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润安论“风”

2014-09-04 00:21 楼主
邹润安论“风”
王昆文
“风”为六气(淫)之一,又为“百病之始”。然而,“风”的实质是什么?其产生由来、风病的分类与治法,以及风湿二者之间的关系等,在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中都论述得不够深入,甚至没有对“风”这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清代医学家邹润安(1790~1845)在所著《本经序疏要》论风病7篇、《本经疏证》和《本经续疏》中,对以上问题都有论述,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
1“风”的由来与实质
关于这一问题,邹氏在其书中多处皆有论及,如《本经序疏要眠S风眩》篇中说:“阳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均之风也。”又同书“中风脚弱”篇说:“夫风固阴性凝聚,阳在外不得入,则与之周旋不舍而为者耳。”《本经疏证》论矾石条下说:“如六淫七情一有以伤其阴,则阳孤无以行其化,淫而为风。”这就是说,“风”乃是阴阳不和所产生,“使风以阴阳不合化而病者”。
那么,“风”的实质是什么?邹氏认为:“风者,阳气之变眚也。”即阳气变化所产生的疾病。正如他在疏证黄精条下说:“所谓风必淫于外而不返之阳。”他还以《周易》巽卦来阐释“风”的含义。
关于他对“风”的实质的认识,我们还可以从其著作的其他地方找到,如疏证威灵仙(主诸风):“使阴不化而阳淫为风者息。”疏证天南星:“故其所治非阴虚而阳不能化之风,乃阳虚而阴不得化之风。”疏证犀角:“阳之所以化风者,在上则独亢而不与阴交∠∠∠∠。”
由此可以看出,邹氏论药多不离阴阳,论病机亦不离阴阳,论“风”的由来与实质亦然。为此,他提出了“人身阳气自应风化”的问题。他说:“故夫人身之阳,在上则欲其与阴化而下归;在下则欲其化阴而上出。设使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斯阳亢无以升降,于是为出柙之虎,失系之猿,而穷而无归,咆哮狡狯,百变不已。”这就是他阐释“人身阳气自应风化为病”的原理,并把它归为风病的一种类型,还在“疗风通用”篇中对此类风病的主治药物详加罗列。
总之,邹氏在这里所谈的“风”,皆是指的内风,而非外感风邪者。
2 风病的分类
邹润安认为:“风之病人也,大率有三:有感而即发者;有既入人身,盘旋气血间,久乃成病者;有人身阳气自应风化为患者。”
他举例说,第一种风病如伤寒、温热、时气等;第二种如风眩、头面风等;第三种最多,如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中风手足挛急、皮肌苦痒、恶肉死肌、大风癞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血厥等。第一种属外感类,而后两种风病均属内风范畴。从邹氏《本经序疏要》论风病七篇来看,除首篇为“疗风通用”外,其余六篇分别是“风眩”、“头面风”、“中风脚弱”、“久风湿痹”、“贼风挛痛”和“暴风瘙痒”。看来,他这里主要还是讨论内伤杂病中的风证。
另外,他还提出风有在上在下之分:在上之风如卒仆无知、痰涎涌逆、头风眩痛、涕洟唾泪、头面风等;在下之风如肠风、胃风(为飧泄也)、风秘、风燥(为便艰也)。还说有“束缚难伸之风(贼风挛痛)”、“筋骨懈弛之风”等。
尤其是他在书中提出的关于“头面风”的诸多症状表现,可为我们临床诊断之一助。他说:“其病既不常在,亦不竟除,来本无期,去亦无迹。其来也,或目泪,或涕唾多,或忽忽如醉,或头痛,或生疮,或肿,或不光泽,或面目黄色。其去也,倏然若失。则其阳气暂弛而病生,稍张而病罢。犹可不使阳化在下之阴,令上出而为光泽脂緻,以养肌肤、润颜色乎?”
3 风病的治法
邹润安提出,风病的治疗原则“总不出用阴和阳一语”。这也是据风病(内风)的由来和实质而决定的,即治疗风病必须调和阴阳。“阳之郁者伸之,阳之劲者缓之,阴之结者破之,阴之竭者濡之,随其所在而泽阳,因其所近而招阴。”他并以雨的生成为比喻,说明“必得雨而风乃息。雨固阴阳之既翕而化焉者也”。
其具体治法,我们从邹氏论风病七篇中可以大体看出。他对篇中提到的六种风病,都分别先列出其主治药物及其药性功能(据《本经》、《别录》),然后又将这些药物综合起来分析,提出所采用的治法及其所以然,颇能给人以启迪。如在“暴风瘙痒”篇中,他既分析了发痒的原因和病机,又指出在其主治药物中为什么“行气者倍多,利血者绝少”,又比较了暴风瘙痒与贼风挛痛在治法上的区别,认为前者重在疏利,而后者重在搜逐。
在“久风湿痹”一篇,他指出痹症不仅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其中有一气偏胜的问题,而且更应看到“人身亦有体质之不齐,阴阳之偏旺,气候之胜复,而感触动荡于其间”。加之痹有寒热之分,又有病位在骨、脉、筋、肉、皮之不同,有痛者,亦有不痛者,还有所谓五藏之痹等。所以,痹症之治疗,也应根据其具体的症状,采用多种方法,或寒热通补互用,或相应地采用除烦、平喘、通利血脉、养营、定惊、伸引筋骨、下气止呕等,而不应仅是“治风以散,治寒以热,治湿以渗”而已。
在“中风脚弱”一篇,他特别分析了此病与痿证的区别。他认为,中风脚弱之风“风”,乃“直是酝酿于湿与热中,欲出而未得出,欲息而未得息者”。因之,此病由湿热引起。而“痿则虽间亦有夹湿,如所谓肉痿者,余则均系热灼阴消,皮毛血脉肌肉筋膜骨髓直干枯耳”。他还指出,中风脚弱虽系“湿与热凝聚而生”,但又“不全系于风”。因风性善行,不能但驻一处。对此病的治法,他主张行湿以去热,通血以导气等,故可以用石斛、丹参、牛膝、竹沥等性寒通利之药。
另外,对“头面风”,他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关于天寒地裂而面不衣的原理为例证,说明“头面风固在上,其所以然却在下”,“其主治多用温升”。
4 风与湿的关系
关于风湿二者的关系,邹润安在对独活、防风、黄精等药的疏证中说得相当精辟。他说:“盖风非湿不生,湿非风不化。”“所谓风必淫于外而不返之阳,所谓湿必滞于内而不化之气。惟气滞于内而不化津化血,斯阳淫于外而不返本还原。此风湿是一气之不偕,非两气之互合矣。”就是说,湿能生风,而风必定由湿中产生;风能化湿,而且湿必定为风所化。风湿二者皆由人身一气之不调偕而产生,并不是两种气的互相合并。
在疏证黄精条下,邹氏有一段关于风湿所由产生的最精湛的论述:“且气血阴阳,皆纲维于中焦。惟其脾输心化,方足供一身运动。然脾输赖肝之疏,心化藉肺之布。倘肺不布,则心所化之阳淫于外而为风;肝不疏,则脾所输之精滞于中而为湿。”由此可见,风湿之原委涉及多藏,脾输、心化、肺布、肝疏,一有所碍,则风湿生焉。
由于风湿二者是一气之不偕,好似一对孪生兄弟,所以一般都习惯二者并称,成为我们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在治法上也往往驱风除湿并用。因此,邹氏很赞赏将防风与独活二药并用,并详细地阐述了这种运用之妙:“故独活能治风,然其所治之风,是湿化风∠∠∠∠㈠风亦能治湿,然其所治之湿,是风化湿。”“独活散湿以化风,然时与防风合奏散风之功。防风祛风以行湿,然时与独活协为除湿之助。”
邹氏还认为,由于湿与水、饮同出一源,所以水证与饮证也与风有较密切的关系。如越婢加术汤之治风水,桂枝附子汤之治风湿相搏,苓桂术甘汤、泽泻汤之治风眩等,皆可为明证。虽然这些方剂不是直接地治疗风病,但通过其治水饮,确能起到治风(或祛风)的效果。
5结语
邹润安对“风”的由来和实质的认识是深刻的,也是符合实际的,他与其他医家如叶天士等人所谓“肝阳化风”的理论相一致,只不过论述尤深。他对于风病的分类可谓简明扼要,尤其是阐明了“人身阳气自应风化为患”的问题。对于风病的治法,他提出了总的治疗原则即“用阴和阳”,并对“风眩”、“头面风”等六种风病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治法。他对风湿二者的关系以及风湿病病机的阐述也是相当精辟的,颇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并运用于临床实践。
(注:本文原发表在《国医论坛》2003年第5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9-08 07:15 2楼
邹澍是目前我看过书里逻辑能力和考据学做的最好的。我关于风的理解,的确是看本经疏证入的门。
2014-09-08 10:45 3楼
人体确实存在风的,在自然界气动为风,因气温或气压差形成,人体亦然。
给一些人刺血拔罐的时候,随血流出会将血液吹成一个个的气泡,绕罐而不散,我想这就是人体之风。
2014-09-08 11:15 4楼
风的本质是压力差,再深究是阻隔和接受 热量的速度差别。
2014-09-18 13:04 5楼
给力,挺你
⬅ 呕吐一例 老茶馆 这种痢特灵好,服了不打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