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证“妊娠滑脉”的科研设计

2014-10-24 08:11 楼主
反证“妊娠滑脉”的科研设计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 栋

目前,“诊脉验孕”挑战中医脉诊的准确性,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跟帖者也较多,可谓见仁见智,有否定者,有肯定者,有质疑者,不一而足,说明“诊脉验孕”及中医脉诊的准确性屡遭质疑、遭人诟病。殊不知,这是对中医诊断疾病方法的误解。就传统中医而言,其诊断方法为四诊合参,断不能以一诊代替四诊,不能以脉诊代替其它三诊。

中医是经验医学,无论医术多么精湛,经验多么老道,都有误诊之时。无论何种病证的确诊,四诊的资料总比一诊详细和完善,误诊概率小,所以断不能以一诊代替四诊。

“诊脉验孕”的技术,是中医诊法基本技能之一,为中医者此理论应非常扎实,即其脉象为“妊娠滑脉”,临证时应非常娴熟。然对医者而言有临证经验之分,对孕妇而言有平人之孕脉、有病体之孕脉及月份不同之孕脉等的不同。其结果可能是“有验者、有不验者”。经验丰富者,准确性就高;经验欠缺者,准确性就低。既便是当今盛行的现代医学,实验医学,虽强调循证医学、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清楚,证据确凿,然仍有误诊之时,也并非绝对准确,如胎孕之男女彩超尚有误诊时,尿妊娠试验也有假阳性等。

俗话说,无论中西医,再笨的医生,也有治愈的患者;经验再丰富的医生,也有误诊之时、治不好的病人。过去中医诊病没有参照物,诊断是否准确,只有通过治疗去验证,治愈者则为诊断正确,未愈者则为诊断失准。目前看这样的标准,未必就正确。现在中医临床诊病治病有了现代医学这个参照物,虽不能说是最科学标准的,但有时还必须接近它,以弥补中医之不足,以求得中医理论或临床的科学支撑,防止被人诟病为伪科学。

所谓“诊脉验孕”的脉象,中医界比较权威一致的说法是“妊娠滑脉”,是妊娠期一种生理现象。其形成机理是因为“妊娠女子气血充盛,妊娠后,由于新生命的存在,人体循环中的气血盛于常时,故脉形饱满柔和,妊娠的机体气血的消耗与纳入都增多,心率增快,才能适应,故脉率必增快;妊娠女子,皆为年少之人,血管弹性良好,这一点是形成圆滑脉的重要原因,血管硬化者则为线索脉,不会为圆滑脉。妊娠女子其脉率增快,脉形圆滑、饱满,形成了滑脉的基本特点。故《景岳全书》说:‘妇人脉滑数而断经者为有孕。’……凡年少健康已婚女子,断经而见滑脉者积累100例,91例为怀孕,滑脉主妊娠,准确率为91%。”(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妇人妊娠期间机体有效循环量显著地增加,超过正常血液总量的33%以上,同时心脏收缩力增强,每次搏出量增加,故脉搏相应显得有力流利。高校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张玉珍主编《中医妇科学•妊娠生理》对“妊娠滑脉”是这样说的:“妊娠后出现滑脉,是中医候胎重要依据之一。早在《素问•阴阳别论》就指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尺脉候肾,肾藏精主生殖,妊娠以后,肾旺荫胎,故肾脉应指有力。……妊娠脉,轻取流利,中取鼓指,重按不绝。但若肾气虚弱,气血不足,或年岁已高的妇女有孕,滑脉常不明显。若精血不足者,孕后可出现沉涩或弦细脉。因而切脉固可作为妊娠诊断之一助,但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及妊娠检查方可确诊。”该书对“妊娠脉”是这样说的:“女子怀孕6周左右易见脉滑有力或滑数,尺脉按之不绝,因月经停止,阴血下注以养胎,冲任气血旺盛之故,此为妊娠常脉。”但从妊娠生理期而言,有孕早期、中期与后期的不同;对于一个孕妇而言,又有平人与病体之分、肥胖与瘦小之别,所以其脉象未必自始至终就一致。

所以“诊脉验孕”技术是否准确,其概率有多大,莫如反证这个技术的准确性,以求得中医理论或临床的科研支撑,即设计确诊为怀孕者,选取不同年龄孕早期(6-12周)者100例或以上者,看看是否都是“妊娠滑脉”?孕中期100例及孕后期100例,看看她们的脉象都是什么脉象,是否与中医脉象理论及传统经验相符?

中国的科研经费数目之庞大,中医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三甲医院等医疗机构是否可以分得一杯羹用来做这个科学验证,以求得中医理论的科研支撑?以验证中医“诊脉验孕”是离谱还是科普?是科学还是忽悠?

在民间,有经验的老百姓有时也能推测到新婚少妇,不用诊脉便知是否怀孕,如闭经,早孕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一问便知“有喜了”!您相信吗?所谓“问而知之谓之工”,能否证明中医不靠谱、不科学?

附:如何确诊早孕

⑴闭经-月经停止来潮。

⑵早孕反应-头晕、厌食、择食、嗜酸、倦怠、思睡、晨起口淡呕恶等。

⑶脉象滑疾流利,按之应指,尤以尺脉较为有力,三、四个月后,脉象较数。

⑷尿妊娠试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

⑸物理检查-B超或彩超检查。

“诊脉验孕”技术,目前中医虽仍可作为参考,但不能单凭脉象以确诊,宜结合化验和物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可谓中西合参,赛过神仙!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0-27 18:44 2楼
【转帖】中医要勇于接受挑战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14-10-22)

山西省太原市中心医院北院 薛铁所

近来,一名西医微博大V向中医发起挑战,让中医通过号脉判断是否怀孕,以判断脉诊验孕的可靠性。我认为这是件好事,中医人应该勇敢应战。

脉诊是中医诊病的特色之一,有着深奥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医的诊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存在一些不太科学的内容,特别是一些中医“大家”常常以“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情根源”来故弄玄虚,把脉诊神秘化,给中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其实,脉诊并不是中医诊病的唯一手段,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脉诊只是切诊的一部分。《黄帝内经》曾批判:“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卒持寸口,何能病中?”所以,临证时要四诊合参,才能全面了解疾病的情况,不可偏废其一。

长期以来,人们眼中的中医药发展始终处于一种纠结的情绪之中。一方面,中医药神奇、独特的疗效让人惊叹;另一方面,中医药的黑箱理论,即治疗方法难以用现代科学解释,治疗过程就像在一个看不见的黑箱中进行,进口、出口的对比效果显著,但过程却被认为是糊里糊涂。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越来越多的中医人认识到,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必须适应现代医学的“话语体系”,用数据和疗效说话。

证明中医的疗效需跨越循证医学门槛。对于西医和普通公众来说,中医理论并不容易理解。如何使中医告别经验医学的旧模式,使中医药理论被广泛接受,走向世界,循证医学研究是最有力的方式。如果进行一场科学测试,脉诊验孕的准确率很高,跨过了循证医学的门槛,这就说明了脉诊验孕的科学性,让更多人相信中医,有利于中医的推广和普及。如果准确率不高,说明脉诊验孕的可靠性不强,不应在临床上应用。但这只是否定了脉诊验孕,并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中医的脉诊,中医人不必过分担心,更不要认为会因此而丢了面子。笔者相信,中医若能够经得起质疑,才能走得更远
2014-10-27 18:47 3楼
【转帖】中医看病 不是单靠脉诊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14-09-24)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消化内科 甫 寸

四诊都用上才好

看着我摸脉后沉思,患者老杨赞叹了一句,听说中医摸脉就能看出是咋回事,你年纪轻轻就有如此道行,不简单啊。

中医脉诊是特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诊断方法,但大家常常忽略的是中医四诊由望闻问切组成,而不是单单一个脉诊。很多人借着脉诊是特色,因此就把它夸大了,还发展了文学词汇“把脉××事情”作为常用词库。凡是关于中医的宣传片,无论是传统报纸、照片,还是电视纪录片,都无一例外地选用了切脉作为经典形象代言。

大家是否注意到,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正慢慢被埋没。如果叫个真儿,问中医凭脉能否发现甚至诊断疾病,回答是肯定的。老杨来到我的门诊,我手一搭脉,看了舌象,说你有胃痛、泛酸、烧心,他点点头;我又说,你经常疲劳,最近老咳嗽,他说对;我接着说,你一天抽20支烟,他快跳起来了,说你真神。

而实际情况是这样的,我见其寸脉浮,提示上焦肺气不足,可能会有疲劳;关脉滑,苔黄腻,为中焦湿滞;进门前的咳嗽声,牙黄,身上阵阵烟味,可以推断出他常抽烟。说得俗一点,就是猜,不是瞎猜,而是有依据的猜,所以蒙对的几率很大。其实在对此患者的分析中,我运用了望闻问切中的三种方法,烟味是能闻到的,咳嗽是听到的,再用问诊来验证,而不是单靠脉诊去判断。无论中医,还是西医,诊病的过程都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通过医学的推断,不断做着选择题的过程。哦,老杨这才明白过来,我们老百姓以为摸摸脉就行了,而没注意到医生的眼睛和鼻子的功能。

诊病手段相互印证

诊疗疾病如同我们做选择题,哪个是正确答案,需要前后推敲,有的有标准答案,可以直接选择,例如诊断艾滋病有一个血液检测,如果是阳性,那几乎是板上钉钉的,选择题就做完了。可是大部分选择题需要用排除法,不断地证明其他选项是错误的,这里的每一步都有好几个可能。比如说胃痛,这是个多项选择,造成胃痛的原因很多,所以医生在诊断的时候,要把感官发挥到极致,能看的看,能摸的摸,看不见的也要想方设法借助西医的影像学等检查手段。不会有医生为了练习叩诊,而不用B超或者听诊,每个诊疗手段得到的信息不同,互相印证才是明确诊断的最佳途径。

两只手才能拿稳的东西,切莫仅用一只手逞能。身体健康如此珍贵,有时望闻问切、视触叩听都用上尚且不足,还要借助现代各种检测手段才好。
2014-11-04 20:46 4楼
您是否认同?
⬅ 世卫组织称埃博拉实际死亡病例或已接近1.5万人 老茶馆 【一图读懂 】 左脑 vs 右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