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药浅悟

2014-12-06 23:58 楼主
学药浅悟
古人云: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宫之富。 笔者在暑期跟师期间,所见老师使用山楂、薏苡仁用意之妙,由此重新审视自己学习中药的方法,做了些许整理,将自己的感悟与诸君分享。
在学习中药时,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些药物的次要功效,掌握太过单一。对其主要功效有了定式思维,在用药时,清热便是黄连、黄芩,滋阴便举玄参、熟地。用药专而忽略对病情的整体把握,单枪直入,往往取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能物尽其用,则妙不可言。

1两个病案

1.1山楂化瘀,一物三效
男,71岁,2014年7月24日就诊。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小便少。证见双下肢水肿,舌淡红,脉细弱。结合患者所带的西医诊断,老师将病位定在心诊断为气虚血瘀证。所开方药为:黄芪30g 防风12g 白术12g 厚朴15g 丹参20g 柏子仁12g 草豆蔻12g 桑皮15g 山楂20g 远志6g 大腹皮15g 前仁20g 甘草6g
因不明山楂在此方中的意义,故询问老师,师言:山楂虽一味,可在方中却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是活血化瘀,针对主症,与丹参相配具有辅助作用。二是助胃消食,心系疾病常影响脾胃功能。三是山楂味酸,可软化血管,有益于血液的流通。
后来对于山楂的知识做了一些总结。山楂功效为消食化积,活血化瘀。对其性味来说,《唐本草》言:"味酸,冷,无毒。"《本草蒙筌》言:"味甘辛,气平。"《本草纲目》言:"微温。"总体来说山楂是酸甘,微温的。就归经而言,入脾、胃、肝经。如:《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经。"《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对于山楂的主治各类本草亦有记载,如:《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可见山楂并非只是消食药那么简单,它在破气化瘀方面亦有奇效。张锡纯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谈到:“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可见,在辩证准确,综合分析症状后的前提下,山楂用于气虚血瘀类型的心血管疾病中再恰当不过。
1.2咽喉肿痛,薏苡仁有功
男,35岁,2014年7月24日就诊,自述咽喉肿痛,流涕,腰酸胀。老师投以普济消毒饮加减。方药为:升麻15g 柴胡15g 桔梗10g 黄芩15g 玄参20g 马勃4g 连翘15g 大力子15g 薄荷15g 僵蚕4g 甘草6g 薏苡仁20g
普济消毒饮是治疗大头瘟的常用方,但老师通过化裁后治疗咽喉痒痛常有奇效。但对于薏苡仁一味,用在此方中却不得其解,师言薏苡仁用在此处作用有二:一是薏苡仁利湿,可缓解咽部充血。二是薏苡仁健脾利胃,可防清热苦寒之品伤脾败胃。
关于薏苡仁,《神农本草经》言:“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徐灵胎曰:“薏苡仁味甘,微寒专除阳明之湿热。”《雷公炮制药性解》又有:“入肺、脾、肝、胃、大肠。”的说法。以经络而言,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根据“经脉所过,循行所至”的原理,薏苡仁是可以把靶位定在咽喉的。在这个病案中,老师亦有合理的联想,咽喉肿,不就是湿聚在那里吗?“湿胜则土败,土胜则气复”,肿自然消了。热痛即有火,火热可以借助小便来排泄。经过进一步的分析,薏苡仁用在此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2感悟

汪昂言:“医学之要当明药性是以补母泄子,扶弱抑强,义有多端,指不一定。自非兼贯博通,析微洞奥,不但呼应不灵,或反致邪失正。”通过以上两则治疗用药,可以看出要掌握好一味药的难度,要用好一味药更是难上加难,并非死记硬背那么简单。古人云:“药性之于医,特其一端耳,而生杀反掌,匪细故也。”中药之重,可见一斑。通过对山楂、薏苡仁两味中药的学习,结合老师的指点,笔者总结了以下学习中药的方法。
2.1功效是“基础”
中药的学习就像是建造一座房屋。建造一座摩天大厦,首先要的是有坚固的基础,而中药的基础就是功效。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通过对功效的掌握,我们由此可推知其归经、性味、主治。何以言之,以麻黄为例。麻黄具有发散风寒、平喘止咳、利尿退肿的功效。因其发散、平喘止咳,归肺经无疑,能利尿可推知归膀胱经,散风寒则知其性味辛温,平喘则味苦。知道这些,麻黄能治疗风寒表证、风寒湿痹就再显而易见不过了。所以以中药的功效为点,辐射其性味归经,应用主治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通过这种方法来记忆中药是最好不过的了。
2.2各家论述是“粘合剂”
基石摆在那里,还有缝缺,如果就这样盖楼,底座依旧是不牢固的。所以我们需要用“粘合剂”来填补这些缺漏。对于中药来说,各家的论述就是“粘合剂”。一家之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甚至是错漏。故综会百家,对于中药的学习大有裨益。张隠庵曾言:“愚观天下之医,不察《本经》,不辨物性,因讹传讹,固结不解,咸为习俗所误,宁不悲哉。”这道出多少古今医家不加分辨就听之任之行之的陋习啊。由此可见,广采博纳,去伪存真之重要。举芍药味苦一例,《神农本草经》言:“味苦,平。”今人或古人有的却以为芍药酸敛,孰对孰错,难以相从,此时我们便可综罗诸家了。张隠庵曰:“芍药气味苦平,后人妄改圣经,而曰微酸酸味何在?”叶天士曰:“芍药入心,苦以散结。”陈修园亦认为:“邪气腹痛以苦平而泻其气也。”通过对各家论述的比较,则何去何从,君子揣测。通过这种方法,能对药物有一个较为客观的掌握,否则不明药物功效性味,那就真的是杀人无算了。
2.3中医基础是“钢材”
前言功效是“基石”,各家论述是“粘合剂”,若要建楼,那中医基础就是作为骨架的“钢材”了。只有具备中医的基础知识,才能把各部分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常规的用药法则自然不必多说。稍微特殊一点的,如前文所述两则医案,山楂为什么用于治疗气虚血瘀的心血管疾病?因为心属火,脾胃属土,火衰不生土,故心系疾病累计脾胃,用山楂既可化瘀又可消食。酸味属肝,肝主经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利用山楂的酸甘可以缓解疾病的症状。薏苡仁治疗咽喉肿痛亦是如此,不仅需要一些经络知识,还需要灵活的来看待肿痛这个问题,做适度的联想。有了这些做基础,用起药来,自然有奇效了。框架搭好后,我们才能合理的把中药这一砖一瓦搭建上去。
2.4临床实践是“打磨机”
以上的工作做好了,大厦平地而起,但不免粗糙简陋,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纸上谈兵,终究是暗淡无色,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验证,才能将这些死水一般的知识化为自己活力的源泉。陕西名老中医贺本绪先生在学习“十八反”时认为其中有的是有用的,并不有反;有的本身就毒性很烈,于相反无关;有的是炮制方面的原因,反应不同。尝了几味所谓相反药,如海藻、甘草各一钱同服毫无反应;服二钱胃里稍觉动;服三钱反应明显,觉胃里转动、舒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在经过自己的实践之后用之于临床,提高发展才能游刃有余。不仅“十八反”的学习如此,对于每一味药都是这样,身体力行,如此每一块灰暗的砖瓦都能熠熠生辉,所盖的大楼不仅牢固而且金碧辉煌。

3结语

医之与相,功诚相捋,择揆定辅,调燮阴阳,泽被民生,功留奕世。身为医者,所系性命攸关,若不详知药性,无异杀人破家,其恶更甚于盗贼。所以学好中药对于中医来说尤其重要。《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说:“认定着落。”每开一方,每用一药,都要有所凭据。而这些又以掌握中药的牢固程度有关。故徐灵胎曰:“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然人止知不可解者之为专长,而不知常用药之中,亦各有专长之功。后人或不知之,而不能用,或日用而忽焉,皆不能尽收药之功效者也。故医者,当广集奇方,深明药理,然后奇症当前,皆有治法,变化不穷。”若能深明药理,详论药性,配以过硬的中医知识,审阴阳,详虚实,就能“培元气于未衰,起沉疴于将毙”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2-07 08:57 2楼
勤能补拙,勤学好问,更上一层。
2014-12-07 16:43 3楼
还请老师多多指教!
2014-12-07 16:47 4楼
李荣伟 说:
勤能补拙,勤学好问,更上一层。

还请老师多多指教!
2014-12-07 19:00 5楼
吾生有涯 说:
还请老师多多指教!

吾生有涯学无涯,互相学习吧。
⬅ 下嘴唇内侧有白色薄膜是怎么回事? 老茶馆 牙师,请回顶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