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说脉的一句启发

2014-09-23 16:56 楼主
“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不详细地问,光把着个脉什么病能看出来呢?连黄帝、岐伯都看不出来,现在有些所谓的“脉神”、“神脉”能看得出来,超凡入圣,小心超圣入魔了。要明白这是不真实的。
虽然不否认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但常规的方法,才是大道。
单纯从脉讲,自然有脉理,但仅凭脉来看病,在这里明确提出来这是粗鄙的方法,会走向死胡同,找不到诊断的出路。学过中医就应当会摸脉,不摸脉至少看起来不象个中医。所以不是否定脉学,而是要客观真实地看待脉学。
脉学到底有什么作用?从提出脉学的《黄帝内经》开始,地位很明确,用途很明确,它的有限性也很明确,切记不要“妄言作名,为粗所穷”。从《黄帝内经》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序,到李时珍《濒湖脉学》的序,都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张仲景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李时珍说“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讹谬,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若要详细地诊断,非备四诊不可。

李时珍是个搞学问的人,注重现实的可验性。现在一些人说摸出里面微观结构几个毫米的,哪个关节怎么错位的,这无从证实。不要被一时玄惑的说法迷惑,读经所以明理,能清醒的看待一时的鱼龙混杂,乱说纷纭。





不否认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但常规的方法,才是大道。

这句是后加上的,留有余地,话不能说绝。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9-23 17:07 2楼
大道是通天地古今、四海中外的。
如果不知道这个根本道理,就会把这明白的当成晦涩的。
有人说《内经》只说些大道理,不讲点实事,不教个秘方什么的。
不如什么道理都别说,只说这个病怎么治好,给我个方。比如说针灸道理,不如告诉我扎哪个穴吧。
告诉你哪个穴就能扎好吗?
治病是整体的思维的认识,是个整体的过程,不只在一方一术上。
所以这一篇提到的对脉诊的错误认识是四失之一。
明白了道理,就不至于迷信任何虚假的宣传,就可以踏实地学习中医的脉诊,踏实地来治病。
不可否定脉诊的作用,但也不要把它想象成神秘和不可知。
凡是神秘和不可知的都不是真学术。
大道至简,象天地之明,人人能够会,这是正确的方法。
2014-09-23 22:54 3楼
此言甚是,必须得顶!
2014-09-23 23:18 4楼
本帖最后由 第十三刀 于 2014-9-23 23:33 编辑

脉是可以知病,经中很多地方都有提及.特别是体内的气血状况.至于此句当连联上下文来讲,黄帝意告诫诊病必须十分仔细尽可能的多了解病人的其他信息
2014-09-23 23:31 5楼
奇恒六十首,五脏病脉等等都是言脉而决生死,可见脉是有重要信息的.现在有些人所谓的微观脉法,能号出体内具体病灶的,是完全脱了脉的本质,或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2014-09-24 10:32 6楼
请问是哪一章的话?
2014-09-24 11:57 7楼
学习了!脉的作用很重要,但肯定要与其他三诊相结合才能辩证。
有些高人有天眼通,可以看到人的脏腑。但这已经不是中医的范畴了。
更有些病,与非人相纠缠,医的效果就已经很小了。
2014-09-24 12:21 8楼
都只是【程度】的差异而已。例如一个脉学不错的中医,可以切脉知道很多信息。而在外行人看来,就显得神秘莫测。

果然神秘?

非也。若其也能把脉学学到这种程度,他自己也能做到的。

故曰:所谓的【神奇】,大多数是我们自己“、不懂、或 做不到”而已。有些人的“脉法”可能真的比我高很多,可以通过“切脉”看到更多我当前还看不到的东西。无他,我自己的技能还达不到那个高度而已。——技能,的确有高下之分。

但是,个人反对“拿切脉造神”。要实事求是,不要过度包装。
2014-09-24 15:14 9楼
顶起来!
顶起来!
2014-09-24 15:55 10楼
想学中医,必须先过脉诊关,在过去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2014-09-24 20:02 11楼
本帖最后由 文子医生 于 2014-9-24 20:09 编辑

脉就是我的软肋。但是说有人能单凭摸脉就诊断出病在哪里,我还是相信的。因为我达不到的也许有人能做到。但是我也听说有人单凭脉就能诊断得如何准,但是治病却不怎么样。我想这也是黄帝为什么强调单纯去追求靠摸来诊治病是“粗之所穷”,因为光追求一点,放弃四诊合参,还有治病的技术的学习。只能是做医的一种过失。
⬅ 我所缘遇的“道家南宗”传承 老茶馆 中医临床常见失误(3)——不要以老经验硬套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