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栋老师认为,辛味真正作用是刺激胃,温病本质是内虚化热,提倡医论无用论

2014-09-04 09:17 楼主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9-4 09:21 编辑

我和他的观点不同。


1.轻阳发腠理,这就是药物走到体表了刘国栋老师认为不是,请刘老师拿出证据我认为是,我的证据是黄帝内经。

2.味辛的作用是刺激胃,形成胃功能增强我认为这只是味辛的不到十分之一的作用,味辛的真正作用在于发表。

3.刘国栋老师有医论无用论,我没有,我认为医论有用,我估计刘老师是没懂医论,所以认为无用,这种行为很可怕啊。很危险啊。

4.温病本质是内虚化热,前面刘老师也说过,温病同样有六经传变过程,现在怎么反悔了。

温病是有两大类,一类外感造成,占绝大多数,一部分是虚损造成,占少数。

5.难道温病主要用辛温吗这是您的理论吗。 搜狗截图14年09月04日0913_6.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9-04 09:18 2楼
2014-09-04 09:34 3楼
打的没了,重打吧。温病用辛味,凉平为主,辛温要用必须小量。我没提过温病的六经传变。温病从内来,不传的多,传也是正传入胃,逆传入营血。医论是没用的,洋洋洒洒,最终推导出的结论有时代局限地域局限,等等局限,没有推广的可能,唯有直透本质,才能见微知著。学的越杂越要有核心思想,要不就是废才。第一第二条你结合整个前七篇内经自己研究。辛甘发散了,气厚气薄,味厚味薄,这里面都有实际的道理。差不多到地方了,还是说到哪里算哪里。
2014-09-04 09:57 4楼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9-4 09:59 编辑

刘国栋 说:
病从内来,不传的

打的没了,重打吧。温病用辛味,凉平为主,辛温要用必须小量。我没提过温病的六经传变。温病从内来,不传的多,传也是正传入胃,逆传入营血。医论是没用的,洋洋洒洒,最终推导出的结论有时代局限地域局限,等等局限,没有推广的可能,唯有直透本质,才能见微知著。学的越杂越要有核心思想,要不就是废才。第一第二条你结合整个前七篇内经自己研究。辛甘发散了,气厚气薄,味厚味薄,这里面都有实际的道理。差不多到地方了,还是说到哪里算哪里。


1.温病用辛味,凉平为主那到底是平还是辛凉是性,辛平是味,那你到底味是辛还是平啊还是辛平,呵呵。

2.您没提温病六经传变是吧,那可能我记错了,那就是别人提的,肯定有人提了您说温病从内来,那到底有没有从外来的温病啊瘟疫,这种是从内来的吗,大头瘟是从内来的吗,疟疾是从内来的吗。

温病条辨里面分类的,风温,温热,瘟疫,温毒,冬瘟,暑瘟,温疟,湿温,秋燥,伏暑,您分类一下,那些是从内来的。

3.您可以说传入阳明,不好说传入胃,传入胃这个范围就大大狭窄了入胃也好,入营血也罢,这个邪气是哪来的呢。

4.理论有时代性,有地域性,但是理论告诉你了,让你把这些包括到理论之内啊,理论都告诉你注意区分时代,区分地域了啊,您自己不区分,您不能反过来说理论没告诉你啊。

5.直透本质,见微知著,核心思想,这个东西是什么,他不是理论吗你可以把理论总结为一句话,但是你不能说他就不是理论了啊。

6.您是不喜欢理论的啊,怎么还拿内经来研究辛甘发散,气厚气薄,味厚味薄研究之后,得出结果,味辛还是不是主要功能是刺激胃呢。我不一定能研究明白,比较笨。
2014-09-04 10:54 5楼
平是味?这是谁说的?你自己的理解?五味是六种,酸苦甘辛咸淡。四气是五种,寒热温凉平。这是基础吧。
温病从内发,这从口鼻而入,和伤寒的表邪传里怎么区别还用我来说?难道温病的内邪不是从吃饭来的?邪本身就是不正之气。这也是基础。当然你要是说瘟疫从外来,也不算错,毕竟人除了从小那几斤,都是从外来的。但真要是较真,口鼻而入的病菌,如果没有内部的不协,如何为病。说到底,还是西医的思想作怪。邪气就是多余的或者局部多余的正气。内经和仲景的东西都是实践,不是所谓的理论。自己体会。
2014-11-25 07:03 6楼
谢谢分享!
2014-11-25 16:59 7楼
理越辩越明
⬅ 既然唐宋元明清老师教我知识,那我也教他点知识,就教畏寒和恶寒的区别 老茶馆 从自然中探讨致病、治病之理(十五) ——气有余便是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