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读内经,上一次读内经读懂一半,这次读内经满眼皆误都看不下去

2014-11-06 09:56 楼主
其实大家应该知道一个事,黄帝内经并不是黄帝写的,这就好像三国演义,并不是刘备写的,对吧。

黄帝内经一般认为是西汉人写的,换句话说,就是跟张仲景时代,差不了多少,跟皇甫谧时代也差不多多少。

医学都是同一个医学,张仲景做了一个描述,黄帝内经做了一个描述,皇甫谧也做了一个描述,很多其他人也都做了各自的描述,

你不能说其中哪个就比其他人的高,他们差不多都是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水平,

不仅有黄帝内经,而且有黄帝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还有很多经,比如八十一难经,

这些书的作者,差不多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相差不是太远,水平上也相差也不是太多,

之所以黄帝内经今天的声誉这么高,就是因为他流传下来了而已,而其他那些书都逸失掉了而已。



黄帝内经他也是人写的,他也是仲景时代的一个人写的,甚至有人怀疑这书就是仲景写的,当然也只是怀疑。

限于时代,有太多东西,是他的作者不可能看清楚的,他写出来这东西,也必然有太多的局限。

以前我读这玩意,读不是很懂,能读懂一半,不是前后一半,而是全本的一半。

现在再看这书,满眼皆是错误,但是不得不说,他还是有一些长处的,医家鼻祖有点过誉过高了。

这书的作者为什么不留名字,一个极大的原因就是他地位太低,声望太低,他如果留名字,这书的价值就会降低很多。

古人有很多,都采用这种方法,就是写书不留名,而且写书上古之人的名义,这样的太多了。

一旦他不留名,那他就神秘了,那这个书的价值就被人为的抬高了。仅此而已。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1-06 10:05 2楼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1-6 10:51 编辑

张仲景肯定是看过皇帝内经,最有意思的在于,张仲景就居然用奇门遁甲来解释黄帝内经,简直都离了普都,呵呵。

张仲景的医学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他怎么可能从奇门遁甲的角度来解释黄帝内经呢,呵呵,简直了,大跌眼镜。

不过我感兴趣。

张仲景的行针和药,皆严格按照奇门遁甲的时序,以八门九星和人体的经络,常能得奇效。



奇门遁甲,古称太乙行九宫法,这书的名字的意思就是某人推演九宫之法。汉唐以后,被兵家称作兵阴阳。

不管干啥,总得给自己找点理论,好有下一步的计划,按照理论来看,应该怎么办,自己好知道怎么办,这是人类应对自然界的一种本能思维。

那中国也没有啥别的理论了,在大地理论也大不过阴阳论了,所以,中国各种领域,各种学问,各种内容,皆有赖于阴阳论,这是中国文化的本质。



奇门遁甲,是什么意思,就是甲藏起来,藏到九宫之中。有点像捉迷藏的游戏,呵呵。

奇门遁甲,以四时八节为时序,八门九星,分遁九宫,十干去甲,周流上下,用其占卜,据说奇准。呵呵,诶我就感兴趣这种玩意。

用这种程序逻辑思考问题,洞悉精旨,天地之精义,皆藏于掌内,以图式演之,则变幻莫测,叹其逻辑精义之深。

张仲景是第一个用奇门遁甲解释医理的人,也是最后一个,以后再也无人用之。



张仲景也同时用过河图洛书推演医理。这俩其实就两张图,是上古时代,人们还没发明文字的时候,还不会写字的时候,就发明了这图。

成为了无字天书,流传到后来,为皇室贵族所有,很多人都难得一见。

周王朝时代,这书供奉在朝堂之上,后来周幽王乱天下,朝堂被洗劫一空,这书从此流落民间,再没漏过面。

孔子一直到死,都没见过这书,发出感概,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老子为周王朝做图书馆长,估计肯定见过这书,但是老子从不提及。

其实这书也没那么神秘了,神秘也是相对的,在古代那个知识匮乏的时代是神秘,在现代看,也很一般了。

这书无非表达了一种思想,就是天地之数理,周流而制衡,仅此而已。

后世医家,每每论及司天之气,数理循环之法,都要论及河图和洛书,比如我就见过刘河间论这玩意。
2014-11-06 19:26 3楼
谈这么多

还不如具体的找出一个《内经》的错误出来 说说,

好让大家学习
2014-11-06 20:11 4楼
嗯。请先生指点内经上这句:心主耳。
2014-11-06 20:14 5楼
抱歉抱歉,背书没背好,是:心开窍于耳,请问这句怎么解释呢?网上不都说肾主耳吗?到底是心主还是肾主,主是啥意思啊?
2014-11-06 20:48 6楼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1-6 20:56 编辑

黄帝内经素问 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颐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黄帝内经在此章节论述这些风,绝大多数都是外风,而非内风

其实外风是没有意义的,外风本身不会导致病,而真正导致病的是邪气,而风只是中间助力一下,把人体表的正气吹善,导致短时间内,无力抗邪,邪气遂入,所以病寒热这种病的本质是邪气,并非是风至于邪气是什么,还用我说吗。

我提一句把,邪气有最主要的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的邪气有非常大的不同,其一主病五脏,其二主病六腑。黄帝内经从来就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这是时代的局限也不能怪他

黄帝内经也没有认识到,外界的六气,只是六种导致正虚的因素,而他们本身并非邪气,真正的邪气另有其人,是六气导致了正虚,之后邪气另有其人,而另有其人的邪气从之而入。黄帝内经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差别你说这种差别有价值吗,显然是有的

风真正有意义的是内风,是肝阳所化的内风黄帝内经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黄帝内经论述的各种类型的风,肠风,眼风,首风,等太多类型,皆没有抓住风的本质,这些东西的本质都不是风。黄帝内经说的这些,都是导致他病的原因,而不是这种病的本质这叫得其表,未得其实。
2014-11-06 21:09 7楼
黄帝内经这书让我扔哪了,找不到了,我批示的内容都在上面呢。

谈外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外风的复杂程度令人乍舌,各种各种的现象乱七八糟,究其根源,就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就抓一个末梢,所以他变化多端。

外风本身并不会致病,他只是导致了正虚,另有邪气趁虚而入,外风本身并不是这种邪气。

黄帝内经限于那个时代,他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性认识到这个问题。

所以他谈到风的类型,杂乱无章,其根源就是没有抓住本质

如果你抓住这个问题的本质,就非常大简单但是黄内经的时代,他显然做不到这一点,所他乱七八糟。
2014-11-06 21:14 8楼
外风病的复杂程度,令人乍舌,这种病的本质,并非为风,风只是导致了正虚,另有邪气趁虚而入。而这种邪气,有两大类型,一强一弱,各有特色,外风往往会导致这两种邪气夹杂,混合而入,导致症状非常大复杂,往往也非常难治

黄帝内经,限于那个时代,他根本不可能看到这个本质,他就只看到了一些表象,乱七八糟的表象。

他自己他也糊涂。他也困惑。
2014-11-06 21:17 9楼
我一直强调,风只是导致了正虚,而另有邪气从之而入。

换句话说,任何其他可以导致正虚,但是我得强调,是表正虚的因素,皆可导致和黄帝内经所论的这种病相同的病症

黄帝内经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2014-11-06 21:31 10楼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黄帝在这里问这些,全部都是外风,我说过了,外风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他并不是病因的本质你看着这个风来治,你根本就治不好,因为他本质不是风。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歧伯描述这些,都是外邪二,这种外邪,只有在强劲风吹的时候才能藏于皮肤之间,导致寒热。

而外邪一,是不会藏在这个地方的,是绝不会藏在皮肉之间的外邪一会周流全身,入侵经血,住于脏器,而决然不会留在皮肉之间的

但是我得强调,但凡有外邪二入侵,则外邪一必入侵。

但是这两种邪气造成的伤害来说,各有差别,也很难说谁清谁重,也很难说哪个先治好,哪个后治好。

但是,有时候会发生外邪一入侵,而外邪二不入侵。这种多见于外寒和外热。

而外邪二主要入侵的情况,多见于外风,外湿,

而火和燥,往往不会导致邪气入侵,而是他本身妨害人体,是他本身入侵。就是火和燥本身入侵。

这种差别,黄帝内经根本就不可能认识到所以他治病,经常抓不住要点,乱治。
2014-11-06 21:41 11楼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这句话,我非常欣赏,内经论述的非常好。但是,我要说但是,他根本不可能知道,为什么肥人和瘦人的受邪反应是不一样的,他解释不了。

而我可以解释,我可以完美的解释肥人和瘦人在同样感邪时候的这种差别

黄帝内经,这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不能怪他,他那个时代,他决然是不可能知道的。
⬅ 民间出名医自拟方:疏肝解郁活血汤 老茶馆 按穴妙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