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功效是如何发现的。

2014-10-15 12:08 楼主
中药的功效是如何发现的。
2014年05月29日 12:39:31 不会讲普通话的孩纸
中药的功效是如何发现的?

笔者是名中医院校的本科生。以下观点不具有任何参考意义,纯属学习心得。

近来有好友同笔者讨论中药的功效是如何发现,碍于表达,现分述如下。

一:定义功效。在中药学中将其定义为药物在人体的治疗作用。首先想要更好的理解功效,就得先明白什么是药性。药性一般是指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形状的高度概括,而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包括五味,四气,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等。在中医的框架中药物作用对象是人体,切不可搞乱。而功效是药物作用里的治疗作用部分。药物作用既有治疗作用(功效)又有不良作用。

二:功效是如何总结出来的?如上段所述,它的对象是人体,那自然而然就应该是从人体的反映症状总结出来的。是现代人根据古籍和临床经验探索总结和提练的。如病人吃了大黄出现泻下的现象,而连带反应热象也随褪去,于是认为它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临床上常用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证。

三:如何看待功效的总结与方剂的关系。笔者认为方剂是一般用来验证中药功效的关系,而中药是来决定方剂的应用。但由于中医是一门扎根临床学科,融入中国古代文化因素,使其复杂化和难于标准化。如有些功效是从古方中反退敲出来,主要集中于经方,这种情况不多。如桂枝中的解肌功效就是从桂枝汤反推出来的。由于中医的特殊性对于这现象笔者认为应给予理解。

四:药物原始积累对中药功效的影响。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药物的原始积累是功效的基础,而功效是药物知识的升华。但这一过程中不能离开人体,这很重要,一旦脱离了人体,他们就便的毫无意义了。其中药物知识的积累方式与人的社会劳动有很大关系,如神农尝百草,古人学习动物受伤后寻找药物的本能等等,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能不能认为功效是尝出来的?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可取的,是肤浅的。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它始终与临床结合,同样不能脱离临床,那如何更好地理解,笔者认为尝只是属于药物知识的积累,是对中药的形状的认识,是以药为对象,前人常常将药物的形状和性能相联系,并用药物的形状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原理,但随着认识的深入,它们之间的涵义是截然不同的,不能混淆。还是那句话功效不能离开临床,离开就不存在功效的意义。

六:药物的配伍与功效的关系。过去笔者一直认为配伍能产生新的功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配伍只是改变现有的功效。在开篇笔者就讲到功效是中药的属性作用么它就是这位中药所特有的,不会因配伍产生新的功效。

七:结语。笔者认为由于中医理论上存在这特殊性,那就决定着中药不能想西医那样实证研究。中药作用于人体所表现症状是与正气的盛衰有关,所以它即有一定个体性。总之我们在看待功效应与临床紧密联系起来,记住它对象是人体,不是小白鼠或者细胞。本以抛砖引玉,给予管见。愿杏开满园!!!拟稿20140528

附:如何看待内经用酸苦甘辛咸淡的理论。引某位老师的看法: 内经里面对中药五味的作用论述是中药应用的标准,酸苦甘辛咸淡的药性趋势是对的。但是有用五行画圈强行解释的就得另对待了,尽量先不去用这种理论解释药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0-15 18:27 2楼
六:药物的配伍与功效的关系。过去笔者一直认为配伍能产生新的功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配伍只是改变现有的功效。在开篇笔者就讲到功效是中药的属性作用么它就是这位中药所特有的,不会因配伍产生新的功效。

这个认识有错误,药物的配伍可以产生新的功效,不用质疑。具体就不讲了。
2014-10-15 21:45 3楼
全真导气,喝药半小时后启动真气,药物在体内是怎么回事,一目了然,古人对药物的认识并非完全是经验的累积。
用同样的方法,如果方剂中少一味药,比如干姜,同样可以用真气代替缺失的干姜。
同样是治病,只是药物是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真气需要似有非有的意念支撑。真气的引导力度大于药物本身的力度。
同样的方剂,也可以用真气引导,改变方剂的作用部位。
⬅ 各种风湿骨病急性期肿痛难忍,就用古方麝香丸(圆) 老茶馆 筋络发生病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