(二)癌瘤、肿疡,禁灸。
(三)急性炎证,如肠痈、胃穿孔、肠梗阻,忌灸。
(四)大饥、大饱、失惊、酒醉,缓灸。
(五)温症,伤阴明显者,缓灸。
(六)发高烧者,禁灸。
(七)孕妇,忌灸。
(八)阴虚火旺者,慎灸。
冬至艾灸原因分析:
冬至的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按八卦学说,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中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初生。认为阳气初生时,就像农民育苗,女人怀孕一样,需小心呵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人只有体内阳气充足,才能达到祛病延年益寿之目的。而此时艾灸关元穴即是要将这种初生阳坚固在体内,慢慢生发生长,为体所用。冬至保健灸正是实现这一目的之中医传统保健方法,是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思想的鲜活体现。

冬至养生灸“神阙”
艾灸时间:冬至加前后4天,共9天
方法步骤: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神阙穴(脐窝正中),间隔一定距离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天每次10~15分钟。
功效作用:肚脐正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是调整人体功能的最佳作用点。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增强机体功能,达到治病保健之目的。
注意事项:
(1) 灸时要慎风寒,戒生冷、油腻。
(2) 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脐。
(3) 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艾灸。
(4) 孕妇不能灸
在灸后,不能让风从灸的穴位进风,要用毛巾在灸后的穴位上包两分钟,灸过最少要喝300ML温开水!
冬至艾灸原因分析: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按八卦学说,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中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初生。阳气初生时,就像农民育苗,女人怀孕一样,需小心呵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人只有体内阳气充足,才能达到祛病延年益寿之目的。而此时艾灸神阙穴即是要将这种初生阳坚固在体内,慢慢生发生长,为体所用。
如果有时间,可顺便将关元穴也艾灸了,没有时间,就只管灸神阙穴好了。
另外,是清艾条,不是药艾条。
冬至艾灸的原理解析:
1.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2.调和气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3.温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4.扶正祛邪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强,卫外能力强,疾病则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补益作用。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艾灸对人体起到了一个直接的或间接的补益作用,尤其对于虚寒证,所起的补益作用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温阳补益,调和气血的作用,帮助人们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8-17 11:44 2楼
呵呵,好文章,赞一个
养生,从自我做起
2014-09-12 11:30 3楼
艾灸不但养生,也确能治病,这几天自灸深有体会。
2014-09-28 12:08 4楼
艾灸也和针灸一样,易学难精。
2014-10-07 19:49 5楼
八月惊雷 说:
艾灸也和针灸一样,易学难精。

总结得真好
易学难精
2014-12-31 10:58 6楼
谢谢分享!好养生法。
2014-12-31 10:59 7楼
谢谢分享!
⬅ 烤橘子使你拥有年轻心脏 老茶馆 男人坚决不能碰的五种早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