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黄帝内经》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2015-01-12 13:08 楼主
第七章《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地球公转1度和月球公转13度法则、60度、90度法则
一、原文提要
这一篇原文,是我发现《内经》中阴阳五行是计算天体自转与公转规律与法则的关键文献。中国的圭表,是古代的天文仪器之一,按一般书籍中的介绍,圭表是测量日影的长短变化,计算日月的运行度数,来校正时令节气的天文仪器。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中也谈到这一仪器。许多教科书都介绍了这一仪器,可是没有解释和揭示其天文学本质“日影长短的变化”可以与今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进行换算;“时令节气”,就是测定昼夜长短以及变化而产生公转四季的更替——这是地球公转自转结合运动规律。这里有必要复习一下相关的地球公转运动的一些概念和知识。否则,心知其意,不能正确翻译其科学含义,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3000年的科学奇冤!
前面复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有三,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其中之一。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昼夜长短的变化确是地球公转运动的结果,注意这些区别。能够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才能说明能够计算地球的公转运动归律。能够计算昼夜的长短,才能说明能够计算地球的自转运动规律。
甲、昼夜交替
(1)昼和夜的形成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的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一面(半球)就是白昼——昼半球——中国古人称为阳——其半球弧线今天又称为昼弧,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中国古人称为阴-_-其半球弧线今天又称为夜弧。
(2)晨昏线(圈)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圈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这个圆是人为规定的,其实是不存在的——中国古人称为“阴阳”——阴阳圈——阴阳线。其中。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向昼半球更替的弧线叫做晨线——中国古人称为阳,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弧线叫做昏线——中国古人叫做阴。
(3)依据晨昏线的变化移动来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来说明:
春季夏季所在的上半年,春分——全球昼夜等长;然后是○a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b白昼越来越长;○c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夏至——昼最长,北极圈内部全部为极昼(包括北极圈)。然后是○a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b白昼越来越短;○c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秋季冬季所在的下半年,秋分——全球昼夜等长。然后是○a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b白昼越来越短;○c极夜范围从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冬至——白昼最短,北极圈内部全部为极夜(包括北极圈)。然后是○a夜长>昼长;○b白昼逐渐变长;○c极夜范围从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回到春分——全球昼夜平分。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变化规律也相反。
(4)昼夜长短时间的计算
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分别决定昼长和夜长,一地的昼长或夜长可以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度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度
这一计算法则的详细计算和记载,刘完素的《刘完素医学全书》中的“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中的“太阳早晚出入”中,记载的很明确。用100刻流水计时法对24节气的昼夜长短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刘完素计算的昼夜长短冬至、夏至的昼夜长短相差20刻,就是今天的4.8小时。按经度差计算相差72°。以此来计算纬度高度是可以的,但是很复杂,我请教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历算研究所的李老师,他说可以计算纬度高度,很复杂。按刘完素交代的每9天相差1刻——这显然是公转的9天时间,20刻则是公转180天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这显然是公转轨道180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关系决定的,抓住这一本质,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按地球是正圆球计算。180度纬度高度等分为五则为36°,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请教一下天体物理学的专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计算一下。张介宾也有记载。只是我们不会计算而不知道其中的本质——这是现代人的悲哀?!
(5)昼夜更替的意义
昼夜更替才能证明地球在自转,昼夜长短的变化才能证明地球在公转。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一个太阳日。也是公转周期的1度。中国古人用100刻流水漏时法则来计算自转的周期。地方时、区时等概念,自己去复习一下,这是依据中国古人的12时辰法则演变而来的计算地球自转的法则。
(6)地方时与区时
地方时:由于地球的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而各地都将一天中太阳位置最高的正午时候定为12时,这样,各地的时间就不同,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间(时刻)叫做地方时。注意这里的【经度】——地球上本来是没有经度的——这是为了计算地球自转运动而规定的——但是,今天地球上规定了经度以及经度的计算法则,参照物是地球上固定的城市。我国古书上又称为“真太阳时”本质上是地球自转的时间、时刻。每向东15°,地方时早1小时,向东30°早2小时,为中国古人的1个时辰法则。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这里的计算法则,就是在《黄帝内经》中记载、计算的。中国古人用了很多种方法来计算和区别。这是为了计算地球自转,中国古人使用的概念,与地球公转的365.25天区别、也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29.5天有区别。3000年前,中国古人就区别开了,3000年后的今天,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区别不开,是一件自然科学上的奇怪的现象。爱因斯坦说“时空有隧道”,显然是错误的。空间有隧道,时间是测定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周期的物理量,这是没有隧道的,这是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运动所致——时间的起点和终点是相对的,具体单位因为使用的周期长短不同而不同。时间只有过去时、未来时,规定一定时间段的进行时。没有霍金教授说的正时间、负时间。这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属性决定的。地球自转1周今天规定为24小时【24时区】,中国古人规定为100刻制和12时辰制。回归公转1周365.25天(12月)地球转过之后不会回转、公转之后也不会回转,过去的永远过去,每时每刻都是新的运动轨迹,因此只有重复循环运动,时间的起点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是与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运动,不是直线的向两端的运动形式,因此,正负时间的概念没有实用意义,但是有坐标轴意义。这也是《内经》记载的“神回不转,转则不回”的本质——就是时间基因、轨道基因的概念。
区时
地方时虽然很准确,但因为经度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了统一时间(这里是指地球自转的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1个时区的方法,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这个划分法则。与中国古人的十二时辰(可以理解为12时区、每个时辰可以理解为区时)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就是中国人等分为12等分,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法则,是在我国古人的法则上进行细分——这也记载在《内经》中(24步为日——自转的公转的都如此计算)。24时区的划分法仅仅是地球自转的周期法则。中国古人用24分法则同时划分了地球公转运动周期,这样,全世界的科学家没有正视中国自然科学的历史,因此,自己就不知道“时间”为何物?!
现在国际上的法则是: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为中时区(即0时区),跨东、西经各7.5度。中时区以东,依次为东1区、东2区东12区,它们的中央经线分别为东经15度、30度180度;中时区以西,依次是西1区、西2区西12区,它们的中央经线分别是西经15°、30°180°。其中,东12区和西12区各跨7.5度,合为一个时区。每一时区的东西界限——就是相邻时区的界线各距中央经线7.5度(时间相差30分钟).0时区——中央时区的区时,就是世界时——国际标准时,在0度区的东西侧,两地相差24小时,在东西12时区(180°W),东西相差12小时。现在的规定是以伦敦所在地为中央时区——0时区——本初子午线——经度0°为标志。而中国古人的标志是在现在的东八区、或者东七区所在地为本初子午线,按中国古人的计算,一个时辰为2小时,经度相差30度,按现在的法则,经度相差为15°。这样本初子午线的起点不同,具体的时间上,相差19~20小时,地球自转的角度相差285°~300°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14《黄帝内经》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老茶馆 16《黄帝内经》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