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朝阳论“脏腑推拿按摩”(三)

2015-02-03 13:14 楼主
段朝阳论“脏腑推拿按摩”(三)



——为何百病皆可按气论治



编者按:在保定市“脏腑推拿疗法”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特根据多年来自己对此疗法的感悟,撰写系列论述,意在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推动其发扬光大,造福社会。因笔者知识浅薄,见解难免有误,不妥之处还望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百病皆生于气也

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病必然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而气血的病变也必然影响到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总是通过脏腑生理机能的异常而反映出来。

气血失调又可分为气失调和血失调。由于气与血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病理情况下,气病必及血,血病亦及气,所以气和血往往同病,故统称为“气血失调”。

下面我们先谈谈气的失调。

1、气失调包括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气的运行失常,以及气的生理功能减退等,具体表现为气虚和升降失常两个方面。

(1)气虚:气虚是指元气不足,全身或某些脏腑机能衰退的病理变化。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多是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也可因劳伤过度、久病耗伤、年老体弱所致。气虚主要表现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活动减退,以及机体抗病能力下降等方面。气虚为阳虚之渐,在气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就会出现了阳气虚少,虚而有寒象,发展为阳虚。由于气与血、津液的关系极为密切,因而在气虚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及血和津液,从而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种病变。如气虚可导致血虚、血瘀和出血,也可引起津液的代谢谢障碍,如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形成痰饮、水肿等。

(2)升降失常:升降失常包括气陷、气脱、气滞、气逆和气闭等。我们在这里只重点谈谈常见到的与慢性病形成有关的原因——气滞。气滞是指某些脏腑经络或局部气机郁滞的病理变化。气滞主要是由于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以及外伤侵袭、用力努伤、跌仆闪挫等因素,使气机阻滞而不畅,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或障碍。由于人体气机升降多与肝主疏泄、肺主宣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肠主泌别传导功能有关,故气滞多与这些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行水亦行,气滞则水停。所以气滞可以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水肿等病理变化

我们再来看看血的失调。

2、血的生理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血液的运行失常,以及血液濡养功能减退等几个方面。血失调包括血虚、血瘀、血热和出血等。在这里我们只重点了解一下导致众多慢性病的原因——血虚和瘀血。

(1)血虚: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变化。其形成的原因:一是失血过多,如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外伤出血等使体内血液大量丧失,而新血又不能及时生成和补充;二是血液生化不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导致生成血液的物质减少,或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三是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暗耗;四是瘀血阻滞,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等,最终导致全身血虚。

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对人体具有营养作用。因此,血液虚亏不能营养脏腑组织,必然导致全身或局部失于营养,生理功能逐渐减退等病理变化。血虚与阴虚同属阴血不足,血虚又为阴虚之渐,血虚进一步发展,若虚而有热象,就转变为阴虚。

(2)血瘀:血瘀是指瘀血内阻,血行不畅的一种病理变化。气滞而致血行受阻,或气虚而血运迟缓,或痰浊阻于脉络,或寒邪人血,血寒而凝,或邪热人血,煎熬血液等等,均足以形成血瘀,甚则血液瘀结而成瘀血。所以,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而在瘀血形成之后,又可阻于脉络,而成为血瘀的一种原因。血瘀的病机主要是血行不畅。瘀血阻滞在脏腑、经络等,必然会导致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失调。

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无论是气失调还是血失调,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气血同病,气血共同失调。这主要是由于气和血的关系极为密切,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故病理上也相互影响而致气血同病。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的作用,故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如,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的功能减弱,血必因之而凝滞;气虚则统摄功能减弱,则血必因之外溢而出血。气滞则血必因之而瘀阻;气机逆乱血必随气上逆或下陷,甚则上为吐衄,下为便血、崩漏。另一方面,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作用,在血液虚亏和血行失常时,也必然影响及气。如,血虚则气亦随之而衰;血瘀.则气亦随之而郁滞;血脱,则气无所依而脱逸。

由于气的运行不畅,导致血运的障碍,而形成气滞血瘀。血瘀反过来又可加剧气机的郁滞,从而形成气滞导致血瘀、血瘀导致气滞的恶性循环。气能行血,气虚则推动无力而致血瘀。常常还会出现血瘀兼气虚、血瘀兼气滞、血瘀兼血虚等病理改变。

临床中,在诸多慢性疾病中气血关系的失调,主要表现在气滞血瘀和气血亏虚两个方面。

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的活动场所,脏腑经络的一切活动,又无一不是气活动的体现,所以说气是人体活动的根本。气的活动正常,就是生理,气的活动异常,就是病理。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和血是相互维附的,由于气与血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病理情况下,气病必及血,血病亦及气,气机紊乱,必导致血液运行紊乱。而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的运行正常保障着脏腑、经络等各方面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所以气血失常,则能导致脏腑、经络等各方面的生理功能活动失调,从而在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各个方面,产生多种病变。故朱丹溪《丹溪心法·六郁》中有“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之说。

因此,中医学认为无论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还是饮食不宜、劳逸无度等致病因素对人体的伤害,首先都是导致了人体的气血失调。对于许多慢性病而言气血失调又主要表现在气滞血瘀和气血亏虚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为因果,导致而行循环,相互加剧。又因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依赖于气血的充足和运行的正常,由于气滞血瘀和气血亏虚两个方面的存在必然会导致脏腑失调。又因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失调必然又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使气血失调,而气血的失调也必然影响到脏腑。这样在人体内就形成了一个气血失调和脏腑失调的恶性循环,就会使许多病症缠绵不愈,甚至进一步发展加重,以至于死亡。

气行水亦行,气滞则水停。所以气滞不但可以引起血瘀,还可以生成痰饮、水肿等病理变化。气血瘀滞造成经脉阻塞,必定会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影响机体内液体的循环代谢谢,以致水津停滞而聚湿而生痰饮成从而痰饮,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泛滥横溢,无处不到。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为因果,为害甚广,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其症状复杂,变幻多端。从发病部位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其临床表现也十分复杂。一般说来,痰之为病,多表现为胸部痞闷、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腹泻、心悸、眩晕、癫狂、皮肤麻木、关节疼痛或肿胀、皮下肿块,或溃破流脓,久而不愈。饮之为害,多表现为咳喘、水肿、疼痛、泄泻等。总之,痰饮在不同的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咳、喘、悸、眩、呕、满、肿、痛八大症。

因此,不难看出由于气血失调在体内会形成久之不去的滞气、瘀血、痰饮诸邪,影响着脏腑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因此气血失调才是导致脏腑失调,疾病顽固不愈的真正罪魁祸首。

二、聚则成形,散则成气

段氏脏腑按摩疗法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治疗疾病时着重针对人体因气血失调而导致的在人体内形成的这些“非素有之物”,按着“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的原理,进行化解、消散、排除,恢复人体清洁的内部环境,从而使脏腑功能重新得到修复,最终实现人体的康复。

从人体内病邪的产生和脏腑器官产生病理变化的过程来看,人体内病邪的生成就如同物质从汽态转化成液态或固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无形转化成有形或由低密度状态转变为高密度状态的过程,是一个凝聚的过程。段氏脏腑按摩疗法治疗特点就是采用特殊的手法直接作用在人体内脏腑组织器官和病灶上,通过“手法”操作所做的功转换成的各种能量,逐渐渗透到人体内,在这些能量的作用下,使滞留在人体内的病邪运动速度加快,从而实现病邪在人体内从凝聚到扩散的转变,最终由固定不动的有形物质转变为可移动的有形或无形物质,由高密度状态转变为低密度状态,就如同物质由固态转化成液态,或由液态或固态转化成汽态的过程,然后随着脏腑功能的增强,正气的恢复,在正气的推动和治疗手法的作用下,散开的邪气则由魄门或七窍毛孔排出体外,化开的痰瘀之物近肠道者归于肠道排出,有的凝痰化为水液者仍由水道排出,化开的瘀血则归于血管代谢谢而出。人体内的病邪在外在和内在的作用下被清除后,脏腑器官就不被这些病邪所困,生理功能就会逐渐得到改善和恢复,各种病症也会随之消失。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咽喉肿痛,肺痨针灸尺泽 老茶馆 耳针疗法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