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一本张子和的医学全书,有时间和大家一起讨论分分享。

2014-08-31 19:51 楼主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8-31 19:54 编辑



就是这本,买回来一直看,感觉很舒爽,等有时间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主要还想买一部伤寒和金匮,一部温病,一部张锡纯参西录,一部朱丹溪,朱丹溪怎么就没有全书呢,书店没发现,都是分开的,丹溪心法,格致余论,没必要分开,一共就不点东西,还分啥啊。。

这基本是比较想买的,其他的以后再考虑医宗金鉴,看了一下感觉还不错,四圣心源没啥意思,都是基础东西。

温热经纬,温病条辨,这类都写一本书里就行了。


这些医家,都有极强的时代局限性,大量知识是他们无法看到的,他们仅能从单纯的医理角度来把握,这种难度是极高的

所以古代医家大成者太少,这些人跟我比起来,仍然有距离,我不是说我比他们强,而是各有特色,他们论的东西,在我看来,还是比较弱,因为他们掌握的知识比较低端,而我掌握的知识量和面,都比他们宽的多,这是时代优势

大家也知道,我学医到现在,也就半年,我看这些医家的医论比较轻松,这些人的书还是比较肤浅,而我总结的经验,是他们不可企及的,这是时代问题

等有时间,我一一来说。 1947283TfkPV0_b.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8-31 20:02 2楼
这次看书,我有几个感觉,我觉得古人的医方挺全的,方方面面都有,现在的医家还是把古人的方子都学明白了,用明白了,加减用明白了,再说吧,别在那各个瞎发明了,你写那玩意,辩证都错了,你说你怎么往书里写,写进去不让人笑话吗。先把古人的理法方药用明白了再发明吧

就算你整出来几个方,也不可能万古流芳好不好,那玩意真是实在太多了,海量了,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你真正的方向,是把经典的用精,把病治好,这就是大善了,足够你一辈子不缺钱花了,你别搁那瞎发明,发明错了还招人笑。



这次看书,让我感觉到,很多民间的医家,他根本就没看书,要是看书了,就不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因为那玩意书里都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时间多看看,别瞎发明了,至少看完了用明白了再说吧。
2014-08-31 20:08 3楼
还有一点体会,像我这种就没看过医书的,就在网上学的,学了这么长时间之后,也没少做思考,等我第一次翻开古代医家的书,有一种如有默契,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初学上来就看,必定是比较生疏的,所以,自己广泛的学习,广泛的思考是十分有必要的,当你再看古代名家的书的时候,才有提高,才有升华如果初学就看,不仅看不懂,反而可能就麻木了所以初学就要看初学的知识,不要跳级看,即使看了,反而会带来反感,更不利学习初期一定要有广泛的思考,然后在读古人的专著,才能理解得进去最后,你自己的思考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不相信哪个人不需要思考就有深刻的理解和开拓的认识。
2014-08-31 20:11 4楼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9-1 05:33 编辑

我一直忘了一个人,叫许叔微。好像是宋代的。人称许学士。

我还有一点体会就是,网永远不能替代书本,书本上的东西,更厚重,有香味,可以反复拿来琢磨,

网的特点是快捷,繁杂,但是肤浅,你又不可能长时间在那看,累眼睛。

读书和上网,是完全不同的感受网络让人肤浅,书本让人深刻。网络让人浮躁,书本让人厚重。


你真积累出来东西了,我告诉你,用不着你着急,早晚必有发光的那天。就怕你啥也没积累出来,都是些渣,真叫你发光,你也发布出来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更应该向自己内心深处求取,修心于内,而不要浮华所左右,被虚荣牵着鼻子跑,那你这辈子永远都是小打,没个长进。
2014-08-31 20:23 5楼
张子和十篇著述,加一块也没多少东西,最后第十篇,张子和心镜别集,谈到伤寒传足不传手的问题。

张子和的理解,在古医学里面,应该说是很有建树的,但是,在今天来说,在我眼里看,仍然非常肤浅,太多东西是他不可能看到的,都是电颠覆性的知识,张子和这个理解,也就只能算一个小小的依据,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原文,
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论 伤寒只传足六经。仲景本论无说古今亦无言者惟庞安常谓主生故太阳水传足 太阴土土传足少阴水水传足厥阴木为贼邪。盖牵强穿凿胡不观内经阴阳杂合 论云太阳根于至阴名阴中之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阴中之少阳。太阴根起于 隐白名曰阴中之太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阴中之少阴。厥阴根起于大敦名曰 阴中之厥阴其次序正与此合。大抵伤寒始因中风得之于阴是以正传足经者阴 中之阳阳中之阴也。又以六气考之厥阴为初之气少阴为二之气太阴为三之 气少阳为四之气阳明为五之气太阳为终之气此顺也。逆而言之正与此合 缘伤寒为病逆而非顺也。

张子和从六气传遍的顺逆角度考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属于牵强的范畴。

而我从气血体量的角度考虑,我认为这是根本原因。
2014-08-31 20:41 6楼
张子和,亢则害,承乃制论。

假令水为母,木为子,当春旺之时,冬令犹在,即水亢也。水亢极则木令不至矣。木者,继冬而承水也。水既亢则害其所承矣,所以木无权也。木无权则无以制土,土既旺则水乃受制也。土者,继长夏之令也。水受土制,热克其寒也。变而为湿,此其权也。

这个论述很有道理,张子和确实是个聪明的家伙,但是我总觉得这里面有点牵强,但是目前还找不出破绽在哪。
2014-08-31 20:51 7楼
张子和论著第九篇,传世神效诸方。

辟谷方
大豆(五升,洗净,蒸三遍,去皮为细末) 大吗麻子(五升,汤浸一宿,漉出,蒸三遍,令口开,去皮为细末用) 糯米(五升,淘净,同白茯苓一处蒸熟用之) 白茯苓(五两,去皮,同

上将麻仁末一处捣烂如泥,渐入豆黄末,同和匀,便团如拳大,再入甑蒸,从初更着火至半后夜住火,至寅时出甑,午时曝干,捣为末。服之,以饱为度。不得吃一切物,用麻子汁下。第一顿,一月不饥;第二顿,四十日不饥;第三顿,一千日不饥;第四顿,永不饥。颜色日增,气力加倍。如渴,饮麻仁汁,转更不渴,滋润五脏,若待吃食时分,用葵菜子三合为末,煎汤放冷服之。取其药如后,初间吃三、五日,白米稀粥汤,少少吃之,三日后,诸般食饮无避忌。此药大忌欲事。


辟谷这件事,我是决然不同意的张子和此篇列出三个辟谷方,我认为皆不能实现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就不能实现。

这种方子,其本质就是,吃进去的东西,在肠道内缓慢释放,极少量的缓慢分解,释放出一定的能量来维持生命。

由于这种东西释放出来能量的速率非常低,所以但凡是一切消耗能量速率高的活动都不能进行,包括,欲事,跑步,体力输出。

这种方子,其本质是在耗,耗身体存储的元阳,最终成为阴阳两虚,性命将死
2014-08-31 20:52 8楼
又方茯苓饼子白茯苓(四两,为末) 头白面(一、二两)

上同调,水煎,饼面稀调,以黄蜡代油爆。至三日觉难受;三日后,气力渐生,熟果芝麻汤、米饮凉水微用些,小润肠胃,无令涸竭开食时,用葵菜汤,并米饮稀粥,少少服之。

又方 保命丹人参(五两) 麻子仁(二两,/炒,去皮) 干地黄 栝蒌子(炒) 菟丝子(酒浸,以上各二两生地黄 干大枣(各三两) 大豆黄卷(一升,煮,去沫) 黑附子(一两生用,一两炮去皮用之) 白茯苓 茯神 地骨皮(去粗皮) 蔓荆子(煮熟用) 杏仁(去皮尖用) 麦门冬(炒去心用) 地肤子(蒸七遍) 黍米(作粉) 粳米(作粉) 白糯米(作粉) 天门冬(去心) 车前子(蒸) 侧柏叶(煮三遍,以上各二两五钱)

上同为细末,各拣选精粹者,腊月内合者妙,他时不可合,日月交蚀不可合,如合时,须拣好日,净室焚者,志心修合,勿令鸡犬妇人见。又将药末用蜡一斤半,滤去滓,白蜜一斤,共二斤半,一处溶开,和匀,入臼杵二千下,微入酥油,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服至五日。如来日服药,隔宿先吃糯米一顿,粳米白面皆可,次日空心,用糯米粥饮送下;如路行人服,如遇好食吃不妨,要止便止;如吃些小蒸饼,嚼烂咽,或干果子,以助药力,不吃更妙。忌盐醋。日后退下药来,于长流水中洗净,再服,可百年不饥矣。
2014-08-31 21:20 9楼
朱丹溪的一点点,是他一生的心血,温热经纬,温病条辨是前无古人的奉献。当然跟你没法比了,他们学富五车,你一张光盘就得了。他们可以影响千百年,是不废江河万古流,你算老几?
2014-08-31 21:21 10楼
多谢分享
2014-08-31 23:26 11楼
本帖最后由 唐宋元明清 于 2014-9-1 10:54 编辑

唉唉。。
⬅ 自感功力不够 老茶馆 借用三叉神经痛方治牙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