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脚踏实地中传承---------读《传承中医》有感

2010-05-28 13:03 楼主
中医在脚踏实地中传承
-读《传承中医》有感

承蒙荣昌刘世峰先生(即铁骨铮铮先生)惠赠其大作《传承中医》,开卷有益,特向诸君推荐之。

一。诊病首重问诊。
中医在历代前贤的努力和不断完善下,逐渐形成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此方法是我中医之特有、西学所无,亦是我中医安身立命之根本。但由于大道艰辛、奥旨难通,是以四诊俱精者寥寥,形成了或精于望、或精于脉的不同流派。

近年来业界玄学横行,竟以单纯脉诊为炫、而问诊为耻,将大好的实用可推广之学,生生的改造成了脱离群众基础的无源之水。有感于此,刘世峰先生历时7载,采集古代医著20余部,将其中问诊精华提炼、注释,以利后学入手,是宅心也、诚仁术也。

荀子有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身为医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治病救人。不论所长何种方法,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就行,至于用何种方法,倒是末节了。古人说:“问而知之谓之工”,工者,不奇不诡、脚踏实地、老老实实也。也就是说,只要尊重客观实际,注意学习方法,我们普通人通过努力完全可以掌握中医的常用技术、以满足临床大多数疾病的诊治,而不必刻意追求望而知之的神、切而知之的巧了。

二。临床注重实效。
由于作者身处县级医院,处于临床一线,长期接触基层患者,深知临床实效的重要。所以作者的经验总结无丝毫浮夸之气,如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定时疼痛、苍参消疹汤治疗慢性湿疹、益气活血清肝汤治疗乙肝等,都是老老实实把自己的经验阅历所得说出来供人参考,既无浮夸又无隐讳,实干家风范由此可见一斑。

正如作者在“发展中医需要实干家”一文中所说:中医不需要超循环理论、馄饨理论、模糊数学等高新理论,疗效是根本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信然!

三。胸怀全局冷眼直面现状
当前中医界的现状,说好听点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说难听点实际上就是龙蛇混杂、群魔乱舞,各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歪理邪说层出不穷。本着务实求真的态度,作者提出了对中医要“放虎归山”(放虎归山是上策),是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在中西医关系上,坚信在熟练掌握中医诊疗手段的基础上,应大胆借鉴现代检测方法(中医是一条船),而不必可以打造纯中医;对当前某些经方派医家动辄攻击其他不同观点的医家的做派不以为然,等等。
这些观点是胸怀全局的务实风尚,与我个人诸多观点暗合,我拜读后颇有“知音难觅终得觅”的欣喜之感。
综上,《传承中医》是一本难得的说真话的佳作,有信心、无浮夸、辩理清晰而不掺杂个人情感色彩,我个人以为,中医就是在这种脚踏实地的求实求是态度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书名“传承中医”,对中医之传承的确大有裨益,故不揣鄙陋,将这样一本务实的好书推荐给各位朋友,期望以引发广泛共鸣。

但我学识见解有限,秃笔难以概括此书之实际价值,上述所论若有未合刘公世峰先生本意处者,尚请谅之告之,闻道则喜矣。

杏李园主人 2010.5.28 《传承中医》.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5-28 18:55 2楼
感谢杏李园主人错爱,还请多多批评,不吝赐教。
2010-05-30 13:00 3楼
传承中医,事关战略——喜读刘世峰先生《传承中医》
传承中医,事关战略
——喜读刘世峰先生《传承中医》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曹东义




任何一个学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传承,植根于五千年之前的中医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有效的传承。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中医药已经走到了一个前所有的“特殊时代”,一个与中医学诞生时代截然不同的“新环境”。一百年之前,中医学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少有文化、出国留洋、见多识广的“精英人才”,却发出了“把中医扔到废纸篓里去”的呼喊。谁想学中医,他们就一起反对,大喊倒好。真是“一齐傅教之,众楚人咻之”,想学中医的年轻人,被他们忽悠得将信将疑。在长达百年的疑惑之中,动摇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使一个几千年来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几乎难于生存下去。
传承中医,首先必须解决对于中医的认识问题。我在《回归中医》一书里认为“如何认识中医,事关战略”,不仅如此,“传承中医”更是关乎战略的大问题。刘世峰先生把自己的学术著作,定位于《传承中医》,可谓有胆有识,立论高远。
其实,传承中医的问题,绝不是某个人的困惑,也不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一代中医的历史使命。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主张“回归中医,做铁杆中医”,是破解中医传承现实难题的战略号召。培养中医优秀临床人才要“读经典,做临床”,也是为了传承中医而采取的基本策略。第一届名师与高徒的传承大会,把“名师高徒聚首南通,传承中医为我中华”作为大会主旨,更是把中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作出的倡导。可见“传承中医”绝非等闲小事,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生活点缀。
传承中医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向未来的青年学子介绍中医,让他们从什么路径“进门深造,登堂入室”,成为合格的中医人才。刘世峰先生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引路之作。其中,有很多内容是介绍他自己如何认识中医、如何学习中医的心得,也有许多以过来人身份所介绍的好方法。比如,他认为四诊之中,最重要的就是问诊,辨证是否准确,关键是问诊是否全面,“要而不凡”、“善于抓主证”。当然,中医问诊的时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把过去经验与现实具体病症互相印证,医生与患者即时随机交流,浮想联翩思维创新的过程,绝不是单向度的被动接受患者信息的过程,因此,中医问诊是某些化验单、检查报告无法替代的过程,不能靠一大堆理化检查来回答。
经验积累是一个中医成长的必由之路,没有经验积累,即使念书念到博士毕业,职称到了教授,名誉成为院士,也不是合格的中医,老百姓也不买你的账。因为这样的“空头理论家”解决不了群众的疾苦。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寿亲养老”的实用技术,也是一门“化毒为药,变废为宝”的智慧学,是一种“道术并重”的大学问。
中医是一个“易学而难精”的学问,学习几个穴位,扎针很容易见效;学几个方剂,一用也容易“效如桴鼓相应”。但是,要想精通中医学,把其中的道里说清楚,能够融通古今,符合科学的要求,能与西医的理论相互沟通,那就困难了。尽管“医有疗效气自豪”,但是要想取得行医资格,就必须达到有关要求,“一考而中”获得执照,否则就不准进入医学的行列。许多民间医生曾经遭遇过很尴尬的境遇,治好了号称“医学堡垒”的癌症、艾滋病,也不敢声张,新闻记者找上门去,他赶紧说:“我可没有治过什么癌症,更不知道什么艾滋病!我从来就没有给人家看过病。”他害怕自己的事迹一旦刊登到报纸上,“非法行医”的传闻也就“做实了”,有关部门处罚他也就有了证据。在崇尚科学的大环境里,不仅“非科学则不足以言”,不足以学,甚至到了“非科学就该取消”的境地,看不懂西医的报告单,要想行医也就不太可能了。
我与刘世峰先生尽管相隔千里,但是都生于半个世纪之前,都有过几次学习中医的经历,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靠中医治病救人,并且一起“自觉地”站在了承接中医历史,传递岐黄薪火的关节点上。在反击取消中医思潮沉渣泛起的时候,在全国政协举办的“中医高峰论坛”上,我们相识,交流学术,并肩战斗。
我对于中医的认识和学习,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成了主任医师、硕士导师之后,受一种历史责任感的驱使,重新拜师学艺,走上师徒传承中医之路。因为“传承中医”不仅是国医大师的事情,也是每一位中医工作者的历史责任。邓铁涛先生告诉我,做学问一定要“根基牢固,然后千年不倒”。中医学之所以万古长青,就是因为根基深厚。解决现实医学难题,则需要充分吸收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学术。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告诉我:“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远”。只有理论翻新而没有临床疗效的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中医复兴。
刘世峰先生这本著作的出版,就承载着中医学术传承与复兴的历史使命。其中有他的临床经验,也有他的创新见解,还有许多针砭时弊的医论医话,可以说是他行医30年的“集大成之作”。然而,“有论必争”,他的某些见解不一定成为大家的共识,也不一定被当作真知灼见,但是只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引起大家关注,互相交流,就有可能“一鸟引来百鹤鸣”,就像报春的鲜花那样迎来中医学百花盛开的春天。
我“先睹为快”读到他的大作,受益良多,为有这样的好著作出版而欢欣鼓舞。当然,对于他提出来的取消营卫之说的见解,我还要同他争鸣;对于症状与病灶的临床意义,也需要和他再行论证。对于自组织理论、复杂性科学、整体时空观等与中医学的关系,也需要向他请教。我为结识这样一位道友而高兴,也为有这样一位“铁杆中医”自豪。


曹东义
2010年1月10日,写于求石得玉室
2010-05-30 13:03 4楼
[内 容 提 要]

.全书共分为4个章节。第一章问诊辑要,该章共收载了古代近20部中医名著中的问诊精华,并进行注释,将其译成白话文。学者若能悉心研读,既能一睹古今中医问诊名篇风采,又能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第二章为理论探讨,收载了作者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对中医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第三章经验介绍,介绍了作者从医30年诊治疾病学术经验。第四章学术争鸣,针砭时弊,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发人深省。本书凝聚了作者半生的医疗实践心血,于热爱中医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实为各级中医人员必备之参考书籍。

该书已由中医古籍出版社于2010年1月出版。
2010-05-30 13:09 5楼
《传承中医》目录



第一章 问诊辑要/( )
《黄帝内经•素问》/( )
移精变气论/( )
三部九候论/( )
藏气法时论/( )
血气形志/( )
疏五过论/( )
徵四失论/( )
《黄帝内经•灵枢》/( )
师传/( )
《难经》/( )
第五十一难 论喜恶与脏腑疾病的关系/( )
第六十一难 论望、闻、问、切/( )
《甲乙经》/( )
问情志以察病/( )
《东垣十书》/( )
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 )
辨昼夜重轻/( )
《医学准绳六要》/( )
问病必详/( )
《古今医统》/( )
问证/( )
《医学入门》/( )
问证/( )
《景岳全书》/( )
十问篇/( )
《身经通考》/( )
问证/( )
《医原》/( )
问证求病论/( )
《医门法律》/( )
问病论 附律一条/( )
《医宗金鉴》/( )
四诊心法要诀/( )
《四诊抉微》/( )
问诊/( )
《医碥》/( )
问证/( )
《医学实在易》/( )
问证说/( )
《知医必辨》/( )
诊病须知四诊/( )
《医法心传》/( )
诊病须察阴脏阳脏论/( )



第二章 理论探讨/( )
从“心”论中西医融合/( )
从“气”论中医与文化现象/( )
中医生理之气研究/( )
中医基础理论别论/( )
口感辨证的临床意义/( )
调理气机治则精义/( )
消瘀十二法运用知要/( )
《伤寒论》“心中”释义/( )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别解/( )
《金匮》硝石矾石散证辨析/( )
中医临床运用现代检测技术之利弊/( )
必须重视医案总结/( )



第三章 经验介绍/( )
四逆散的临证应用/( )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定时疼痛/( )
胃脘痛的辨证论治思路/( )
腰痛诊治心法/( )
短气验案1则/( )
自拟苍参消疹汤治疗慢性湿疹/( )
疑似证误辨3则/( )
医案医话5则/( )
自拟益气活血清肝汤治疗 “乙肝” 效果满意/( )
五苓散的临床运用/( )
周天寒学术思想管窥/( )
周天寒经验方验案4则/( )


第四章 学术争鸣/( )
“放虎归山”为上策/( )
中医就像一条船/( )
中医不是金字塔/( )
让中医这条船破浪前行/( )
继承传统中医理念 走创新发展之路/( )
学习中医没有捷径/( )
发展中医需要实干家/( )
做中医不能迷失自我/( )
请不要曲解中医“姓中”/( )
“废医验药”该休矣 发展中医正当时/( )
医院取消中药房弊大于利/( )
医院必须坚持公益性/( )
不必刻意打造“纯中医”/( )
现代中医不辱使命/( )
中医医院应更名为现代中医院/( )
为“反哺中医”叫好/( )
崇古尊《经》是与非/( )
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冷思考/( )
今天不能再造“纯中医”有五大因素/( )
综合医院建“大中医”值得推广/( )
问渠哪得清如许/( )
在实践中研习中医经典/( )
中医临床也应该按自身规律发展/( )
迎接中医发展的春天/( )
为中医、民族医找回行医资格/( )
中医要讲现代的话/( )
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
以史为鉴治未病/( )
中医用重剂治病不可取/( )
中医药现代化不能轻易否定中医思维/( )
中医要坚持什么/( )
师承教育不能再搞“拉郎配”/( )
借“傍客”之力打好“科普牌”/( )
中医人要奋发图强/( )
中医“后浪推前浪”/( )
以人为本 用“心”去做/( )
构建医患和谐技术精湛很重要/( )
我研习中医的心路历程/( )
2010-05-30 13:09 6楼
[序]
中医薪火,贵在传承。中医诊病,历来强调四诊合参。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医患沟通更为重要,倡导问诊居四诊之俗。中医诊病,以人为本,重视病人自觉症状。如能熟练掌握问诊知识技能,常能事半功倍。通过温习历代问诊资料,提高诊病水平,思路正确。
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坚持读经典,做临床,精勤不倦。笔者认为中医经典,临床实践是中医源头、活水。只有在实践中去传承中医,感悟中医,才能创新中医。提出“必须重视中医医案总结,坚持用中医思维诊病,善于借鉴现代医学技术,为我所用”。笔者认为,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中医人,只有坚持不脱离临床实践,重视个体化诊疗方法,千方百计提高治疗效果,才能提高中医生存竞争能力,才能很好地发展中医。
笔者长期工作在中医临床一线,不畏艰难,自强不息,思维活跃,观点新颖,然亦有不自信时。余以为“心理无异,大道不孤”。何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该书问世于热爱中医学者或有裨益,是为序。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周天寒
2008年元月于重庆
2010-05-30 17:41 7楼
《传承中医》作者简介
下载 (15.34 KB)

2010-3-29 11:19 AM刘世峰,男,1955 年12月生,重庆荣昌人。1975年开始自学中医,1977年考入重庆市江津卫校中医班,受到周天寒老师悉心指导。1983年在荣昌卫校进修中医古典医籍,1984年在荣昌县中医院跟师名老中医周泽勋实习1年,1989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现任荣昌县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中医师,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理事、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业绩:长期从事中医学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对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具有较高造诣。擅治心脑血管疾病,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男子不育、妇女不孕及妇科杂病等,屡起沉疴。在《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中医专刊》《亚太传统医药》《实用中医药杂志》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论文40余篇。对中医理论颇有研究,提出“三焦由人体血脉、经络构成,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运行气血,水、津之通道”学说。首次否定中医营卫之气存在,揭示了元
2010-05-30 17:44 8楼
2010-06-01 21:15 9楼
河北王树文读《传承中医》感言
贺《传承中医》一书出版(刘世峰,网名铁骨铮铮)
刘世峰先生大作《传承中医》一书,最近已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下现在正在拜读。谨赋俚言一首,以示祝贺:
中医传承,铁骨铮铮;问诊辑要,启明晨星。
理论经验,欲攀世峰;学术争鸣,受教刘兄。
近阅刘世峰先生《传承中医》一书,自觉受益颇丰。特别是该书第一章“问诊辑要”以很大篇幅汇集了历代有关问诊的重要文献,俨然一部中医问诊专著。再加上作者的注释和语译,“问诊辑要”对中医临床诊断很有帮助。第二章“理论探讨”和第三章“经验介绍”是刘世峰先生临床30年学验俱丰的真实写照。最后一章“学术争鸣”实际上是作者对中医药现状、发展途径、前途和目标的关注与展望,反映了作者忧心中医现状、关注传承薪火,着眼中医未来的拳拳之心,是一部难得的好书。现就读《传承中医》后,谈一点不成熟意见,与作者商榷。
《传承中医》第二章有“四逆散临证应用”一文,介绍了作者刘世峰先生应用四逆散的经验,弥足珍贵。然刘先生认为:“在临床上使用四逆散多年,至今尚未遇见里有热结而出现四肢逆冷者,……,以药测证,疏肝理气实为四逆散之主要功效。据此,(四逆散)应更名为柴芍枳甘汤更为贴切”。笔者认为,此举甚为不妥。张仲景既以“四逆”名方,且条文首列“四逆”,故“四逆”应为四逆散证的主证,不可随意更改。
刘世峰先生在“胃脘痛的辨证论治思路”一文中说:“对胃脘痛的辨证治疗,首先应区分是胃痛病还是胃痛证.所谓胃痛病,是指胃脘部疼痛日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或素有胃痛,为情志、饮食等因素诱发或加重.胃痛病病程长,病情复杂,治疗比较困难.所谓胃痛证是由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或暴饮暴食,食用不易消化食物,饮食积滞不化,引起胃脘部突然出现疼痛.胃痛证起病急,病程短,治疗相对比较容易。” 把胃脘痛分为胃痛病和胃痛证,是对“证”的概念不了解所致。证,又称证候,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其临床表现是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与周围环境以及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全面揭示疾病本质的症状和体征。刘世峰先生所谓的“胃痛证”显然与上述证的概念不相吻合。从某种意义上说证就是病,中医的每个病都可以分出一个或多个证,从这个角度而言,把胃脘痛分为病和证两种,没有意义。个人臆测,刘先生所谓“胃痛证”大概是想说“胃痛症”,即只有胃痛“症状”的疾病,但刘先生在胃痛证中又搞出一个“寒邪客胃”的证候,则又否定了这种臆测。因为单有一个胃痛症状是无法辨出“寒邪客胃”这一证候的。况且“寒邪客胃”作为胃脘痛的一个证候,理所当然地应该属于胃痛病。(作者回复:我对王树文先生的治学精神由衷敬佩,可以说,王先生是难得的中医人才。不过我认为,胃痛分为胃痛病和胃痛症是出于以下考虑。作为胃脘痛,中医是以症状命名,不能深入到微观领域。随着现代检查技术的普及,已经能够深入到微观领域。姑且不说,但从临床表现看,也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就像咳嗽一样,咳嗽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也就不难理解胃痛可分为胃痛病和胃痛症了。胃痛病相当于慢性胃痛,胃痛正相当于急性胃痛。慢性胃痛病机复杂,治疗起来比较困难,急性胃痛起病急,病程短,较容易治愈。)
刘世峰先生所著《传承中医》第二章载有“中医临床运用现代检测技术之利弊”一文,文中说“中医也是医生,如果不会看检验报告、化验单,不会根据病情需要或者病人要求使用现代检测技术,能算合格医生吗?”。意思是说,中医必须会使用现代检测技术才能算合格医生。(作者回复:中医只有审时度势,在精通中医的基础上,广收博览,传承创新,在生存中求发展,而不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才有出路!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基层中医,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坚守,都是为了中医的振兴贡献力量。俗话说: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只要能用中医理论为指导治病救人,才算真中医!)
2010-06-12 07:35 10楼
解读《传承中医》
展卷品读《传承中医》,心潮起伏。自从我的《苦难的中医历程》在网上发表以来,时常有热爱中医的朋友打来电话询问如何学习中医,期间常有提到脉诊之神奇的网友,问的多了,我便会说:“我是没有这种本事,如果有人有这种神奇的本领,我倒愿意当面领教。”其实,这么说的目的也算是表明了我对脉诊的立场。中医学走到现在已经够难的了,为什么还要如此神话中医呢?世峰先生大作,首卷既是问诊辑要,可谓先得我心。先生利用闲暇之时,结合30年的临床体会,翻阅20多种中医古籍,7易寒暑,完成了问诊辑要。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当前中医界玄学盛行的破迷宝剑,也是初学者入门的指路明灯。作为每一位热爱中医事业、关心中医命运的有识之士,都应该用心品读。作为基层中医,世峰先生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用自拟苍参消疹汤治疗慢性湿疹,用自拟益气活血清肝汤治疗乙肝,用周天寒老中医经验,治疗眩晕,都是值得同道们学习的。这些宝贵的经验,在《传承中医》的经验介绍中,有详细的表述。作为有30年经验的老中医,世峰先生常常心系中医的发展,在他所写的争鸣性文章中,许多观点看法都是针对中医时弊的一剂良药。我作为先生的好友,得以先睹先生的精彩鸿文,不禁为中医界有如此铁骨柔情的同道而喝彩。也希望《传承中医》这本书能够引起中医管理者的重视,制定出更好的中医发展策略。通观全篇、议论深刻、眼光独到,所介绍的经验均为长期实践之总结,平实可信。相信它的问世,必将为中医事业添上如花一笔,故乐为推荐。杏林一卒 杨轶 6月6日于求是斋
2010-06-16 16:05 11楼
《传承中医》一书网上现还未有售哟!
⬅ 养生逼出“三大怪” 自己体弱多病居然还教别人 老茶馆 中药材批发价翻番 凉茶铺酝酿跟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