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黄帝内经》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2015-01-12 13:24 楼主
第十一章《素间•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地球自转公转节律
一、原文提要
这篇文章中的“阴阳有时”是启发我发现“阴阳五行”是计算地球(天体)自转与公转的“灵魂之光”。为什么“阴阳有时”?这样,我就去研究“时间”、研究“阴阳”。结果发现时间的概念3000年来物理学界没有定义,与阴阳的概念一样,阴阳是用时间来衡量的,搞清楚了时间问题,就能够搞清楚阴阳问题。据此,我发现《内经》中的阴阳,有计算地球自转的“昼夜”阴阳,也有计算地球公转的“冬夏”阴阳。事实上昼夜阴阳、冬夏阴阳都是用时间来计算和衡量的,这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时间与公转回归周期时间。这样,阴阳,也是时间的尺度、天体自转公转的尺度,由于这些概念都是无形的地球的轨道的运动,是不好理解的。这样,3000年来,对“阴阳五行”的概念就没有讲到自然科学的真谛。我希望大家去强有力地补课。注意六合是经纬网、经纬度的六合。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为散--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这里的平旦是现在地理学中的晨昏线的晨线、在现代时钟早上具体的时间点上是7~9位。具体的晨昏线圈是不存在的。这是人为规定的,便于理解和计算。中国古人的“阴阳有时”中的阴阳,就可以理解为无形的晨昏圈。
“叁伍”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夫叁伍之义,以叁相较谓之叁,以五相类谓之伍。而必欲搜其隐微之谓。如《易》曰:‘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我认为,《周易》中“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原文叁伍属互文,意为:“叁伍错综以通其变数,”能够决定病人的生存与死亡的不同;四诊合参,也能够决定病人的生存与死亡的不同;二者结合,更能判定病人的生存与死亡的不同。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属互文见义,意为:“叁伍错综以变其数,通其变。”三而成天,三而成吧,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伍”则指“五行”。因此,“叁伍”说的是“其生五,其气三”。指阴阳五行之轨道运行的法则,本质上就是自转公转各自的2等分、5等分法则。
“以此参伍”中“参伍”应该是一个动词,可以理解为“参悟”,指综合前面的“叁”与“五”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推理、判断,最后得出结论的整个行为过程。“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的“参伍”——参悟,可以理解为通假,意为彼此参悟,综合运用,心领神会,以达决断死生的不同情况。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记载说:“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同样是说医生要综合多种因素以诊断疾病的行为过程。这里的日之寒温有自转节律的昼夜温差的含义,也有地球公转运动的冬季、夏季季节性温差的含义。月则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这是中国古人以月球在农历15日——望日固定出现在我国的东海岸为依据的固定的法则。四时就是地球的公转运动,三者必须综合分析。地球上的地区位置事实上也是相对位置,比如:我国的东海,是在我国陆地的东边,而针对太平洋而言,又是西太平洋。注意这些区别。
原文:“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笔者注:这个经字也是经纬网、经纬度的含义)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数】,补写【循数】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这段话中的含义之就是说的“天运转大”的轨道问题:自转的,公转的轨道问题都包含在内。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小周天”与“大周天”,也就是赤道与黄道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轨道的问题——在汉代就有轨道的概念和科学地运用,具体记载在《史记》中。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本《黄帝内经素问》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第2版第6次印刷本,书中183页在【注释】“其与天运转大”的时候,由于作者不知道,这里的【天运转大】是指的【天为大周天】,也就是今天的【地球公转轨道】的含义,把【大】字删掉,这样,含义就变了。在182页的【校勘】中,也错误地认为【此后原衍“大”字,据《太素》卷十四四时脉诊及王冰注删】。可见,读书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太素》卷十四四时脉诊注:“人身合天,故请言人身与天合气转运之道也。”——这句话的含义,也是说:人体生命的质点运动,与地球自转公转轨道合一转动的规律。后世学者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乱加猜猜、乱加删减,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从字面上理解,其实是很简单的。但往往被忽略。这里有“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其实,“冬至四十五日”与“夏至四十五日”,交待的就是地球在公球轨道上的圆心角为45°每3气(节),即9宫8步为标准,每步为圆心角45度,为八候等于45天的一个换算关系,可是大家没有去换算。
由于地球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轨道,记载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中,我所说的圆心角的概念并不是很准确。但是针对地球的转自运动可以如此理解。
正是这样,“阳气微上,阴气微下”与“阴气微上,阳气微下”“上下”,交代的是南北问题,就是方位问题,包括了旋转的顺逆问题,这样便可以把阴阳测量和计算,而且是“阴阳有时”的。为什么是“阴阳有时”?为什么又是“阳气微上,阳气微下”?为什么“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是如何测量和计算的呢?
首先,这是现在高中地理知识,高中生都能解答的。实质上,就是一个昼夜长短的时间问题-地球自转的时间与速度的问题与太阳照射高度角的问题--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公转问题。这个太阳高度的问题,记载在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中,就是24节气日影的长短,由于2000多年来,数学家、天文学家不知到其中的含义,所以没有正确解读和正确计算与正确翻译。我希望读者去重新认识一下这一本书,前提是高等数学基础好、古文基础好才行,不然,又是乱弹琴。
其 次大家忽略了时间的概念——时间的概念就是中国古人用来描述地球自转一周360度为一天,古为100刻制 ,今天为24小时,是为了说明地球自转速度而产生的与速度、距离——位移的相对的概念。月球自转一周称为一月为28天,月球绕地球公转运动是朔望周期为30天,这样用一年来描述地球的公转运动,中国古人实际测得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周期为365.25天(日、度),换算为角度则为365.25度,这是在《内经》中和《淮南子》中都有记载和运用的。时间又是计算公转的速度和公转位移的一个物理量。这样,时间单位在中国古人运用60甲子、10天干、12地支进行编码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之后,时间已经具有以下6个职能:○1计算地球(天体)自转循环周期时间、公转循环周期时间;○2可以换算天体自转公转距离(位移、主要是位移的弧度);○3计算天体自转公转角速度;○4可以换算为地球经纬网中的经纬度;○5可以标定地球仪地图册上的具体的方位——通过当地地方时来完成;○6可以标定天体(地球)轨道运动的各种状态。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没有给时间进行准确的定义,就是由于中国古人描述地球自转用12时辰1日1天计算360度周期运动——今天称为24个时区——这也是中国古代的12时辰发展演变而来的。公转又用1日表示公转1度,1月为公转30度,一个回归周期为365.25度=365.25日=1年,全世界的科学家没有区别时间是地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的单位,因此,就没有办法给时间做准确的定义。我认为时间就是计算地球以及其他天体的周期运动的长短周期的单位,也是以此计算人类寿命长短的单位。
第三,中国古人又是如何记载和解决这一问题的?
《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的十分详细。我举重要的内容说一下,如:“禹(当为离)以为朝昼昏夜。夏日至则阴乘阳,是以万物就而死。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昼者阳之分,夜者阴之分。是以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阴气胜而日短而夜修。”这就是中国古人划分阴阳多少的标准。即以“昼为阳,夜为阴”这是昼夜节律,自转节律。把一天分为12时辰——后来国际上划分为24时区,都是为了区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进行全球时间的统一。依据昼夜的长短变化又可以计算地球公转的时段——实际上是公转的角度,就是今天说的自转公转的角速度问题,《内经》中是记载和运用了的,就在“五运六气”的相关文献中。地球的公转节律又是“是以阳气胜则日修而夜短”——夏日;“阴气胜而日短而夜修”——冬日,为标准进行计算的。由于昼夜节律的更替是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运动的结果。加之,中国古人测定日影的长短——就是测定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就是测定地球公转运动的位置和变化,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古人掌握了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律的方法。而且这是全世界至今继承和运用的方法。这也说明中国古人的方法是世界的原创,为全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只是我们已经不知道这是中国古人的创造发明——反而说这是伪科学。于丹教授在中央台上赏析杜甫的《望岳》,使我联想到杜甫说:“阴阳割昏晓”一句诗,说明唐代时中国古人就有地球自转之阴阳与公转阴阳的概念。这样,我就去查阅《淮南子》,找到了时代相当的历史资料的佐证,我就大胆地认为:
地球自转之阴阳,就是昼夜节律或昼夜更替,这是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有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这就是“阳气”;背着太阳的半球就是黑夜(夜半球)这就是“阴气”。其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为24小时,白昼与黑夜更替角速度为180°。地球自转一周中国古人用小周天360度来描述的,中国古代的时间是100刻=12时辰=今天的24小时。公转一周中国古人用大周天365.25度来描述的。因此,《内经》说“阴阳有时”,指的就是白昼与黑夜的长短是用时间可以进行计算和衡量的。同时也是冬至夏至等24节气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测量和计算标准来判定和测量地球的公转规律。注意这里的时间概念,这也是 中国古人为了计算地球以及其他天体的自转与公转的速度而产生的相对的概念。就是今天的公式:速度=位移÷时间。这是现代人类社会的统一的计算公式。这是中国古人在《内经》中明确记载和科学计算的结果。可是时间概念3000年来人们并没有给以定义,为什么?就是不知道这是一个描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相对的概念。在描述地球自转时,中国古人是以12时辰——一昼夜为流水记时100刻等于现代的24小时为标准——与今天12时辰与今天的24小时法则有1个小时递进重复计算的不同——大家已经搞不清楚了。
古人的计算方法,很多书中都记载,以《淮南子》记载得十分详细,大家去查阅一下。现在,我们的方法是晨昏线进行判定。这与杜甫诗中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地球上昼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或者是晨昏圈,是一个大圆,假设的圆圈,可以把地球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这个大圈是人为设定和规定的,这就是阴阳的最初含义。这也就是太极图上阴阳的含义。
判定的方法是:晨线、昏线的判别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反之,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实际上,地球上是不成在这一线圈的,是人为假定的。我国古人称之为阴阳,实质上是阴阳线或者阴阳圈——太极图上的阴阳鱼,就是图例的表达法,可是大家并不明白。因为,中国古代太极图上的阴阳,有自转的阴阳,也有公转的阴阳。这是无形的,不存在的,是为了进行科学的表述而人为规定的科学的概念,《内经》中的阴阳概念太多,但这是最基本的自然科学概念,却被人为的忽略了。后来就发展为哲学意义的阴阳二气,是对自然科学的抽象和归纳与升华。
晨昏线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改变。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不停地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这是由于太阳始终照射地球表面的一半,面对太阳始终是东方。这就必须规定起始点位置。中国古人就是以日出东方为依据,这样面对北极星逆转,以次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这就可以确定每一天白昼与黑夜的长短,随着地球的公转,晨昏线在极点和极圈之间往返摆动,这就是昼夜长短的公转变化,公转情况下的昼夜长短变化是一个运动变化的概念。如何测定和计算?这是地球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中国古人以春分秋分二分及冬至夏至二至十分特别和明显。即“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冬至至短(长)夏至至长(短)”。“冬至至短(长)”有三个含义,说冬至这一天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第二个含义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白昼时间开始相对增长,黑夜时间开始相对缩短。第三个含义就是这一天是太阳直射半球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最大值且随纬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这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实际测量和科学计算而规定的具体标准。《内经》及《周易》等书中,是以这三种含义来阐解阴阳之气的升降的并以此判定阴阳多少的。这就涉及我国地理区域划界问题。很多书上没有讲。这在《史记》和《淮南子》中有记载,在明代张介宾《类经》中也有记载。首先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处北半球,即是以赤道为界,划分为南北两半球。其次,又以嵩山为界,划分为南北区域,嵩山以北为北部疆域,嵩山以南为南部疆域,嵩山以东为东部疆域,嵩山以西为西部疆域。又以面南为上,面北为下,这是中国古代地图的上下方位图,也是中国古代的地球仪的上下方位图,这很重要。现在的地图和地球仪则是颠倒了180度,把全中国的13亿智慧的现代人给懵了。其实主要是把我们的地球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给懵了——然后来骂中国古人。由于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分左右方向——东西方向,并以此定顺逆方向——以此确定天体的自转与公转的方向。于是在我国区域内就会出现“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这里的冬至45日,就是公转45度的概念,夏至45日,也是公转45度的概念,在《内经》中就是这样计算的,这是为了区别自转45度与公转45度的不同而使用的概念。但北回归线直至赤道则就是常年君火相火司令,现在的名词叫做君火为热带,相火为亚热带了。这是由于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原因。反之,以面北为上,以南为下,以逆时针(公转自转同向)为旋转方向,则是昼夜的长短成相反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也是如此。以顺时针旋转昼夜的性质会相反。这里的上下标定了南北方向,就确定了东西方位,又标定了昼夜长短的多少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很难理解。这是理解《内经》及《周易》的难点与重点。如果没有说明这一标准,如何去理解《内经》的主气,主运在地图上的分野分类?如何不错?如何不各说各是?其本质就是一个地球的南北问题,自转公转的节律与运动及方向问题,面对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的古老发明创造——因此可以推定确定地球的地理方位是中国人最早认识到和划定,问题十分简单。如果凭思考和抽象思维,很容易把方向及结论搞反,因而出现错误。为什么会出错呢?
由于地球自转公转时,从不同的方位看,其运动的方向是不同的。这就必须作相应的规定,才能正确计算。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俯视时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运动,如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这就很容易搞反。以公转的方向又面北而看时,地球自西向东转。由于我国传统上是以面南为上,以面北为下,这是指的针对地图册或地球仪而言上下左右的方位的。由于我国古人最早发明和使用指南针并且规定和制作了地球仪地图册。且规定顺时针方向为顺,反时针方向为逆,以此划定四方并分顺逆。这就是“察之有纪,从阴阳始”的划分标准。纪,就是指纲纪,就是南北与东西,就是一个经纬网的问题——经纬网中经纬度、东南西北的方向问题、地轴问题,这是地球仪的三大要素;阴阳,就是白昼与黑夜及其变化规律同时包含了太阳高度角的冬夏变化及其规律。
后面“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数】,【循数】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这就主要是在讲地球(天体)的公转运动。“始之有经”指“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必须分地球与天球——自转公转轨道的经纬网。这里的“经”是“经纬网”,不是吴昆说的“始之有经常之道”。日本人丹波元简更错误地认为“新校正有误置之说,今删此一百字,则文意贯通,似《甲乙》为正。……”因为后文有“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数】,补写【循数】勿失”这正好是在公转轨道——黄道上发生的情况。“从五行生”,就是说的自转72°、公转角速度为每一行73.05°,中国古人自转用“度”,公转用“日”加以区别。“生之有度”,也就是指自转公转“角速度”的标准。“四时为宜【数】”则指四季,公转其角速度为91.3125°=91.3125日(天)每季。这也是《周易说卦传》中“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3000余年无人正确注解的原因。“水火不相射”,指的就是地球自转轴的南北极位。“八卦相错”则指公转运动之八卦方位及运动方向与我们现代的规定的方向顺时针方向相反,于是可以“数往(公转轨道上已经过去的时间)者顺(顺时针运动公转运动的方向),知来(自转轨道上的未来时间——自转时间自转运动的方向)者逆(面对北极星,永远反时针的自转运动,或者与中国公转气候相反的运动),是故《易》逆数(公转轨道上的时间轨道运动方向顺序为顺时针运动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则是逆时针方向)也”——《周易》中的这一句话,就是规定八卦的运动方向——本质上就是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3000年来,没有一个后来的中国学者搞清楚这一问题,西方人搞懂之后,作了180度的旋转,这样,13亿智慧的现代智者,没有一个人指出这个关键性问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四时为数,循数勿失】是正确的【校勘】
规定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方向,这样才可以准确的预测过去与未来。搞反了,就会全错的。也是3000余年来《周易杂卦传》中又把《序卦传》的先后次序自“乾刚坤柔,比乐师优”以下56卦以反对为序无人注解的原因。说的是八卦的公转问题,实质就是天体的公转问题。
我在《史记》中查到了“天有五星,地有五行”的记载,由于原文义为“天地有五行星”或“天地有五星行”,就是说的是太阳系五大公转行星。由于互文的使用,仍嫌附会。又查阅《内经》,在《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中,查到有这样的记载“帝曰: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这就是说《内经》中确实已经使用天干地支作为划分地球与天球的经纬网,这就是“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的含义。由于地球用十干、十二支作为经纬网,天球(黄道——地球公转轨道运动)也以十干十二支作为经纬网,很容易混淆,更由于前面没有交待天干地支是作为标记经纬网且放在同一平面上,更使人糊涂了——3000年来,历代历史资料中,没有记载60甲子的功能。因此,历代名家,凡是否定“五运六气”理论的医学大家,圣贤泰斗,问题都出在这里,错在这里——不知道经纬网的用途与自然科学的意义和价值。由于有这一记载,更无可辨驳地证明了在《内经》成书时,中国古人已经认识到了太阳及太阳系五大行星的公转与自然轨道及其规律。
即使没有这一记载,按六十年甲子气候及九宫八风的记载,也可以确认是记载的是五大行星及太阳绕中央宫——招摇宫公转。现在有了这一记载,就是铁的证据。因此,杨力教授说的“五运六气”即中医运气学适用于全球,就是成立的。因为描绘的就是地球公转六十年的气候现象和规律。由于人类是被动在地球随地球自转且在自转公转轨道上,因此人类本质上是受地球自转公转轨道控制和影响的。因此,我把这一决定性因素称为轨道基因,正是轨道基因,才能把时间基因和空间基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人类在没有改变轨道基因和生物遗传基因之前,将随地球轨道之存在而存在,将随地球之变化而变化,将随地球的发展而发展。正因为如此,杨力教授说:“中医运气理论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有鉴于此,与时俱进,把五运六气学说换称为“中医轨道学”或“中医黄道学”“中医地球自转公转学说”更能揭示运气学说的本质,而且避免了很多误解与误会,将会更加有利于我们从在轨技术中去寻找新的突破和发展。因此,杨力教授在其名著《中医运气学》中说:“客观世界是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客观世界则是指宇宙运动”,无疑是十分中肯和科学的论断。或者就翻译为现在世界上通用的“中国古代的地球自转与公转学说”。由于杨力教授没有指出这一本质,邢玉瑞教授就觉得没有说服力,是呀!做学问,是多么的困难呀!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是这一句话启发了我,我才发现了“阴阳五行”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规律的运算法则,主要是受到“阴阳有时”的启发,当时正好听到于丹教授在讲杜甫的诗句“阴阳割昏晓”,这样我的思绪穿越3000年、2000年、1000年历史,找到了这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天体自转与公转的法则。这里可以理解为:阴阳之气的外降沉浮与人体脉象变化是相应的,是有一定时间规律的。若人体脉象与阴阳之气不相吻合,医生就能够判断脉象和变化而判知病变分布部位,病变部位有其四季衰旺之时间规律(旺、相、死、囚、休)。因此,就可以预知病人的死亡时间(当然也包括生存时间)。这里的【分之有期】,不是今天的【分期】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五行旺衰之理如下:这是中国古人把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划分为五步运行的法则——今天叫做【五期】或者【五相】,由于自转与公转的时间周期长短是不同的物理量。这样地球自转【五期】与地球公转【五期】是不同的。中国古人进行了区分,就是地球自转周期为一日,为360度,中国古代为100刻制,今天为24小时,中国古代为12时辰,今天为24时区;地球回归公转回归周期为一年,为365.25度,为365.25天,为365.25日,为12月,并结合月球的朔望周期和自转周期月来进行计量,由于公转的角速度的平均值为1度等于一日等于1天,这样大家都忽略了。
我把中医的五行旺衰之周期,称之为人体公转轨道五时五相【五期】生物钟周期表:
春木旺,火相,土死,金囚,水休;
夏火旺,土相,金死,水囚、木休;
长夏土旺,金相,水死,木囚,火休;
秋金旺,水相,木死,火囚,土休;
冬水旺,木相,火死,土囚,金休。
这个分期也同样适用于地球自转周期,只是地球自转周期五期中,每期为4.8小时——也就是4小时48分钟每行【运】
旺,旺盛,昌盛;相,相助、辅助;死,死亡;囚,被困,被囚,关闭无援;休,休息停止之意。我觉得把它称之为人体五行生物钟五相生物钟都可以。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人把公转的时间和自转的时间等分为5个阶段,并以此来计算人体的生命规律.当为春、夏、长夏、秋、冬五季时,显然是指公转的五个气候时间段——五行时,就是公转时间5等分的法则。
原文中的“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这里是说诊脉是一种最微妙的技术,不可不细心研究,研究有一定的纲领,应首先从研究阴阳开始,进一步结合五行学说分析,分析的方法,双以脉象与四时是否相应为尺度。补法与泻法不要误用,使人体与天地合一,这就是人体是地球的轨道载体的质点运动,是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统一,掌握了天人合一本质是人类与地球的轨道运动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情况,就能预知病人的死亡和生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医生听诊结合五音来分析判断;望诊要结合五行(地球自转公转的5个时间段)来分析;脉诊要结合阴阳(地球自转、公转周期2分法则)来判断。
“从五行生”,含义极其广泛。主要是规定自转——赤道与公转的轨道——黄道初始状态。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当然,凡是与“五行”有关的内容,都有助于“色合五行”。
我在这里主要相谈一谈“长生五行”:这在《淮南子》中有记载,希望读者去查阅一下。
甲阳木长生在亥,帝旺在卯,死在午,墓在未;
戊阳土丙阳火长生在寅,帝旺在午,死在西,墓在戍;
庚阳金长生在巳,帝旺在酉,死在子,墓在辰。
运行到长生帝旺之时、之地,预示其人创新,强盛快,有进财、生子、升官之庆;
运行到死、墓之时,之地,预示其人骨肉分离,身经锅患。
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天干为阴的人的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这就必须掌握十天干生旺死绝表:
十天午生旺死绝表,是以十干的时令旺衰来说明事物由生长、兴旺,到衰,到病死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我认为这是人体气血旺衰节律表,人体气血旺衰周期表,人体气血生物钟节律表等, 是以12为节律的周期状态表或者规律表。意义重大,十分重要。我认为取名为人体十二相生物钟周期表。本质上计算公转是12月相,计算地球自转则是12时辰相,换算为小时、角度、线速度都是可以的饿。
十天干引入人体学进行信息预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它是科学的,因为人的出生的年、月、日、时中有十天干的排列关系,可以从十天干节令兴衰的信息标志中,预知人的生命兴衰的信息和自然界事物兴衰的信息。这是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运动的编码的本质决定的。这个表,大家一定要烂熟于胸,就可以预测病人的生死,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和无知的见解。


十天干生旺死绝表 (地球自转公转周期节律与人体十二月相、时辰相生物钟周期表)
五行
时令
状态 五 阳 干 五 阴 干
甲 丙 戊 庚 壬 乙 丁 己 辛 癸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火 土 金 水
长生 亥 寅 寅 巳 申 午 酉 酉 子 卯
沐浴 子 卯 卯 午 酉 巳 申 申 亥 寅
冠带 丑 辰 辰 未 戍 辰 未 未 戍 丑
临官 寅 巳 巳 申 亥 卯 午 午 酉 子
帝旺 卯 午 午 酉 子 寅 巳 巳 申 亥
衰 辰 未 未 戍 丑 丑 辰 辰 未 戍
病 巳 申 申 亥 寅 子 卯 卯 午 酉
死 午 酉 酉 子 卯 亥 寅 寅 巳 申
墓(库) 未 戍 戍 丑 辰 戍 丑 丑 辰 未
绝 申 亥 亥 寅 巳 酉 子 子 卯 午
胎 酉 子 子 卯 午 申 亥 亥 寅 巳
养 戍 丑 丑 辰 未 未 戍 戍 丑 辰





以上表中,可以看出,五阳干遵循“子丑寅卯”……之顺时,故称顺天时,这样的人或事物易于成功生长。而五阴干都是逆“子丑寅卯……”违天时,这样的人或物,于不顺,成功相当难,需千百倍的努力,方能上达。这是自然界的物象规律,人体亦应感于此,并非“唯心主义”。是古代中国自然科学的精华所在,应感谢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并运用这一规律。实际上是五步法则与12步法则的联合运用,本质上是地球月球自转公转结合律的运用。
一相:“长生”尤如人则出生于世,若降生阶段;
二相:“沐浴”为婴儿降生后洗浴阶段;
三相“冠带”为小儿穿衣戴帽阶段;
四相“临官”又称“禄”;
五相“帝旺”为身旺,运气旺阶段;
相“胎”,“养”多为平运,“胎”为“怀胎”,“养”为“休养”
“死”、“绝”,走向灭亡,是事物“物极必反”所致,从事物发展规律而言,就是事物由生长、壮大到衰、败、死亡之全过程,然后循环水已,生生不息。
表中十干是指日干为主,就是本人出生的四码中的日干。
如果阳木遇亥为长生,遇子为沐浴,遇丑为冠带……遇辰为衰,遇已为病……也就是说,甲木遇到亥年、亥月、亥日、亥时都为遇“长生”,甲木遇到午年、午月、午日、午时都为遇死地死时。遇死地,死时,有必死者,也不一定必死,要看情况。死地多主运气不顺,或有凶灾。
表中从长生到帝旺为有利,从衰到绝为不利,胎养多主宰一般。
表中的地支,既指时问,又指方位。如甲木帝旺在卯,这里卯,是卯年、卯月、卯日,卯时;又指卯方——东方,多指自己出生地之东方。
甲年墓在未,墓即坟墓,即库,入库,当然不好。未是指未年、未月、未日、未时,方位指未方——西南方。
有利的事,要在有利的时间里到有利的方位去办;
不利的事,在不利的时间不办,不要去不利的方向,就可以免去意想不到的灾患。
由此可知,十天干生旺死绝表,是一个趋好避坏的方向地和时间表。我用此表准确预测了卡扎菲之死和验证了拉登之死,所以我联想到:目前,太阳系最不可抗拒的万有引力——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决定的,这样我才发现了这个伟大的奥秘。
推论与猜想:
1人类五脏有五组基因与地球自转公转节律相适应,这五组基因各自的时间周期按自转周期节律与公转节律各自有旺衰5时相、6时相、12时相,这五组基因可能在人体的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中,或者与之对应的六腑中,这五组基因,控制着人类的生老病死各阶段,特征:旺衰的节律相同,但是各自是并列关系、各自的旺衰高峰与低峰大小值相等,波长相等,各自的旺衰起点不同,但当5组基因的衰落期趋于一致,此人必然死亡。我希望人类用现代科学技术发现这五组基因组,这样能够破解人类死亡之迷,也能为人类长寿打开方便之门。
2控制人类生长死亡的五组基因组是沿+轴的五环状的环状运行,一组的旺衰周期间隔时间为73.05天,另一组旺衰周期的时间间隔为4.8小时---4小时48分钟,与中国古老的子午流注周期相适应,也就是与地球自转公转周期相适应.
3人类的生死与人类受万有引力控制有关,地球自转的昼夜节律的关系是以当地地方时中午12点时——昼半球状态下,日地引力或二者之合力在一直线轴上距离最短,对人类心脏和或肾脏的控制和影响最大;造成心脏猝死和肾脏功能衰竭的可能性更大。当地地方时为子时——0点的时候——夜半球状态下,日地引力或者二者之合力在一条直线轴上直线距离最大——按地球的球半径6371千米计算,直线距离加大了12742千米,对人类的心脏和或者肾脏控制影响最大,造成心脏和或肾脏功能衰竭的可能性更大。
其他脏器肝、肺则是在早上8点为,和下午3点为受日地引力或者合力的控制和影响更大,脾脏则在7点位、1点位、10点位、4点位时受控制和影响的可能性更大。
4人类的生死与地球公转节律的关系,主要是日-地-月三者的合力有关,遵循中国古人发现的12月节律,其力学大小应该可以测定和计算,可以相互换算。

5中国古人的60甲子表的节律是现代地球物理学计算4分钟绕过经度1度的古老法则,也是计算1小时绕过15度经度的计算法则的始祖,今天已经用阿拉伯数字替代了。但是,阿拉伯数字不能标定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轨道方向和力学方向,不能用于计算人类的疾病与健康状态,而中国的10天干、12地支却可以计算与地球自转公转同步的轨道节律,所以,人类目前的状态是不能永生,而且寿命普遍不能够超越120岁,而且是死而不能复生。这是人类在地球轨道载体被动轨道运动的规律决定的 。
6人类要长寿,一是必须寻找另外的空间环境,改变地球轨道的制约作用;二是同时改变人类的五组与地球自转公转节律一致的基因,使其旺衰节律更长。
7人类的特异功能与地月日的引力共振、地球磁场的关系如何?
8妇女月经的规律受地月引力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妇女的月经与排卵与月球的自转公转规律有何不然和必然法则?妇女的排卵每月一次,与月球有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没有必然联系,妇女的月经周期可不可以实现人为延长?又可不可以实现1月两次排卵?为什么?中国古人的60甲子的方法可以推算受孕期、产期,和病人必然死亡的日期,其他任何科学都不能作到这一点,用什么方法可以破解/
9人类的睡眠状态与地球自转规律的必然联系是什么?与月地引力有关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23《黄帝内经》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老茶馆 25《黄帝内经》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