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及学长整理编辑的【民间疗法】资料

2008-09-25 17:53 楼主
该资料是由我们中诊老师和高年级学长所总结整理,并公开出版。老师将资料上传于他的邮箱,许可所有他的学生去下载学习。
共分12种疗法,将分批连载于下。(材料非我整理,版权所有,请各位仅用于个人交流学习,勿做他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9-25 17:55 2楼
1.刮痧疗法
1.1含义:是用边沿光滑的汤匙、铜钱、硬币等蘸食油或清水,在体表部位按一定的顺序反复刮动治疗疾病,多用于治疗夏秋季时病,广泛流行于民间。
刮治部位为患者的背部、头部。颈部;胸部及四肢。在各体表部位由上而下,由内向外轻轻顺刮,一般刮10次左右,以出现紫红色斑点为宜。时间半小时以内。本疗法应用范围广,除应用于痧症还扩展用于呼吸和消化系统等疾病。刮痧时应注意避风保暖。重症患者如心血管病人、急性传染病禁用,应送医院治疗。刮治部位皮肤损伤或初愈、饱食、饥饿时不宜采用本法。
刮痧,又称抓痧、撮痧、挑痧。是我国古老的民间疗法之一。用手指操作的称“抓痧”或“挟痧”、“撮痧”等。是在患者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拧起一个橄榄状的充血斑的一种方法。这种疗法,既方便又经济,实践证明,确有疗效。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在生产过程中发明并发展起来的,早在唐朝时期,人们就运用苎麻刮痧治病。
“痧症”中医认为主要是风、湿、火三气相搏而为病。以夏秋季节为多见,故又称为“暑痧”。痧症(多发于夏秋季节,发热恶寒、头晕、恶心呕吐、胸膜胀痛、起病快)取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刮治。
暑痧的发生,每因体质虚弱,长时间在高温下作业或在烈日下劳动、奔走,暑热或暑湿秽浊之气乘虚侵袭而致。
伤暑多见于避暑纳凉太过,或露卧当风,过食生冷,致阴寒之邪内侵、阳气不得宣通。此为伤暑阴症。
中暑则多见于气血素弱者,因汗出过多,气从外泄,暑热内侵,致抽搐转筋、汗出肢冷、喘促、脉微欲绝等虚脱现象。
“痧症”是指夏秋之际,因感受风寒暑湿之气,或感受疫气、秽浊之邪,突然引起身体寒热、头晕头痛、胸腹胀闷疼痛、肢体疲乏,或壮热烦躁、喉痛、口渴引饮、或腰如束带、上吐下泻,甚则神昏卒倒、四肢挛急、唇甲青紫等一类病症。又称“痧”、“痧气”。民间通称“发痧”。刮痧疗法是治痧诸症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并广泛流传于民间,深受群众的喜爱.
1.2.源流
关于痧症,早在元明时代的医籍中就有记载,如在《痧胀玉衡》中有言:“痧毒在气分者刮之,在血分者刺之,在皮肤者粹之,痧毒入腑者宜荡涤攻逐之”,另外,对刮痧的具体操作也描述较为详细。如“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刨子脚蘸香油刮之”。
1.3.治病原理
中医认为:痧症是人体受秽浊邪气所伤,经络不通,气血逆乱。通过刨刮人体一定部位,使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同时使体内邪热疫气外泄,宣邪透表,则实热可泻,痧毒可除。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刮痧能使神经系统兴奋,血液、淋巴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谢旺盛,激活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抗病能力。
1.4.操作方法
1.4.1.工具 凡大小适中、边缘光滑的硬物均可作为刮痧的工具。一般有以下几种:
(1) 苎麻粗纤维早年用,现己多不用。
(2) 铜钱现已少见。
(3) 汤匙、小碗、酒杯 现较为常用。
总之要求:
边缘光滑、没有破损,
无锋利之物。可就地取材。
介质:增加润滑,有清水、植物油、风油精。
1.4.2.刮痧部位及顺序
(1) 项背部患者取侧卧或俯卧位,医者侧立,先从后项发际下第七颈椎起至腰骶部第五腰椎为止,由上而下轻直刮。然后从第一胸椎旁开沿肋间向外侧斜刮脊柱两侧,由上至下顺刮;背部肋间,由内向外斜刮。此处为常用部位。
(2) 肩颈部 颈部后外侧至肩峰,由内上往外下斜刮;颈前部气管两侧,由上往下顺刮.
(3) 胸腹部 天突至歧骨(胸骨);剑突下至脐上;均由上往下顺刮。胸胁部肋间,由内往外斜刮。
(4) 肘腘窝 由上往下顺刮
刮痧时,一般先刮肩颈部、项背部,再刮胸腹部、肘腘窝。
1.4.3.具体方法
①先将预定刮痧部位用肥皂水或清水擦洗干净,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
②右手持瓷汤匙等刮痧工具,蘸取少许食油或清水,在预定部位进行单向刮动,干后再蘸再刮以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条痕或斑块为度.将刮痧局部的食油或水擦干。
2008-09-25 17:56 3楼
1.5.适应症
①中暑、流感、感暑夹湿、急性肠胃炎轻症;具有清热开窍、辟浊解痧之功。
②发热咳嗽 取颈部向下至第四腰椎处刮治,如咳嗽较重;再刮治胸部第2、3、4肋间。伤食所致呕吐腹泻取脊椎两侧顺刮。
1.6.禁忌症
①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高血压、中风等病禁用。
②损伤后出血不止或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禁用。
③局部皮肤溃疡,损伤处禁用。
1.7.注意事项
①刮痧工具边缘要光滑,不能干刮,以免损伤皮肤。
②用力要先轻后重。要单向顺刮,不宜来回刨动。
③刮痧后患者以轻松舒适为佳,若反觉不适或病情加重者,应送医院诊治。必要时,配合针灸、中西医治疗措施。
抓痧:选穴多在前额、前后颈部、胸部、背腰部。
1.头部:印堂、太阳;
2.颈部:前为气管两侧;后为颈椎两侧;余同刮痧部位。
抓痧手法:将手指用清水湿润,五指弯曲,用食指与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穴位,将皮肤夹起,然后松开,这样一起一落,反复进行,每处6至8次,直至被夹处显橄榄状之紫红色充血斑为度。
适应症:
1.中暑:
中暑是人体在高温环境或暑天烈日下,受强阳光辐射及高温的作用,致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疾病,属中医温病急症,治疗应以醒脑开窍法救其急。刮痧为民间疗法,对轻度中暑可使患者头昏眼花、四肢无力、胸闷心悸等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对重症中暑亦可达到起效快,缩短疗程的目的。
取凉水半碗,先用少许凉水沾湿局部肌肤,操作者右手食指和中指屈曲,先后在病人鼻梁上部、甲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和腰大肌等处,捏皮肤数次,至皮肤出现红色或暗红色即可。
2.颈椎病:
(1)颈项部疼痛,颈项僵硬,活动受限,其中部分病例兼 有手指及前臂麻木胀痛,手握力差,伴头晕、头痛及耳鸣等症状;
(2)椎束旁压痛及压颈试验阳性;
(3)颈椎X 线片示 钩锥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 增生 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治疗方法
按照从头部、颈部、背部及上肢、下肢的顺序用刮痧板刮拭,除头部外,先在刮拭部位的 皮肤 上涂抹活血剂。
刮痧部位:
头颈部刮百会、哑门、颈百劳、风池、大椎;
背部刮肩井、天宗、心俞、肺俞;
上肢部刮肩?、曲池、手三里、外关;
下肢部刮足三里、丰隆、条口、阳陵泉。
通常每次选择3~5个部位,用泻法或平 补平泻法进行刮痧,每个部位一般刮拭时间为3~5min;用补法刮痧,每个部位刮拭时间为 5~1 0min,一般5次为1个疗程。
颈椎病多因长期伏案工作,坐姿不当,或劳逸失宜,或复感风寒湿邪,致使气血失和,肌肉 、筋 骨及气血失其生理常态,经络郁滞,不通则痛。
2008-09-25 17:58 4楼
面部美容
3.1将刮痧疗法,应用于面部美容,可起到驻颜护肤的作用。适用于黑眼圈,眼袋,皱纹,黄褐斑,痤疮,换肤后遗症,
3.2面部刮痧的工具
选用制作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的水牛角鱼形面部刮痧板。水牛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坚散结的功能,且不同形状的角度、弯度、厚薄,恰到好处地帮助施术者准确地循经导穴地操作刮拭。
面部刮痧时,使用具有杀菌消炎,性质柔和,渗透性好,不腻不油,对皮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的面部刮痧油、按摩精华油、调理液等作人体表面之间的润滑剂。
3.3手法
①刮动法:用刮具边缘按一定方向刮。
②平推法:由后往前推。
③转动法:点按在穴位上刮具旋转,扭动。
④叩动法:刮具一端点叩,重叩在表皮。
⑤滑动法:刮具平面在面部滑动。
3.4力度面部刮痧保健美肤,刮则不强求出痧,以刮拭面热耳热,稍有红线即可。轻弱力度适合于干性皮肤,敏感性、保养性质的皮肤;中等力度适合治疗,保健性的以及常用穴位。
3.5方向刮痧方向是根据肌肉、神经走向及经络穴位按顺次刮拭的。脸部、颈部由内向外,由上而下。经络穴位先通督脉、任脉、刮拭大椎穴,再做脸部穴位。
3.6常配经穴
保健刮痧操作由内往外点穴按压,旋转揉摆,直可挑刺,动作连贯不间断,每穴重复3次~5次,承浆—大迎—下关,地仓—颧—听会,人中—巨阙—听宫,迎香—四白—上关,睛明—承泣—球后—太阳,印堂—攒竹—阳白—丝竹空—瞳子—太阳—神庭—头维—曲差—耳轮廓—翳风—风池。
3.7疗肤刮痧
抗老化,祛皱纹—通督脉,足阳明、足太阳、足太阴。
主穴:百会、大椎、命门、腰阳关。
配穴:瞳子、阳白、承泣、丝竹空、足三里、血海等,
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痤疮刮痧—通督脉、足太阳、足阳明,手太阴经络,手厥阴经络,任脉。
主穴泻法: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
配穴:风池、合谷、百会、曲池、列缺、丰隆、三阴交、大肠俞、三焦俞、足三里等。
祛斑刮痧—通督脉、足阳明、手少阴、足太阴、足太阳等。
主穴:刮大椎、大杼、膏盲俞、神堂用泻法。
配穴: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百会、风池、心俞、胆俞、肾俞、脾俞、点揉中脘、气海、太溪、太冲等补法。
3.8 方法患者平卧,将头发包好,温水洁面,然后根据不同病症选用按摩精华油,并均匀涂布全脸,用牛角面部刮痧板,按前述刮痧手法及配穴施术,20分钟结束,每周2次,8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作疗效判定。
面部刮痧美容的作用机理
刮痧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指导,运用光滑的器具、或手指、或金属针具在人体表面的经脉穴道,反复进行刮、挤、捏、揪、刺等物理刺激,以此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把阻滞经络的“痧”呈现于体表,迫使痧气排出,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平衡,增强脏腑功能,促进人体自身愈病的目的。皮肤是与经络密切相连的。经脉有十二条,皮肤也随之分为“十二皮部”,由于人是一个内外相通,表里相应,彼此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当身体某个部位发生变化时,会引起相应的全身性反应。面部皮肤在完全暴露部位,对人体起着抗外安内的作用。因此,把刮痧法运用到面部,在面部经络穴位进行良性刺激,“治表固卫”尤其对面部色斑、痤疮、皱纹、黑眼圈施以科学的刮痧手法,充分发挥卫气作用,使皮肤的新陈代谢谢加强,皮肤中的细胞得到了充分的营养和氧气,加速细胞修复、更新,起到排毒养颜,舒缓皱纹,活血除疮,行气消斑,保健美肤的功效。
面部刮痧适应证与注意事项:
适应证:一般皮肤保养、黄褐斑、痤疮、皱纹、眼袋、黑眼圈、换肤后皮质变厚、变黑综合征等。
注意事项:
①刮具要消毒,用1次必须消毒1次。
②饥饿时或饱食后半小时内不宜刮。对刮痧有恐惧感者不宜。
③换肤掉疤不足2月者忌刮。
④不能干刮,需用刮痧油配合,不能用过尖及锋利的工具。
⑤传染性皮肤病、疖肿、疤痕、溃烂皮损不能刮。
⑥面部刮痧后4小时内不化妆,不热敷,1小时内不用冷水洗脸。
在刮痧疗肤的实际应用中,要熟悉和掌握各种适应证和禁忌症。面部刮痧结合面膜护理疗效更佳。在某些情况下,面部刮痧只能起着辅助治疗作用。
2008-09-25 18:00 5楼
2.敷脐疗法
2.1.含义:是将药物放在脐部,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的范畴,可广泛应用于内、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常见疾病,不但见著于历代典籍,而且广泛流传应用于民间。其疗效可靠,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作用迅速而痛苦小,尤适用于儿童、妇女、老人等畏针忌药者,是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505神功元气袋、贴肚脐治痔疮的肛泰等).
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制成膏、丹、丸、散、糊等剂型敷于脐部,通过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特点:简、廉、效、安全。
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 中已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的记载,此可谓开脐疗实际运用之先河。
历代医家均有所发挥。
2.2.理论基础:
先天之根、胎儿营养来源。“神阙”穴,认为“脐通百脉”.
2.3.常用药物和剂型:
根据病情和体质不同而辨证之。
脐疗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脐疗用药必须遵循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的原则。
②所用药均应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又不致发泡溃破,损伤皮肤。
③所用药物应气味俱厚,但有毒之品一定要控制用量,做到低毒高效。
④应注意选择具有浓烈芳香走窜性味的药物,以便增强药剂的皮肤穿透性。
⑤一般选用醋、酒、油、水等作调和剂,或以其减缓药物性味,或以其增强药物通达走窜之性,或以其调和赋形,也均是必不可少的。
散表寒:葱白、生姜、荆芥、紫苏等;
温里寒:肉桂、附子、干姜等;
消食积:莪术、莱菔、莪术等;
驱虫积:乌梅、槟榔等;
利尿:猪苓、大戟、甘遂等;
理气:陈皮、木香等;
活血:当归、川芎、丹参、红花等;
补虚:人参、黄芪等;
健脾:党参、白术、甘草等;
泻实:大黄、巴豆等;
泻火:黄连、黄柏、山栀等;
消肿解毒类:蟾蜍、雄黄等。
剂型:
脐疗法临床和民间流行的药物剂型有以下5种:
1.散剂:将所用药物碾研成极细的粉末,直接填入脐内,用胶布或敷料固定。
2.膏剂: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加丹制成油膏,或将中药碾成极细末,配合香油、蜂蜡等炼制成膏,敷贴时加热烊化。
3.糊剂:将所用中药碾成细末,然后选加水、油、蜜、鲜草药汁、酒、醋、凡士林等,调匀成厚糊状,摊于敷料上,或直接填脐,外用敷料固定。
4.丸剂:以中药蜜丸直接填脐固定。
5.药袋:将中药碾成粗末,装入布袋内,缝制成一定形状的药袋,贴戴于脐部。如:丁桂散、玉枢丹、理中丸、暖脐膏等;
2.4.给药途径:敷脐、贴脐、涂脐、熨脐、灸脐等。
2.5.适应症:
由于脐部解剖生理的特点和几千年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脐疗法作用广泛,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温通阳气,回阳苏厥:以温热药物敷脐,通过药物的温热刺激,或艾灸、热熨的传导作用,使病人达到阳复厥苏的目的。对虚脱、晕厥、休克、中风昏迷病人急救有效。
2.调理冲任,固经安胎:脐通冲、任、督、带四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上述四脉与妇女经、带、胎、产诸疾息息相关,故脐疗在临床上可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及胎产诸疾。
3.健脾和胃,降逆止泻:脐居中焦,为全身经络气机之总枢,脐疗可增强脾胃功能,使清阳升而浊阴降,故可用于腹痛、腹泻、呕吐及腹胀等消化道疾患。
4.通经活络,行气止痛:脐部通行全身诸经,所以通过脐部治疗,可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适用于寒湿痹阻、脉络不和所致的关节、肌肉疼痛麻木诸病症,及由于气血瘀滞所形成的瘕瘕积聚诸疾。
5.通调三焦,利水消肿:三焦为周身水、气及元阳通行之道路,脐居三焦中枢,可转运阴阳之气,激发三焦气化功能,可治疗水肿、腹水、小便不通及湿热蕴结之黄疸。
6.强壮保健,养生延年:神阙穴为先天之本源,又为后天之气舍。脐疗既能温肾壮阳,又能补益中气,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益寿延年的作用,适用于中老年人保健及虚劳疾患的治疗。
由于历代医家长期应用经验的积累,脐疗法已有较广泛的临床适用范围,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上至头面五官,下及四肢各部。不过究其使用机率,还是以胸腹脏器的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用之最多,婴幼儿使用机率相对于成人较多。临床资料报道较多的疾病有:①急性病症,如晕厥、昏迷、休克、中风等;②传染病症,如脑炎、肝炎、痢疾、疟疾等;③消化系统病症,如消化不良、慢性胃肠炎、胆囊炎、溃疡病等;④呼吸系统病症,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⑤泌尿系统病症,如肾炎、肾盂肾炎、尿潴留等;⑥小儿病症,如疳积、腹泻、厌食、鹅口疮、自汗盗汗、夜啼、痘疹、惊风、遗尿、二便不通、脐患等;⑦妇科病症,如痛经、闭经、崩漏、带下、妊娠及产后诸疾等;⑧男科病症,如阳痿、遗精等。其他如头面五官科的一些病症,也都可选用脐疗法。
除上述适应症外,临床凡遇不愿、不便、不能服用中药或施用针灸的情况,也都可酌情选用脐疗法。
临床上还应纠正脐疗法“包治百病”、“无所不能”的错误认识,对一些急危重症一定要配合一切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积极救治,千万不可拘泥一法,坐失良机。对皮肤过敏的患者,或脐部感染溃烂的患者,脐疗法也都属禁忌使用之列。
常用的适应症有:
胃痛腹痛、呕吐腹泻、便秘、水肿、淋证;
小儿厌食、夜啼、遗尿、二便不通;
痛经、崩漏、带下;
遗精、阳萎;
2008-09-25 18:01 6楼
2.6.操作方法:
将所选药物研成极细末,或作散剂用,或作膏剂用。如用新鲜药物,可直接捣如泥,作膏剂用。
先将患者脐部洗净擦干,然后将配制好的药粉或药膏置入脐中,再用胶布或纱布敷盖固定。
根据病情需要,或一二天换药1次,或3-5天换药1次。
2.7.注意事项:
(1).患者仰卧位取穴、用药;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询问病史,预防过敏、毒性反应;
(4).小儿贴药以1~2小时为宜。
临床应用:
广州军区总医院以甜瓜蒂为主进行脐疗,治疗150例肝炎患者,谷丙转氨酶升高者降酶有效率达79.33%。
李忠等以脐部敷药治疗高血压,中西药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4.44%和82.35%。
宁选等以五倍子为主药敷脐治疗自汗、盗汗,40例全部治愈。
杨侃以中药脐疗治疗小儿腹泻663例,治愈419例,好转185例,总有效率达91.1%。
孙世福用干姜、艾叶、小茴香、川椒敷脐治小儿积滞、腹胀98例,有效率为94%。
罗忠用玄明粉、胡椒敷脐治小儿积滞、腹胀100例,经3~5天痊愈。还有报道以二甘散贴脐治疗疟疾者,三味止带散敷脐治疗白带者,还有报道用脐疗治疗前列腺炎、荨麻疹、肠梗阻、脐疝等均获得满意效果。
2.8临床应用6则
1.暖脐散敷脐治疗小儿腹泻158例
1.1制备吴茱萸、公丁香、肉桂、小茴香、栀子各10g,芒硝15g,胡椒3g,冰片1g。将芒硝、冰片共研,其余药物粉碎成粉。两者混合均匀,装入密封袋,15g/袋,备用。
1.2用法每次1袋,醋调匀外敷脐部,塑料薄膜覆盖,纱布包扎固定,24h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少数腹泻次数多,有脱水的患儿给口服补液盐或适当静脉补液。伴有发热、大便有粘液者适当加用抗生素或小儿奇应丸。
神阙穴位于脐部,属任脉。任脉维系诸阴经,督脉总督诸阳经,二脉互为表里,共理人体诸经百脉。同时,冲脉乃十二经脉之海,“任,督、冲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具有溢蓄经脉气血的作用,故脐与全身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都有密切的联系。
研究表明,药物可通过皮肤表面结构进入细胞间质,再通过皮肤微循环,从细胞外液迅速地将药物分子弥散而进入血液循环。而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屏障功能最弱,最有利于药物分子穿透而被吸收。另外,脐部皮肤除了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经过脐部,可见药物在脐部穿头皮肤后可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动脉分支进入体循环二发挥作用。
2.消臌散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观察
肝硬化腹水治疗组加用"消臌散"敷脐疗法,将大戟、甘遂、商陆、牵牛子、冰片以2:2:2:2:1的比例共研细末成散剂,每次用5g,以米醋调和成糊状,以纱布包裹,外敷病人神阙穴,每日换药2次,以腹水消退为度。
神阙穴为任脉要穴,可治疗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诸脏腑疾病。"消臌散"中大戟、甘遂、商陆、牵牛子4药性味苦寒,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之功效,治疗肝硬化腹水可起到利二便,消除浮肿及腹水的作用。这类药物口服具有较大毒性,但通过神阙穴的局部吸收毒性变小安全可靠。方中冰片开窍醒脑,清热止痛,可促进诸药通过穴位吸收,同时可刺激神阙穴发挥其温阳回阳,理气化湿之功效。穴位刺激及药物的吸收可起到双重调节作用,使阴阳、寒热平衡,适用于各证型肝硬化腹水病人。应用此疗法可使患者尿量明显增加,大便易于排泄,腹胀症状明显改善,腹水迅速消退。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证实神阙穴外敷"消臌散"的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疗程明显缩短,同时可减少血浆、白蛋白及利尿剂等药物的应用,节省医疗费用。
3.温脾止泻散敷脐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
配方:吴茱萸、苍术、车前子、白胡椒、肉桂、丁香(3:3:3:2:2:1),药物研末过筛,每袋5 g分装。<6个月取1.5~2 g,6~12个月取2.5 g,1~3岁取5 g,温开水或米醋调成糊状,敷脐,外贴伤湿止痛膏固定,24 h更换1次,连用3~4次。对照组应用西药,常规使用抗生素、病毒唑,有脱水者给予补液,补充电解质。
2008-09-25 18:01 7楼
4.中药敷脐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0例
方法:王不留行、红花、茜草、菖蒲、黄柏、滑石、桂枝、艾叶、香附、枳壳各等份。上药研细后过120目筛,高压灭菌后装瓶备用。治疗时取其适量,以少量白酒调成糊状,置于洗净的脐窝,外用胶布固定。更换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 d。
5.盐酸丙米嗪加葱白硫磺散敷脐治疗遗尿症的疗效观察
6.中药敷脐在腹部手术后对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2008-09-25 18:02 8楼
3.足按摩法
3.1.含义:足按摩法是指施术者运用手指的压力,在患者足部反射区进行按摩,调节人体各部分的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
3.2.发展概况:
起于唐代足心道;指压法――日本;元代马可波罗---欧洲;再由港台---内地
3.3.治疗机理:
脚上存在着与人体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运用不同手法按摩这些反射区,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内分泌功能,调节人体动态平衡。(整体观念、生物全息论)
3.4.作用途径:
神经反射理论;血液、淋巴液的循环理论;心理疗法;“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
3.5.适应症:以防治功能性疾病为主。
神经系统:失眠头痛、神经官能症、神经痛;
内分泌系统:甲亢甲低、肥胖、过敏症;
消化系统:腹胀腹泻、纳差反胃、呕吐;
泌尿生殖系统:尿频尿急、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
3.6.操作方法:
要求:有力持久、均匀柔和
3.6.1.食指顶力:食指第一、二指关节弯曲扣紧,其余四指握拳。
着力点:第二关节顶点。
3.6.2.拇指按力: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约60度用力按。
着力点:拇指指腹。
3.6.3.拇指顶力: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成圆弧状。
着力点:拇指指尖。
3.6.4.操作顺序:
从左脚开始,按摩三遍肾-输尿管-膀胱反射区,再按脚底-脚内侧-脚外侧-脚背的顺序进行,结束时再按摩三遍肾-输尿管-膀胱反射区。然后按上述次序按摩右脚。术后嘱其饮温开水250毫升左右。
时间30~45分钟左右。
3.7.注意事项:
按摩前,先泡脚、剪趾甲、修脚,注意避开皮损区。
泡脚方:当归50克、川芎50克、桂枝30克、杜仲50克、牛膝30克、防风30克、薄荷20克、鸡血藤50克。
上药煎水5升备用。
2008-09-25 18:07 9楼
4. 蜂 刺 疗 法

4.1含义:是利用家养工蜂末端蜂刺中释放出的蜂毒液的药理作用,或配合刺针的综合作用而起到调整机体、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蜜蜂的尾针刺入穴位代替针刺)
数百年来,欧洲、亚洲各国一直盛行用蜂毒疗法治疗风湿、类风湿、神经痛等疾病,由于蜂毒疗法疗效显著,致使古老的疗法经久不衰,目前人们更是重视这些自然疗法的应用。国外学者利用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对蜂毒进行了较详尽的研究。中医蜂毒疗法无论是用蜂毒注射,还是用蜂针等法直接治疗,基本上是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处方选穴,按穴治疗的特点,以此来提高疗效。这是与某些民间疗法的差异之处。
4.2适应症
疗效显著:面神经炎、偏头痛、枕神经痛;
有效:面肌痉挛、坐骨神经痛、腰骶神经根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肩周炎;腰椎骨质增生、高血压、中风偏瘫、神经官能症、哮喘。
4.3禁忌症
月经期、创伤后脑病伴无力、肺心病、动脉内膜炎、肺结核活动期、急性传染病、慢性皮肤病、过敏性体质。
4.4反应及处理
反应:局部痛、肿、痒。重者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痒、肌肉痛、脱皮,甚则休克。
处理:轻症用扑尔敏4mg/次、强的松5~10mg/次,一日三次。
反应大小取决于受试者的体质和病情.因为蜂毒的化学成份有55种之多,如蜂毒肽、蜂毒明肽、脱颗粒肥大细胞多肽…;组织胺、氨基酸、多巴胺、去甲肾、5-HT、乙酰胆碱…;透明质酸酶、磷酯酶-A2、阿多托品、溶血磷酯酶…
4.5操作方法
(1)
试针
取蜜蜂(多采用中华蜜蜂)1只,或取出一只蜂的蜂刺,螫刺病人的一个已常规消毒的穴位上,点刺、散刺,或留针5分钟后,将蜂螫刺拔出。观察15分钟,若局部红肿直径小于5cm,又无不适的局部或全身反应者,为阴性反应,可接受蜂针治疗。若局部红肿半径大于5cm,或有全身反应者,为阳性反应,则接受蜂针治疗时易出现过敏反应,不予治疗,或用脱敏方法治疗。
(2)
选好穴位,采用出巢蜂或内勤蜂,不可用刚返巢的蜜蜂。
(3)
最常用的蜜蜂有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蜂。因家养蜜蜂与野蜂的毒液成分不同,野蜂更易导致过敏反应,故最好不用野蜂。
(4)
选用蜜蜂箱门口的守卫蜂或内勤蜂,或要飞出去采蜜的蜜蜂为佳,一般不宜选采蜜返巢的蜜蜂。使用日龄为10日以上的蜜蜂最好,此时蜂毒液充分,蜂毒成分比较衡定。
(5)
捉取蜜蜂无需特殊设备,只要使用便于取蜂的蜂盒即可,有的蜂疗室直接将蜂箱搬入诊室,或蜂箱的后门置于蜂疗室内,便于随时取蜂进行治疗。
(6)
用75%酒精作皮肤局部消毒,用镊子夹住蜂腰,把蜂尾对准穴位螫刺,刺后将蜜蜂去掉。此时螫针脱离蜂体而留在穴内,螫刺上的毒囊一缩一张有节奏地在活动。
(7)
等毒囊活动停止,就将其拔掉。
做完治疗后患者须留观20分钟,如无全身反应,方可离去。等到病人局部红肿消失(3~7天),再做下次治疗。
2008-09-25 18:07 10楼
4.6.主治病症
(1)
面神经炎
主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口眼歪斜、流涎落泪、鼓腮漏气。
鉴别:注意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中耳炎、腮腺炎、肿瘤、中枢性脑血管病加以区别。
治疗:时间越早越好。
选穴:丝竹空、下关、太阳、颊车、地仓、迎香。
每次二穴,每穴一蜂,每次间隔3~7天。
(2)
偏头痛
主证:发作前感觉异常,发作时初为颞、眶、额部钻痛,继而半侧头痛,头痛剧烈时出现偏盲、恶心呕吐等症,不发作时正常。
鉴别:注意与脑血管病、脑瘤、脑外伤、脑膜炎及五官科疾病相区别。
治疗:选穴:头维、角孙、乳突、太阳。每次一穴,每穴一蜂。

(3)
枕神经痛
主证:后头部、颈上部及肩背部剧痛或钝痛,颈僵直,转动困难,有明显压痛点。
治疗:选乳突、风池、肩井、天柱穴。
每次一穴,每穴一蜂。


蜂疗的缺点:
活蜂来源的条件限制;过敏性反应的存在;心理、肉体上的恐怖和痛苦。
蜂疗过敏反应一般表现为局部明显红肿和剧烈疼痛,不同程度发热、皮疹、心悸乏力、汗出、奇痒,甚则过敏性休克。
处理:轻者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和蜂蜜水;较重者静注50%葡萄糖注射液加维生素C40毫升及用解热剂;严重休克者采用急救措施,如过敏性休克的治疗,应立即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皮下或肌内注射量为0.5~1毫克,静脉注射量为0.1~0.5毫克以9倍生理盐水稀释,如疗效不佳可立即以4~8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1000毫升中静脉滴注,同时针刺人中、中冲与内关。
因此,有人提出其操作分两步进行:先作过敏试验;再治疗。
过敏试验:分三种
第一种为隔日试验法,于治疗前一天试验,上午在病人腰椎一侧的皮肤上用一只蜜蜂螫刺,10秒钟拔出;若无明显反应,可于下午在另一侧腰部再刺一蜂针,15秒钟后拔出,观察局部及全身反应。若半小时内仅有轻度局部反应(红肿范围在直径5厘米内),体温与血压无明显变化;尿常规化检正常,尿糖与蛋白均为阴性,此属过敏试验阴性,可应用蜂疗。
第二种为即刻试验法,在患者前臂下端内侧皮肤行常规消毒,用镊子将活蜂尾针拔出,刺入皮肤1.5毫米(亦可用活蜂螫刺),随即将螫针拔除,如30分钟后仅有局部红肿,即属过敏试验阴性。
第三种为穴位注射试验法,本法用于穴位注射蜂毒前作过敏试验,首先作皮内试验,如为阴性,再作试验性治疗。第1次剂量为0.25%普鲁卡因注射液1毫升加蜂毒3个单位;第2次剂量为0.25%普鲁卡因2毫升加蜂毒6个单位,注入预定穴位中,如无反应,即可正式治疗。
2008-09-25 18:09 11楼
5.
5.1.含义:就是医者用双手捏起患者脊背皮肤,沿着脊柱由下而上运用捏拿手法,从龟尾捏向大椎,从而防病治病的外治方法。

5.2.适应症

•小儿:腹泻、痢疾、呕吐、腹痛厌食、便秘脱肛、夜啼遗尿、多汗烦躁等症。
•成人:胃脘痛、失眠、月经不调等虚寒证。

5.3.禁忌证
•(1)背部皮肤外伤、皮肤病、急腹症;
(2)椎体肿瘤、结核及孕期妇女:•(3)严重传染病、冠心病者;
(4)极度疲劳、饥饿者,精神不正常者。
5.4.操作方法 •体位:俯卧位、俯膝位等。以背部平坦松驰为目的。
•6岁以上及成人可取俯卧位,平卧于床上,两上肢曲屈,两手枕于额上,两下肢伸直,使脊背皮肤放松。
•4—6岁患者均由家长抱置于大腿上,将脊背露出 .
部 位 •捏脊部位即脊背的后正中线,从尾骨部至第七颈椎部。也就是说,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到大椎穴。5.5.手法 •(1)患者俯卧位,双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医者先用轻手法在背部按摩,使肌肉放松,然后由长强开始,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直至大椎。每次捏9遍,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2~3天后开始下一疗程治疗. (2).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呈半圆状,拇指伸直,拇指指腹对准食指的第二指关节桡侧,两者保持一定距离,虎口向前,双食指紧贴皮肤并向前推进,将皮肤推起,然后双手拇食二指把皮肤捏起来。反复操作至终点。5.6
注意事项 •1.操作时间最好在早晨或上午未吃东西前进行。
•2.操作体位是否舒适,肌肉放松,以便于捏拿。
•3.
操作手法要轻柔,两手用力均匀。
•4.每次捏拿完毕后,病人休息半小时才吃东西。
•5.
操作时注意室内最好保持一定的气温。
⬅ 扶阳安髓止痛汤治疗阳虚阴火牙痛217例.pdf 老茶馆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PPT【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 ➡