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道之神

2014-11-21 19:00 楼主
孙悦,指导:张明波

《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中医历来对于针刺之神就具极高的重视,《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素问·移精变气论》更提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重要论断。而“治神”是针灸的根本大法,作为针灸临床医生必须考虑诊疗过程中有关“神”的问题,临证之时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均应以“神”为针治之道,以“神”为本,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1  中医对“神”的认识

在中医学中,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生理机能、精神、意识、知觉、反应、情绪、志向等一切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狭义的“神”则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神合一的思想贯穿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养生等各个方面。

首先,神在形的基础上产生。《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平人绝谷》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血脉和,则精神乃居”;《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说明神生于先天之精气,又依赖水谷精气及其化生的气血物质来滋养。

其次,神是生命活动机能的总概括。《灵枢·小针解》又云:“神者正气也”。可见,神是精、血、气所生成的人的精神活动和正气盛衰的总体表现,既有高级的功能活动,如意识、思维、观念等,也包括面色、脉象等现于外的各种表现。此外,神在防御疾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灵枢·本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第三,《灵枢·天年》:“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人之所以成为人,不仅具有形体和用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还具有思想、魂魄等精神活动,也就是说神亦是人的社会特性的具体体现。得神表现为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失神表现为精神萎靡,言语不清,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面色晦暗,表情淡漠或呆板;目暗睛迷,精神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呼吸气微或喘;周身大肉已脱,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总之,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是生命活动正常与否的标志。《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机息”。

2  针道之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反映,也是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集中概况。《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根结》谓:“用针之要,在于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针以治神为首务。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在《针灸大成·头不可多灸策》中云:“然则善灸者奈何?静养以虚此心,观变以运此心,旁求博采以旷此心,使吾心与造化相通,而于病之隐显,昭然无遁情焉。……此又歧黄之秘术,所谓百尺竿头进一步者。”

可见调神、治神的重要性。临床上强调形神兼顾,即治神与治形相结合。《灵枢·官能》:“工之用针也……要明于调气。……用针之要,无忘其神。”针刺治疗能够直接调整患者的精气神,是形神合治的完美融合。

2.1 医者之神

2.1.1 明神

明神是指针刺治疗前运用望、闻、问、切对病人进行正确的辨证、辨经、辨病位深浅,即所谓的“守形”;其次应了解病人当时的精神心理状态。《灵枢·本神》强调:“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而影响病人心理精神状态的因素有许多方面,如社会环境、生活习惯、职业、地位、知识修养等。《素问·疏五过论》:“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在不良的精神状态或惧针恐医的心理情况下进行针刺,容易发生意外。如《内经》中的“五夺”和“五逆”皆为针刺之忌;《灵枢·终始》中的“十二禁刺”也是针刺的暂禁。若在这种功能低下、情绪不佳、心理不稳定时给予针刺,往往引起一系列机体功能紊乱,出现不良反应,轻则晕针,重则病情恶化。

另外,明神还要求医生在每次针刺前都应详察病人机体的变化。通过针刺等治疗,病人无论从病变本身还是心理精神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随时了解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灵枢·九针十二原》:“神乎神,客在门”。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换言之,邪气侵入人体,必有表现在外的征象。

医者可以通过司外揣内的方法,判断疾病的情况。因此,治神首先要察神,神之变化,本于象上,察在脉象。脉象是神治、神变之风向标,任何病症的治效都可以在脉象上显现,这是“凡治必先治神”的根本。

2.1.2 治神

要求医者在针刺开始前应精神内守,专心致志,贯神于针。《灵枢·终始》道:“……专意一神,精气之分,勿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指出了医生手握针具时,就应“端以正,安以静”,“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惟有做到“神在秋毫,属意病者”,方能“刺之无殆”。否则,将会出现《素问·征四失论》所说的“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的不良后果。

气血与经络既为人体正常的生理基础,也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机转化所在。凡各种疾病皆由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衡所致。《素问·调经论》曰:“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说明了气血与经络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治神”需落实在阴阳气血的实质之治上,即治理——治的是:阴阳气血之治;理的是:阴阳气血之神。临证中,“行气通经”与“以血行气”相得益彰。

2.1.3 守神

所谓守神,医生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全神贯注体察针下的感觉,不失时机地施行各种手法,同时密切注意病人的反应,随时调整针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神气之相随,气行则神行,神行则气行,所以古人讲“夫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素问·宝命全形论》在形容针刺得气的神秘之处时云:“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正因为这种针下气至的变化是看不到的,是无形难辨的,因而要求医生在针刺时应当做到“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张介宾注释道:“动,用针也;务,专其务而心无二也。适,至也;变,虚实之变也。观之以静,察变之道也。”即针刺时要精神专一,仔细体察针入而出现的气之变化,以辨别正邪虚实。而当针刺入不得气或得气较弱时,应遵从《针灸大成》中“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的原则。在留针候气期间,医生同样要意气于针,专心体会气之运行,一旦气至则抓住时机,施行针刺补泻手法。故《素问·宝命全形论》强调指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针刺得气后,应采用适当手法使气聚而不散,仔细体会此针下之气是“徐而和”的正气(谷气),还是“紧而疾”的邪气。确认气之正邪后,则按照补正祛邪的原则,施行相应的补或泻的针刺手法。若医生在针刺过程中神不守舍,则难辨气之正邪,也就无从补泻,或犯虚虚实实之戒,造成“补泻反,病益笃”的不良后果。因此,《灵枢·胀论》指出:“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夭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2.2 患者之神

2.2.1 调精神

针刺治疗能否发挥作用,除了与医者的辨证取穴、针刺手法有关外,还与病人的心身状态有一定的关系,针刺时患者情绪安定,可以充分发挥针刺的作用,提高疗效;反之,消极的情绪影响针刺效果,过激的情绪变化甚至可致晕针等意外发生。《标幽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故面临病人之时,先要和颜悦色,建立起信任感,针刺时才会心静神宁。

此外,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将意念集中于针刺部位,细心体会针刺感觉。这样方能使医患之间心心相印,神气相通,易于得神取气,提高疗效。若病人在针刺过程中神不守舍,往往会导致气血紊乱,经气难守。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心理因素对针刺治疗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即患者讳疾忌医,或缺乏信心,常针药罔效。《素问·五脏别论》中早有明训:“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因此,患者应主动调理自己的精神状态,使之情绪稳定,心态平和,在反映出真实病情的同时,还能借医者用针之时引经络之气直达病所,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2.2.2 神不使

《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神不使也。……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如果病人的神机破灭“神不使”,各种治疗措施无法发挥作用,再高明的诊疗技术也无回天之力。神不使即人身之神不能发挥其主宰调控周身以愈病的作用。如《灵枢·刺节真邪》云:“真气去,邪独留……”。《灵枢·本病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得神则正气充沛,易于对针刺起反应,以激发其调控愈病机能,得气迅速,取效快;神衰则正气虚,难以对针刺起反应,得气迟缓,取效亦慢;神亡则针刺已失去其取效的基础,针刺无效,预后不良。

针治之道要本于病人之神,所谓“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张介宾亦云:“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治施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而经气不应,此其神气已去,而无可使矣。虽竭力治之,终成虚废已尔,是即所谓不使也。”

治神要求医者在治疗中掌握和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既要观察疾病的表现,又要了解其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因为精神因素在治疗中对医患双方都密切相关,对于针刺手法是否成功,疗效是否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针前、治疗中与患者有良好的沟通,取得其信任,争取家属的合作,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调动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使其处于有利机体恢复的最佳生理状态,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  结

根据《内经》的理论,高明的医生重视从治神的角度来治病,平庸的医生只知道治疗形体疾病。这就提示我们作为针灸科医生,首先要态度端正,精神集中;针刺时谨候气至,慎守勿失;治疗中各至其理,无过其道;同时医患沟通,相互配合。治神贯穿于针刺的治疗中,是针灸的精华所在,对提高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 ]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 2 ]  史菘.灵枢经[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1-22 10:56 2楼
谢谢分享!
⬅ 跟师心得·针灸内篇 老茶馆 高血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