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牛塞屋的渭南临床学习感悟之四: 中医用药须当重视病人体质

2010-05-26 13:21 楼主
稍微了解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区别:即中医治病是把病人和病人所得之病视为一个整体。既为整体,所以病人体质不可忽视;而西医是将病人所得的病单独拿出来研究,勿须考虑病人体质。所以中医经常说我们治疗的是病人机体的内环境而不单单是疾病本身;而西医才是针对疾病本身而言的,即老百姓口中常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以对于“头痛”这种病而言,西医的头痛药在严格意义上应该说是控制或减缓头疼的,而不是真正治疗头痛,因为它并不具备“治疗”这种含义。这里我要说的是,我不是褒贬中医或西医,我只是在我的认知下客观地对两种医学认识疾病的情况进行对比而已。
回到中医把病和得病之人视为一个整体的话题,同样一种病因或者说疾病,因病人体质不同而产生的症状和结果各异。我想用这么一个小故事描述一下:三个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和家人在公园里划船,正当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一不小心船翻了,他们都掉入了水中。在家长和小朋友都爬上岸后,身体强壮的小明擦擦身上的水什么事情都没有;体质一向比较差的小强回到家中后居然发烧了;而胆小的丫丫虽然没有发烧,可是回家后头痛并且拉肚子…
我们暂不深究小故事中的细节,这里我只是用这个小故事举个例子来说明本文的核心思想—即同一种病因或疾病,因病人体质不同而产生的症状和结果各异,所以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5-26 13:23 2楼
中医强调四诊:望闻问切。从病人入室到坐于医生面前,医生“察言观色”,了解病人平素体质: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之人,为之后根据病机处方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中医用药须当重视病人体质,“小”可以表现在“随证加减”上,“大”则有可能完全不按常规处方。重视病人体质之“小”点,我想很多中医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这里我想举两个例子阐明重视病人体质之“大”点:
2010-05-26 13:23 3楼
1、 病案来源于《谢谢映庐医案》之误表戴阳
陈怡太,年老体弱,辛苦劳力之人,得上风小病,头身作痛,发热畏寒。医者不以劳力伤风之例施治,乃以败毒散二服,遂发大汗如雨,舌干如刺,满面赤色,神志昏惑,问其小便不利,大解不通,俨以极热之症。余固知为误治所致。老年阴气既衰,误汗欲涸,故舌刺口渴,而泉源既竭,二便必变。诊脉洪大,按之寂然,虽无急疾之象,然恐误表戴阳于面,元气随汗立散。……处古益元汤回阳生阴药。一下咽,果获熟睡,舌刺少减。…与理阴煎数服而康。
按:病人乃“年老体弱、辛苦劳力”之人,属气虚体质;医者没重视病人体质,服败毒散后大汗如雨、似热极之象。败毒散本身发汗力不大,何以病人极热之象?从病人为辛苦劳力之人推测病人乃瘦人,瘦人多火、多阴虚体质,加之病人素本气虚,所以服败毒散出现大汗如雨之热象。如医者在处方之初重视病人体质(形体、面色等)考虑病人之生活工作状态(劳力伤气)处以补中益气汤则可收效。(这个按是我写的,不对之处欢迎指正)
2010-05-26 13:24 4楼
2、 病案摘录自孙曼之老师医案
某女,37岁
面部浮肿多日,晨起为著。询平素纳正、自汗,腋汗尤多,尿频,大便正常。今晨起畏寒战栗。面色晄白。脉右细弦短,左细紧
处方:大青龙+苍术、黄芪、紫苏
按:此案为风水,本属越婢证。但畏寒战栗则非越婢可解,故以大青龙宣统清热、发汗解表。而脉象弦细、自汗,面色晄白为气虚之乡,故又以黄芪领军,再加苍术健脾燥湿,紫苏理气化湿。
越婢与大青龙本为二法,路数不同,不可混淆。但本案则虽有汗出但仍须发汗者,以有畏寒战栗,故以青龙加黄芪为法。
2010-05-28 20:44 5楼
中医治病,讲究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
同样的病因,不同的体质,其证也就不一样,用药当然也就不同了。

学习应该有所悟,否则就白学了。期待汗牛有更多感悟分享!
2010-06-04 16:18 6楼
不错,有悟性,赞一个
2010-06-04 16:21 7楼
回复 6# 资水人家
呵呵。你又跑到网吧去了?
⬅ 中国发布首部《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老茶馆 何谓“中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