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黄帝内经》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2015-01-12 13:59 楼主
第二十九章《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公转轨道计算法则
一、 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春、夏、季夏、秋、冬”是地球公转的五个时间段【五期】,对应于五行和10天干,这本来就是公转轨道理论。由于天干、地支又是计算地球、天球(地球公转轨道)的经纬网中的经纬度的 法则。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则可以理解为甲乙圈、丙丁圈、戊己圈、庚辛圈、壬癸圈,这是由于这时中国古人没有0度记数技术法则造成的。西方世界在16世纪以后结合我国的记数法则和阿拉伯数字法则进行了改进,这样,我们自己就翻译不了自己祖先发明创造的法则,实在是一件遗憾3000年的怪事情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注意这里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是地球的 经纬度、经纬网的计算法则,这本质上就是经纬圈的5等分法则,这是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角速度是相对恒定的,自转5等分的法则则为36°/干,72°/2干/运/行/星。现在的通用名称是【角速度】的概念,医学上,更多的是叫做【分期】。这也是把地球的公转周期一年划分为5个时间段的法则,就是春夏长夏秋冬,每个时间段为73.05日【天】,速度为73.05度。由于中国古人是上为南、下为北、左为东、右为西的中国地图来划分南北地球和南北天球,这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10个天干数字就是0度至360度的经纬线圈,这也是每两个天干分阴阳的标志,实际上就是地球的阴面与阳面,是以太阳光的照射为依据的,今天称谓昼半球、夜半球、南半球、北半球等等。这10个天干,分为5组,又是二进制的法则。结合12地支的 子午线圈,就能很好地标示地球和天球以及地图册上的方向、方位、地球自转公转的运动轨迹等等都可以进行运算。

























第三十章、《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地球公转运动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阴气、阳气显然是以太阳光辐射的强度和地球接收太阳的热能来划分的多少,本质上,就是地球的公转运动状态下,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这决定和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这是以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区域地理气候作为参照物的,同样,对于南半球,只是季节相反罢了。而且这里也可以看出,【太极阴阳图】的本质,就是阴气、阳气的变化,也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公转轨道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图。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太阴厥逆--少阴厥逆--厥阴厥逆---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手太阴厥逆--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手阳明、少阳厥逆---”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春季夏季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区域地理气候是由于太阳的直射的原因,日照时间长,热量多,室内气温度高;秋冬季节则是由于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区域地理气候则是日照时间偏短,热量不足,室内气温偏低。这是地球的公转运动的结果。这里的计算法则,就是365.25÷4=91.3125°。三阴、三阳,则是60.875°x6=365.25°【天、日】
若患者三阴经都发生厥逆,就会出现大小便闭塞不通,病人手足寒冷,三天就会导致死亡。
若患者病发少阳经厥逆,关节活动不便。所说的关节活动不便是指:腰部不能活动,颈项不能环顾。并发肠痈(现代西医叫作阑尾炎),若内科的保守治疗方法没有效果,并且伴发惊风,病人就会死亡。
若患者发生心经、心包经气厥逆,心痛牵涉咽喉痛,身体发热,是不可治愈的死亡之证。
按三阴三阳计算,则是365.25÷6=60.875°【天、日】,这里的0.875度,是公转的0.875 度,换算为地球自转的角度则为21小时X15=315度,按24小时自转的时间周期计算,则经历21小时,这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中要细算。很遗憾的是3000年来的今天,由于24小时制取代了100刻流水记时制,现代的中国智慧人不会计算了,真是奇怪的科学群体事件。














第三十一章、《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计算地球自转公转方法论的介绍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中的“《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是典型的方法论的介绍,介绍具体数学模型,计算使用的方法,这说明中国古人的理论是成熟的,不是凭空猜想的,也不是想当然的,是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
二、 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金匮》文中,有决断病人死亡和生存的内容。大家都认为《金匮》是上古医书的名称,但我认为,这应该是指《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属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部分代全体。
而其文中有:“所谓得四射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这就是决断病人死亡和生存的规律的相关内容。这也是把地球公转轨道5分法的法则,这里实际上涉及【矢量、向量的计算法则】


春夏长夏秋冬,是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五个点,每一个点位,都可以按上图计算【矢量、向量】——过去称之为【地球自转偏向力】,今天又称之为【离心力】



这是地球自转偏向力与风的关系,当完成365.25°的图形时,中国古人用的就是【九宫八风、九宫八卦图】来解释的。

揆度的含义是:切——切其脉理也;也有切割、分割的含义,就是用经纬网经纬度的法则进行切割和分割的含义。度——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可以是一个动词。其实,《内经》原文中的“度”有地球、月球以及其他天体自转公转的速度、角度、角速度、四时分度等等含义。由于《内经》中有精确的计算和科学的记载,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古人在这时已经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计算法则,角速度、角度的5步法则——称为五运、五行、五行时;分为6步法则——称为六气法则。也正是由于掌握了这些法则,才准确测量了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并以此命名为五行、五星,与后来五行星的含义是相同的。
奇、恒的含义是:奇——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恒——得以四时死。
奇病,就是指患者死亡的时间与四时相胜的规律不相吻合。这主要指不于地球的公转运动规律相吻合的偶然因数。如战争状态、溺水、空难等等。但是这些同样是可以预测的,只是我们没有预测或者是事后诸葛亮、或者是不懂预测术而错误预测等等。
“恒”的含义是:患者死亡的时间按四时相胜规律恒定不变。这主要是指与地球公转运动及其节律相吻合的发病规律。这是由于地球、月球以及其他天体自转公转的角速度、弧度位移是【相对恒定不变的】,这是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中国古人的表述方法不同,但是,本质上,是一回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揆度”是医生诊病的方法,而非书名。后文运用插叙的手法进行了解说,即:“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显然“揆度”非书名,有人都加上书名号,显然以为是书名,这对下文的插叙,视而不见,见而不识,实乃没有注意插叙这种行文手法。奇、恒的含义,作者也是用插叙——又称夹笔的手法进行了说明,可教授们错误地加上书名号,其理解显然就错误了。“恒”指的四时不变的恒定规律,病人按四时相胜的恒定规律而死亡。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疾病——如传染病、意外事故——坠、溺水等,并不一定是按四时相胜规律而死亡——这就是“奇”的含义。我就是预测了战争状态下的卡扎菲的死亡和验证了美国人宣布的拉登的死亡的非疾病状态下的死亡一样适用于中国古人的预测术,才想到是地球的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面是关于“揆度”的有关原文:
1)《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载曰: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显然,“揆度”非书也,而是医生治疗疾病的行为过程。是一个动词。
【道在于一】,我认为,是指人体生命质点在地球自转公转轨道上,合二为一。人体生命事实上也是在公转轨道上也仅仅每天大约移动1°,同时在自转轨道上移动360°。就是毛主席说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主席特意地保留了他预测术的【秘密】,不知读者知道不?不知道,就继续读我的书哟。一定要读懂哟。
2)《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载曰:
“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3)《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载曰: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揆度”是一个动词。
4)《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还载有:
“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医生诊治疾病的行为,方法是也,非书明也。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实乃“法”也,非书明也。这里的“以太阴始”就是规定地球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轨道的初始状态;指人体的经络则是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指方位则是指肺经所对应的 西方——这是中国古人以上为南方、下为北方、左为东方、右为西方的地图册而言的,这样,有利于计算我国的 公转气候,规定了这种计算法则,与现代的地图册相差了180度,所以,大家都搞不明白了。也可以是指太阴月亮,仍然是为了规定地球的公转运动状态。
所有这些记载,都不是书的含义,非书名也。书名是教授专家们妄加的,必须纠正。
5)《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载有:
“论在奇恒、阴阳中。”
王冰认为:“上古经篇名,世本阙。”
我个人的意见认为,这也是一种借代,指《内经》中有关“奇恒”与“阴阳”论述的章节。读书要前后贯通,否则,其理解就会出现错误。从“人之不得偃卧者”的记载看,似应指《素间•评热论篇第三十三》中“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这里的《刺法》,又指《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应该前后经文互参,相互贯通,在原书中寻找答案。前贤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诚如是也。熟练地掌握了《内经》全部内容,就能心领神会其具体含义。“全凭心意用功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告诫我们,要发复地读,反复地领悟,然后方能弄懂。我读《内经》是买了很多版本,开始是一篇一篇地去背诵,背诵了很多。很幸运的是,我的古文基础在初中、高中通过背诵中学古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的习惯就是首先把原文背诵下来。加之,受到李孔定教授的指导,我刻意地去买了很多【五运六气】的参考书,开始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不论我走到哪里,我的怀中,总有一本《内经》,这样积累的多了。162篇,我能够去读一遍。参考书多了,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教授,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到底谁是谁非?标准是什么?后来,我一定要在几天之内,辟谷的状态下读一遍原文——这就是我理解的【斋戒】。也是我理解的【发愤忘食】与孟子的【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样,对照《淮南子》《周易》《周髀算经》《春秋繁露》,于是,有了今天的发现。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42《黄帝内经》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老茶馆 44《黄帝内经》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