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科学

2015-01-11 22:21 楼主
中医的科学性,在于临床中有现实的指导性,所以中医不需要创新。中医的现状,是没有用现行的理论说明。
中医的核心是阴阳,阴阳是辨症论治的总纲,本质理所当然在四诊,饮食二便、神态气色、脉诊舌象和补泻温清的治疗原理中。中医认为,阴阳变化的表现是寒热,而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标志,是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阳胜则热的热与阴虚则热的热以及阳虚则寒的寒与阴胜则寒的寒,虽同为寒热之象,却有实和虚的本质区别,表明阴阳的本质是虚实寒热。根据虚补实泻,饮食二便变化是决定营养物质吸收积累的虚实状况。人为什么要吃饭,吃饭是补充物质和体能。当饿了、呕吐、腹泻时,有神态气色体能变化。神态气色体能变化,是能量变化的寒热效应,阴阳与虚实寒热是什么关系呢?因为能量是物质动量,物质变化是虚实,动量变化是寒热,物质动量不可分割,能量是阴阳,所以阴阳变化的表现寒热有虚和实的本质区别。
火神派郑钦安在医理真传,辨认一切阳虚、阴虚症法中指出,阳虚症,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暝倦卧、少气懒言、气低声短、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等。阴虚症其人必面色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口渴饮冷、二便不利等。其中阴虚症的口吐清水,饮食无味和阴虚症的口渴饮冷,二便不利,是饮食二便变化,其它是神态、气色、体能变化的表现。人体能量是从食物中获得的,饮食、二便是能量的基础,神态气色体能变化是能量变化的趋势(其中郑钦安在辨别脉、疮、痘、舌等诸多症法中的气有余气不足)。能量是从食物中获得的,所以郑钦安在服药须知中指出,服用辛温,提高能量“以饮食渐加为准”。
能量是物质的动量,物质动量构成了宇宙自然,它是科学、哲学的根基,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效应,更是中医辨症论治原理的根据。物质是能量的基础,决定了补、泻、吐、消,改变饮食二便的目的,是提高和降低能量。动量是能量变化的根据,确定了温、清、汗、和是利用中药寒、热、温、凉的动量性能,提高和降低能量。
中药四气,寒、热、温、凉是永恒物质的动量性能,具体表现在五味,辛、甘、酸、苦、咸的散、行、补、收、泄、燥、软、下、渗、利等作用效应。这些作用效应又是八法补、泻、吐、消、温、清、汗、和的内容。因此中医辨症虚实寒热,论治八法以及药物四气五味的动量性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这就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物质能量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没有能量,机体功能是不能发挥效应的。细胞组织新陈代谢谢、自我更新的物质能量不存在,人体正常值又如何产生变化?所以西医研究机体形态、结构、功能、代谢谢和检测的正常值变化,是物质能量变化的表现形式。
西药作用机制影响细胞功能,实质上是对物质能量的作用,这就是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有能量的基础变化,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口苦、厌食等等。能量的趋势变化有烦燥不安,嗜睡、乏力、失眠、兴奋、疲劳、疼痛、发烧、炎症等等。这些不良反应与中医四诊没有根本区别,不同的是辨症与治疗是完全相反的效应。所以西医的治疗效果不是药理效应决定的,而是是否符合辨症论治的物质能量变化,才是治病和致病的效应。中医的辨症与西药的不良反应是可以相互检验认识。
西医是实验医学,没有认识物质能量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当物质能量变化为虚寒症,消炎药不消炎,止咳药不止咳,抗菌药不抗菌,退烧药不退烧等等,这就是人们常讲的西药是寒凉药。所以具有肯定药理效应的药物在临床中并不一定有肯定的治疗效果。
西药产生是实验、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被认识淘汰。这种从实践中认识的经验性药物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科学性。
物质能量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明确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方向目标,中医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检验认识物质能量变化与疾病关系的科学性,从而认识西药药理效应的不良反应与治疗效果,是否符合辨症论治物质能量变化,才是治病或致病的效应。
中医的辨症论治和西药的不良反应是医学在今后的实验实践中检验、认识、归纳、整理、充实、完善物质能量变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医学的定位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1-12 10:48 2楼
前半部还可看懂点,后面一说西医就不知所云了。
楼主,有点乱,或是我悟性差。
⬅ 这面子给的好 老茶馆 寻找治疗点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