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说脉的一句启发

2014-09-24 21:27 12楼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4-9-24 21:31 编辑

文子医生 说:
许有人能做到。但

诊与治是两种阶段和层次。就如两国交战,一方收集了许多对方正确的情报,但偏偏带兵的统帅是蹩脚的,没有好的战术,结果还是打败了仗。所以诊得准,还不能完全代表治得好,但是治得好却不能完全要靠运气,要建立在诊得准的前提下才能把控大局。
2014-09-28 09:12 13楼
内经言诊,目的是为了治。
诊不切于治疗,此非内经的方向。

当然,也不否认有这个方向的基础研究思考的存在或其必要。
2014-09-28 10:09 14楼
本帖最后由 平桥细雨 于 2014-9-28 11:36 编辑

赞同楼主观点。反对造神。凡人就做凡人的事。别期望成神,有神无神另论。
2014-09-28 12:24 15楼
老道们讲大道至简。讲究辨证看待世间一切,也就是注重宏观。道医有此发展而来。而后来道医掺合进来很多儒生,这些家伙的优点就是理论超群,博古论今,缺点几乎是不断的重复。抱着古文,未经自己的实践,就胡乱开药。古有苏东坡害死人无数,今有更多。偶然除了几个兵家道家思想的医生,必被舆论消灭殆尽。亡中医者,儒医也。
2014-09-28 14:15 16楼
其精于四诊之一者,皆可对某些病见病知源,非独脉也。若能四诊皆备,上之上者也。
2014-09-28 16:07 17楼
医有专门,技术承载医道。儒医畅理,借医展其抱负。
人命相关,专业技术的精到,更重要。
2014-11-12 09:49 18楼
大道至简,我认为是整篇文章的精华。
2014-11-14 21:24 19楼
《素问•征四失论篇》载:“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对于这句经旨,后世《内经》注家及脉学名家予以了明确客观注释。如

明•张介宾《类经十二卷•论治类十九•四失》注云:“凡诊病之道,必先察其致病之因,而后参合以脉,则其阴阳虚实,显然自明。……不先察其因而卒持寸口,自谓脉神,无待于问,亦焉知真假逆从,脉证原有不合,仓促一诊,安能尽中病情?心无定见,故妄言作名。误治伤生,损德熟甚,人已皆为所穷,盖粗疏不精所致,此四失也。”

明•李中梓之脉学专著《诊家正眼》云:“此言不问其症之所由起,先与切脉,未免模糊揣度,必不能切中病情者矣。”

张山雷《脉学正义•卷二•第十八节 问证》:“此言不问病因,而猝然持其寸口之脉,必无中病之理,充极其量,亦只能妄言其病名耳。古人明言不问之弊,必至于此,可谓透彻,奈何今偏有大名鼎鼎者,偏以不问为高,自矜名手,是真所谓古今人之不相及者矣。”

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盖不问病因,仓促持脉以应病家之问,惟妄言诈名以欺人耳。妄言,是信口胡说。诈名,是杜撰病名。……第四失之重点,本只不问病因,卒持寸口两点,但因仅凭切脉,不能全部掌握病情,而欲妄行施治,已属粗工,病情未掌握,指下难明,心中无数,当病家询问病情时,就只能信口胡说,杜撰病名来进行搪塞,粗工的伎俩,至此就完全彻底地暴露出来。”胡氏的客观解释,所言极是,临床确实如此。

金栋按:经旨已明确指出,诊病必先问诊,然后再切脉,乃诊病之次序也,如此方为明智之大医;否则仓促诊脉,或单凭脉诊,贻误大焉。
2014-11-14 21:26 20楼
《素问•三部九候论》载:“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

疾病有新旧之分、原始与今时之别,善诊者,必先问之,方可切脉。

张山雷《脉学正义•卷二•第十八节 问证》:“此经言问证之一端也。始病者,受病之远因;方病者,今病之现状。盖当时之病势,或可据脉象以得之,而从前种种源由,渐渐变态,决不能据今日之脉证,而想像于万一,读经文著一‘必’字,谆谆告诫,何道郑重,何以今之时流,偏谓我精脉理,竟有不许病家自述证情者。岂今人学识,果能超轶远古耶?亦徒见其大言欺人耳。”

金栋按:本篇所讨论的是诊脉的问题,不仅论述了三部九候诊脉的方法和具体内容,而且也强调四诊合参。可谓尊经据典,问诊在切诊之先。
⬅ 我所缘遇的“道家南宗”传承 老茶馆 中医临床常见失误(3)——不要以老经验硬套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