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病只分伤寒、温病——中医千古谬论(2)

2014-10-17 11:14 楼主
伤寒、温病症状并见的外感病我称之为寒温病,寒温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生机率绝不亚于伤寒或温病,可以毫不含糊地说,伤寒、温病、寒温病是鼎足而立的三大类外感病!除了《黄帝内经》对寒温病有简略记述外,千百年中医典籍再没论及,这不能不说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大缺陷!


《素问•生气痛天论篇》上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病论篇》上又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当与汗皆出,勿止。”以上两节经文的意思是:冬天外感风寒没有及时消散,藏于体内变成伏寒,到了春季气候温暖时,伏寒郁热就会与春季风温互相激荡而发病,变生同时有伤寒、温病特征的寒温病!治疗寒温病以汗法为主,令伤寒、温邪随汗外解,汗出邪散就会脉静身凉!(节选于《中医重大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实录》第137页)



医案9 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和风温(寒温病)
魏××,女,5岁,1998年9月23日。
恶寒发热4天,体温在37.5℃--40℃之间波动,头项强痛,顾盼不利,眼中灼热,眼角时微泪出,唇红,刻诊体温38.5℃,病起于暮秋温热天气突变严寒,曾注射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地塞米松、清开灵针,口服安乃近、维C银翘片、病毒灵、板兰根、鱼腥草素钠,发热24小时持续存在,舌红苔厚黄。

《素问•生气痛天论篇》上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病论篇》上又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当与汗皆出,勿止。”以上两节经文的意思是:冬天外感风寒没有及时消散,藏于体内变成伏寒,到了春季气候温暖时,伏寒郁热就会与春季风温互相激荡而发病,变生同时有伤寒、温病特征的寒温病!治疗寒温病以汗法为主,令伤寒、温邪随汗外解,汗出邪散就会脉静身凉!

患者发热4天仍然恶寒,为太阳经外感风寒铁证!患者舌红苔厚黄,眼中灼热,为三阳经外感风温铁证(外感病厚舌苔主三阳经外感合病)!结合病起于温热天气突变严寒和其它一些兼症,诊为三阳经外感风寒郁热和风温,风寒郁热属新感,风温属伏邪,方选麻羌桑菊饮加减。

处方:麻黄6克 羌活6克 桑叶9克 菊花9克 薄荷9克 连翘6克 桔梗3克 甘草1.5克,1剂水煎,停用一切中西成药。
疗效:服完首煎药连得喷嚏3次,随即鼻流清涕,舌苔厚黄渐变薄黄,此为风寒郁热、风温向外发散的佳兆!服完次煎药2小时,体温降至37.5℃,第二天继服原方中药1剂,发热尽退,诸症平复。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0-17 11:17 2楼
医案10 太阳阳明经外感风寒郁热和122风温(寒温病)
魏××,女,9岁,2001年9月10日。
恶寒颤栗,颈痛呛咳,咳声如犬吠,视物模糊,大便2天未行,矢气味臭,食欲减退,体温38.2℃,病起于温热天气突变严寒,曾口服阿斯匹林、感冒通、土霉素、维生素C、复方甘草片(西药麻黄汤),发热暂退数小时后复热,舌淡红苔薄白,舌尖密布淡红粗大点刺。

患者恶寒发热颤栗,舌苔薄白,颈痛,病起于天气突变严寒,主太阳经外感风寒郁热;患者呛咳,咳声如犬吠,视物模糊,舌尖密布粗大点刺,病前天气温热,主太阳阳明经外感风温;患者服西药麻黄汤后发热暂退而复热,主伤寒稍退温邪仍在。证属太阳阳明经外感风寒风温,方选麻羌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处方:麻黄6克 羌活6克 连翘6克 赤小豆6克 桑皮6克 生姜2片 红枣3枚
甘草2克,1剂水煎。
疗效:服首煎中药得喷嚏,舌上白苔骤退,淡红舌质和舌上点刺骤变深红,不久全身微汗热退。

诊治小结:1、寒温病属伤寒温病杂感,多发于天气乍寒乍暖时,观本案服药后白苔骤退,舌质、点刺骤变深红,这就是风寒外散、伏温显露的铁证!
2、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大凡外感咽喉不适都应诊为太阳阳明经合病。本案呛咳、咳声如犬吠属喉源性咳嗽,所以诊为太阳阳明经外感风温!此外,咳声如犬吠也是外感温病的铁证之一,本案被定性为寒温病,也与“咳声如犬吠”有很大关系!
(节选于《中医重大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实录》第139页)
2014-10-17 17:04 3楼
天气变化致病相当难把控,在楼主的帖子中学到不少的东西,感谢楼主无私分享。
2014-12-26 01:14 4楼
寒温病是不是大青龙汤的结抅范围呢
2015-07-24 15:44 5楼
继续深入。
防风通圣散寒热双解、二便双消,其理更奥。
2015-07-25 07:00 6楼
楼主所述我感觉其实就是寒包火。学习了。
⬅ 一句话的中医【湿】 老茶馆 医度有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