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补泻讨论

2014-12-02 17:10 楼主
《灵枢》补泻讨论
2014-10于揭阳市中医院
高继平
目录
一、何为补泻
1、何时需补泻
2、补泻之于针灸
3、补泻只是针灸之一法
4、针有补泻
5、灸有补泻
6、补泻之外还有调法

二、补泻治什么
1、何为盛虚
2、在经在络、在骨在筋、在脏
在腑
3、刺俞与刺经
4、何为经络、俞穴

三、如何补泻
1、必先诊脉
2、人迎寸口脉法断三阴三阳盛

3、补中有泻、泻中有补
4、具体补泻手法讨论
5、补泻方圆
四、补泻的效验
1、补泻的度量
2、何为得气
3、得气一定病好否
4、针灸的后效应判断

一、何为补泻
或者说补泻的概念是什么?
《灵枢》所论偏于针灸的补泻。
补泻是治病的手段之一。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大原则。


1、何时需补泻
《经脉第十》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脉病有盛,有虚。有盛虚之候,盛虚之脉,可断盛虚之病,因之而行补泻治疗。


2、补泻之于针灸
补泻是重要的。
经脉病中首言补泻,并反复论说“凡此诸病”
可见范围之广,应用之多。
经脉流通全身内外上下,无所不到,故其治也广。








3、补泻只是针灸之一法
补泻在针灸治疗中,只是方法之一。和补泻并列所举的,还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疾与留,以经取,与补泻并举。说明就是在经脉病的治疗中,也并非完全以补泻为法。

4、针有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所有的用针刺治疗的方法,首先也是先讲补泻。
同样,补泻后还另加了说明。
就是说有补泻,也有在补泻大概念下的其它具体方法。


5、灸有补泻
《灵枢背腧第五十一》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傅、拊)其艾,须其火灭也。




6、补泻之外还有调法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所谓不盛不虚,就是如不见明显盛与虚,脉无人迎寸口的一二三四倍大小区别。
《内经》中多有言及取手太阴、取足阳明,此即以经取之。
具体如何取经?另有专门论述,知区别于补泻,是与之并列的方法。
二、补泻治什么
前面讨论了什么是补泻,知道补泻仅是方法之一。
这个方法针对什么病治疗?
知道了有盛虚,还有不盛不虚。
方法是因病症而立的。
有盛虚之候,盛虚之脉,才相应用补泻之法。


1、何为盛虚
盛虚,也叫虚实。
《灵枢逆顺第五十五》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也。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说明虚实主要是以脉的盛衰为主来确定的。

《灵枢通天第七十二》:古人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说明盛虚补泻要视五态阴阳太少与平和而定补泻。
或者说,除了看脉,还要看形、色、神、态。


《灵枢大惑论第八十》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补泻是调气,那么盛虚,就是气的盛虚,如何知气的盛虚?就是切脉与视五态来具体证知。这样就把盛虚落实在可操作的技术上了。
2、在经在络、在骨在筋、在脏在腑
病有所在不同,气无所不在,补泻是否适应一切病?
前面讲过,补泻是调气的盛虚。
如果病有所在,表现非气之盛虚,则不用补泻来调,可在骨治骨,在筋治筋,在皮治皮,在络治络。
在脏腑者治其俞,经俞,可行补泻。


3、刺俞与刺经
针刺补泻怎么取穴?
是都在穴位上吗?
穴位是什么?
刺经是刺血管上吗?
俞穴都是在血管上吗?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输也。二曰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输也。三曰经刺,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4、何为经络、俞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看得见,摸得着。
《灵枢•经水》中则有“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 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脉,其实体是具体而清楚的,是解剖可见的。
《灵枢•经脉》:“经 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又“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灵枢•动腧》亦 云:“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太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气口”、“手太阴”则系中医诊脉之处,为桡动脉分 布,足少阴则相当于内踝后动脉,足阳明是相当于足背动脉,足太阴相当外踝上动脉。


经络就是大小血管纵横交错在皮肤的按十二月归部分类。
是一个方法,方便于临床应用。
地有十二水,天有二十八宿,人有十二经脉。明天地之分度,则知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四经脉、西医的八大系统等,皆不过是对人体无处不在的血脉、血管、器官的方便分类方法。
就如并非地上只有十二条河、天上真有二十八个星座一样。非真有,非真无,方便类归。



《素问针解第五十四》: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
《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俞穴是对就一年周天365度的一个方法。
明确经络、穴位这些基本概念的来源和实质,才能更真实地看待和运用针灸治病。
三、如何补泻
医道理论要在临床上落实,就需要可靠的技术承载。
明理,还要验于实。
实际可操作的方法、步骤要确立。


1、必先诊脉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诊脉明盛虚,定补泻。避免误治贻害。
2、人迎寸口脉法断三阴三阳盛衰
《灵枢•经脉篇第十》:
“肺手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脉不好摸怎么办?可以看尺。
尺看什么?可以看形。
寸口可比尺肤看形,人迎当如何?也可看形。
盛虚不好摸,形之大小则可见于外。
这是进一步的具体落实。

3、补中有泻、泻中有补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
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
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
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终始》

凡阳盛,多泻阳少补阴。
凡阴盛,多补阳少泻阴。
不论病在阴阳,从阳调多,阴则少取。
先补后泻。

4、具体补泻手法讨论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补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泻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 。

病之散复,望色望目可知。徐疾补泻在一进一出之间。
5、补泻方圆
《灵枢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
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

呼吸补泻、迎随补泻,与后世的比较。



四、补泻的效验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阴阳补泻的标准,就是治好病。语言清晰、呼吸均匀、全身有力、视力听力正常、思维清晰。
如果不这样,就是没达到补泻的目的。


1、补泻的度量

《灵枢经水第十二篇》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



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
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有标准和度量,才可以具体执行。
成熟的技术,必定有可量化的标准。
对照现在临床常用有方法,深度和时间的掌握,依据何来?
学宜溯本求源,源清流才不浊。
2、何为得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
补法色复,泻法色散,就是得气。——望诊法。


注意针围成的区域,淡白色,周边是淡红色。

《灵枢终始第九》:
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神是什么?
对照后来的以皮肤针、浮针、刺筋膜、针针倒等为派别的说法,可见理论和技术的渊源。


3、得气一定病好否
《灵枢终始第九》: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
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
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
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切脉看断病去与否。





4、针灸的后效应判断
从以上可见,针灸有效不是当时止痛就可以了。
要看虚实是否得到补泻,是望色与切脉的标准。
病人的主观感觉症状减轻,不如医者的诊察更可靠。
色脉之诊,针之前后与过程中都是极其重要的。

--金谷子讲经典临床课件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2-02 23:15 2楼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4-12-2 23:16 编辑

同补泻的概念一样,后面的要点均是点到为止,欲语还休。可不可以详细点?^_^
2014-12-02 23:19 3楼
补泻是治病的手段之一。这不能叫概念,太不完整了吧。
2014-12-03 01:53 4楼
是课堂笔记吧?
2014-12-04 14:55 5楼
这是金谷子老师的讲课大纲,只是个框架。
⬅ 脱发验案 老茶馆 顽固性头痛验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