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陈而难入”解

2014-10-05 14:18 楼主
从字面上看,这句话已经接近于白话,它的意思就是:(针刺治病的原理)说起来容易,但却很难理解。“陈”是言说;“入”是被人理解。

乍看这话,似乎是显摆自己的这一套学问有多么的玄妙深奥,一般二般的人理解力太差,根本就接受不了。因此,这话中带有一股自卖自夸、自吹自擂的庸俗气,而且很容易给初学者造成畏难心理。无论是作为文化传播者,说这种俗不可耐的话,还是作为针医启蒙者,不但不鼓励,反倒说这种让初学者灰心丧气的话,其实都毫无必要。不过,我们应该知道,自鸣清高,故作神秘,也是道家学派的一大特点,从老子、庄子算起,概莫能外。

然而这话还有矫揉造作的毛病。因为,作为一位道家学者,本应信守“无为”、“自然”,诸事由道,莫可强求。则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顺其自然,而不会勉为其难。那么,既知其“难入”,还很勉强地再三去“陈”(他肯定早就“陈”过,而且应该不止一次,否则不可能知道“难入”),这就违反了“无为”、“自然”的信条,于是陷作者于悖论。因此,这句话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没有道理,说了反不如不说。

还有,无论如何,“易陈而难入”,只是主观感想,与学术无关,对于阐述针刺治病的要领(小针之要),没有任何帮助。如果考虑到古人著述都有极尽简练的文风,完全可以用惜字如金来形容,则愈加显得不合逻辑。

如此看来,“小针”这个话题势必触及了作者的心痛之处,令其感慨不尽,如骨梗喉,不吐不快,非把自己的感想抒发出来不可。

实际上,这句话恰恰表明了,针刺医学在发轫伊始遭遇的尴尬处境。因为,很显然,此所谓“难入”,不过是自我解嘲的遁词,说白了,其实就是大多数人都不买“小针”的账。也就是说,任凭你说得天花乱坠,广大民众仍然怀疑针刺的疗效,不肯接受针刺治疗。否则的话,“难入”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这句话应该看作是《小针》作者毕生创业的总体感受,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任何发明创造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畅通无阻,而是历尽坎坷、饱受挫折。如果仔细揣摩这句话,应该不难想象:实际上,也只有在针刺疗法长期遭受误解和冷落,而作为针医创始人的作者感到非常悲观沮丧的情况下,他才会发出“易陈而难入”的无奈之叹。

我们知道,大凡新生事物的开创者,其创业历程都难免落寞和无奈。只不过,这样的结局对于胸怀大志心雄万夫且已经取得重大学术成就的《小针》作者来说,实在难以接受,精神几近崩溃,所以一提起“小针”就不由得唉声叹气。

反过来说,毕竟金属针具刚刚发明不久,针刺疗法(作为一种医术,这是指用金属针刺入人体肌肤以治疗内科疾病的方法)在当时社会的大多数人还属于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尽管《小针》作者作为一个出类拔萃的针医先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通过实实在在的疗效证明了这种新式疗法的优越性,然而传统观念毕竟根深蒂固,旧的风俗习惯不会轻易动摇,而保守势力对新生事物必然会发自本能地怀疑和抵制,则新式疗法不但遭到文人士大夫的鄙薄和非难,就连医界同行也多持疑忌态度,乃至说三道四,冷嘲热讽。所以就《小针》作者当时的境遇来看,在全社会推广普及针刺医学,确实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综合上述,再根据《小针》作者的学术成就,可以遥想其当年伏案执笔时有多么的愤懑:盖自髫迄壮,献身针道,数十年潜心钻研,终于自成一家,足堪彪炳千秋。然而天妒英才,时不我与,虽潜龙在渊,终壮志难酬。及至暮年,忧泰山将颓,针道不传,乃开课授徒,亦属万般无奈,聊以自慰而已。然方将开言“小针之要”,又禁不住感慨万千,心潮跌宕,既愤世嫉俗,又顾影自怜。故此一句“易陈而难入”,虽有蛇足之嫌,却充满惆怅悲凉之意境,只为伤心感慨之极,是以情不自禁地抒发出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国中医科学院】伤寒论概论部分 第一节课 老茶馆 更厉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